劉運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10.29 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 個小時。抖音、視頻號、直播等自媒體平臺以其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方式的自主化、傳播內容的大眾化以及簡單易操作等特點,也成為當代大學生增長見識、參與社會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自媒體技術和平臺為創(chuàng)新手段,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然而,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自媒體時,他們既對位多元化的自媒體發(fā)展,又展現出與過度娛樂化相契合或者相悖的二元對立狀態(tài)。2021 年,中國首屆網絡文明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從中央層面第一次對網絡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部署安排。在建設網絡強國和加強網絡文明的新形勢下,高校需要更好地涵育大學生的網絡文明風尚,促進大學生文明用網、文明上網,全面培育新時代大學生。
“對于網絡素養(yǎng)的概念,最早是在1994 年由美國學者麥克庫勞出”[2]。網絡素養(yǎng)是指公眾具備網絡認知、網絡運用和網絡改變的能力。綜合國內外研究,“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正確地、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主要包括高度的網絡安全意識、較強的網絡技術水平、嚴格的網絡守法自律習慣、高尚的網絡道德情操以及引領大家共同參與網絡建設的能力等”[3]。大學生網絡認知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的思想定力、辨識力、思考力和判斷力?!按髮W生應當理性思考網絡熱點問題,善于正確辨識各種信息,客觀公正地選擇和傳播,遵從一切網絡言行須服從于網絡社會整體利益的原則,合理合法開展網絡行為”[4]。
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需要謹慎,理性,樹立正確地價值取向,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合理表達正確的價值觀。網絡空間需要公眾共同遵守基本道德準則,講求公序良俗,維護正常網絡秩序。
大學生網絡法律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應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秩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安全上網,自覺抵制不法行為,同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yǎng),是指增強大學生增強技術防范手段,避免個人信息的泄露,威脅網絡安全的抗病毒能力。大學生是構建和諧網絡氛圍,凈化網絡不良信息,保障網絡空間健康發(fā)展的強大生力軍。
大學生網絡自我管理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在網絡中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自制力。網絡空間是大眾分享喜悅的集散地,法律和道德的制約都是以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為基礎的。
由于“自媒體的開放性與虛擬性、信息傳播的快捷性與交互性、信息內容的廣泛性與多元性”[5],自媒體時刻都在向公眾輸送海量的信息,并且使他們被動地完成了對信息的解讀、思考、評論和發(fā)酵。當前自媒體傳遞出多元化信息時,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與追捧,也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共鳴和共情。但是,大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真?zhèn)紊形葱纬勺晕姨幚淼囊庾R以及運用理性客觀的思維方式的辨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獨立辯知能力。同時,部分自媒體人的網絡素養(yǎng)有待提高,經常會傳播錯誤的網絡理念和不實信息。部分大學生對此深信不疑,并追求和模仿“泡沫式”的生活方式。
據統(tǒng)計,79.37%的大學生會出現網絡中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相分離的狀態(tài)。大學生過于強調自由和天性,在自媒體上會過度釋放自己的天性、宣泄個人情緒,肆無忌憚地發(fā)表偏激、片面的個人觀點,甚至通過惡意購買“網絡水軍”,不斷放大和扭曲事實,人為制造網絡“熱搜”以及向他人實施網絡暴力等不道德行為。部分大學生甚至認為網絡世界是虛擬的空間,即使突破基本道德準則的底線,也不會被譴責和追責。這都歸因于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缺少“他人在場”和外部監(jiān)督的壓力,他們隨意地敲擊鍵盤或鼠標而引發(fā)一系列不良行為,沒有認識到這些行為會給他人或現實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更沒有認識到某些言行舉止需要承擔道德譴責或法律責任。
網絡安全意識是網絡素養(yǎng)的核心,主要指對個人信息安全、思想意識安全和網絡技術安全等方面。身處魚龍混雜的自媒體時代,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容易被引誘。部分大學生對網絡上接觸的人沒有任何防備之心,極易輕信網絡上的語言信息,很容易陷入圈套走入歧途;自媒體充斥著多元社會思想交鋒,各種錯誤、虛假偏激的言論、低俗文化和“毒雞湯”等不良信息,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政治冷漠化、娛樂化、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扭曲等問題突出;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我國的網絡空間開展控制、滲透和顛覆的活動異常激烈。部分大學生容易泄漏個人信息,網絡防范和信息甄別能力不強。
大學生在各類自媒體平臺可以自由發(fā)聲、任意展示自我,在沒有約束和監(jiān)管的虛擬空間里,大學生的網絡言行更加輕率隨意。部分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或事關學生自由和利益的問題時,一味追求自我滿足感,濫用自己的話語權,隨心所欲地宣泄個人情緒,“將社會工作尚需完善的細節(jié)無限放大,放大個別不妥行為,胡亂猜忌,轉化成社會“陰謀”,轉貼或發(fā)表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不負責任的熱點問題評論,散布一種片面的、偏激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論調”[6]。甚至部分大學利用自媒體傳播虛假信息和反動言論,更有甚者雇傭網絡寫手,惡意炒作敏感新聞和熱點事件;部分學生為了彰顯個性,進行低級娛樂化或過度娛樂化的“創(chuàng)新”和“惡搞”,并在自媒體上隨意發(fā)布。部分大學生面對不文明的網絡行為,不僅缺乏理性的判斷,反而跟風迎合、盲目寬容主動轉發(fā)和散布,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
部分大學生網絡自律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為薄弱,過度放縱自己的娛樂生活,極易出現過度沉迷網絡和生活虛擬化現象。50%以上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5小時以上,其主要表現為沉迷于三國殺、英雄聯盟等網絡游戲,在微信朋友圈曬美食、曬美照,在微博發(fā)表評論,購物刷劇以及不停地刷端視頻等,導致大面積上課“低頭族”、打游戲、瞌睡等問題,曠課、替課和替考也屢見不鮮。這些行為被當作是大學生的“標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嚴重破壞了大學生的誠信培育和體制建設。部分大學生因沉迷網絡而疏于人際交流,當遇到問題時,不愿意尋求父母、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也不知道如何尋求線下救濟,而是急于把互聯網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不僅影響自己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也給社會帶來本不必要的麻煩。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和全面提升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也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把握自媒體環(huán)境,掌握和融入自媒體技術,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以滿足網絡空間發(fā)展的要求。高校應調動每個部門,協同做好全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網絡文化品牌建設以及高校內部的網絡監(jiān)督和管理等工作,將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和高校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持續(xù)提升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工作實效。
高校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引領力,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高校應利用大學生在校園長期生活的優(yōu)勢,完善網絡素養(yǎng)教育機制,開展網絡素養(yǎng)教育活動,注重精神上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培育方式。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視主流網絡文化價值觀的宣傳,持續(xù)弘揚網絡正能量,為大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思想覺悟和推動個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其次,高校應制定校園網絡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除把網絡素養(yǎng)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還應該聘請專家學者和企業(yè)家,進校園宣傳和講授網絡素養(yǎng)的內涵、外延和理念。第三,高校應整合現有的網絡資源優(yōu)勢,與自媒體平臺開展協同協作,打造優(yōu)質校園微信、微博、抖音、視頻號等,宣傳主流的網絡素養(yǎng)理念。
高校網絡素養(yǎng)師資隊伍的素質對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教育成效有著直接的引領示范影響。自媒體時代,高校教師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應當做到又紅又專,即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思想教育的能力和網絡傳播技術能力,在自媒體中傳播社會正能量和專業(yè)教育,同時針對社會實事和熱點問題客觀公正的分析問題,并及時矯正大學生的偏激見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培養(yǎng)一批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非常重要。一是要選聘一批優(yōu)秀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教師,組建一支專業(yè)的工作隊伍,吸引高校的學術專家通過兼職形式共同參與;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尤其是網絡素養(yǎng)和網絡技術方面的講座和實踐操作;三是鼓勵教師深入研究在校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網絡傳播規(guī)律等熱點難點問題。
高校要努力提升大學生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中的正確的思考力、辨識力和認知力,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時代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案咝RI大學生從思想深度上學會“知行合一”,牢記自媒體尺度的界限感和分寸感”[7]。高校要不斷引導大學生對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理性分析和看待,理性思考,提高警惕,不隨意轉發(fā)或者創(chuàng)造惡意的網絡輿論,避免自己被虛假信息誤導而身陷囹圄。高校要主動出擊,引領大學生學習必要的金融知識,了解互聯網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避免金融詐騙案的發(fā)生。同時,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度的國家責任感,并積極舉報揭發(fā)“西方優(yōu)等主義”“國家分裂”“歷史虛無主義”以及傷害祖國的言論。大學生不僅要利用好自媒體技術記錄和表達青春的現實生活,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避免走入違背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犯罪的歧路。
網絡素養(yǎng)教育不僅需要融入高校各專業(yè)課程教學,還需將網絡素養(yǎng)作為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內容,加強網絡法律法規(guī)和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培育,強化網絡禮儀等內容的學習。“高校教師需要傳授有關法律素養(yǎng)與道德素養(yǎng)的相關知識,教導大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網絡法律知識,自覺遵守網絡相關法律及管理條例,增強法律意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8]。大學生禁止借助網絡參與反動和宗教極端活動,禁止依托網絡散布恐怖、色情材料等非法物品,禁止利用網絡進行欺詐勒索及人身攻擊等行為。其次,高校要積極主動塑造大學生高尚的網絡道德情操,著力強化網絡道德培育,著力培養(yǎng)網絡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能力,摒棄情緒化和極端化的宣泄、辱罵等不文明行為。第三,建立“立體化”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課程體系,除了常規(guī)課堂教學,還要全方位開展講座、沙龍、交流會、辯論賽等學生活動,構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網絡素養(yǎng)教學模式。
自媒體所傳播的價值觀對大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自媒體時代,首先,高校應當主動把握時代脈搏,利用好新的媒介技術,掌握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主動尋找適合新媒介的話語體系,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其次,高校還要激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力,利用好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青春活力,打造具有可示范、可推廣、可復制的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活動。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黨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等,高校要把握好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作品、網絡微電影以及各種專業(yè)普及等評選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并推出一批有溫度、有溫情、有深度的大學生網絡文化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網絡素養(yǎng)的形成是在互動過程中完成的,高校要注意增強自媒體平臺的互動性,要加強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與學校網絡媒介的有效連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大學生在面對某些過度娛樂化現象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意識,學會自我管理?;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高校應教育大學生養(yǎng)成嚴格的守法自律的習慣。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提高其根本在于自制力和自我行為的改變,大學生應該主動提升自己網絡自制力,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一是大學生要主動提高自己的網絡自制力。塑造正確的自我的網絡觀、價值觀、網絡娛樂觀,學會安全、健康地使用自媒體,理解網絡自由與權力的制衡性,在虛擬社會人們同樣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避免造成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中人格的偏差。二是大學生主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即對網絡使用行為的自律,包括媒體的選擇、信息選擇、時間管理以及自覺遵守文明規(guī)范等。大學生要學會安全、健康地使用自媒體,保護好個人的信息和隱私,理性的分析和解決網絡中遇到的問題。大學生應該學會控制自媒體平臺使用時間,制定健康的網絡計劃。大學生要規(guī)范自身的網絡言行舉止,能夠控制因特定環(huán)境所產生的攀比、嫉妒、報復、仇視等心理狀態(tài),提高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自覺檢驗自身言行標準是否符合網絡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要求,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提升具有現實的迫切性,高校需要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與育人工作緊密結合,高校還應不斷適應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做好高校的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增強高校的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引領力,創(chuàng)新高校網絡文化內容建設,著力強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育,著力健全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讓大學生成為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引領者、支撐者、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