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靈燕(江蘇省南通市啟秀市北小學 226000)
“思辨”一詞在《禮記·中庸》中曾有記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币馑际钦f,唯有多學、多問、多思、多辨,才能真正學有所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與閱讀也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思辨中汲取閱讀真義,促進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本文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橋》一課為例,簡要談談思辨性閱讀的有效實施策略。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閱讀無非就是在字詞語段中反復咀嚼,因此,文本中的一字、一詞甚至一句都可以是學生思辨的著眼點。統編版教材中有許多語言優(yōu)美、情節(jié)動人的經典課文,教師可從斟酌詞句著手,引導學生在思辨性閱讀中揭露語言表象,探尋文本深意,豐富閱讀體驗,最終實現閱讀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橋》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全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然后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潑”“倒”“狂奔而來”等字詞,說說從這些字詞中能讀出什么。作者僅僅運用了一些簡單的筆觸,就讓學生感受到了山洪的突然與猛烈。隨后,再引導學生品讀“東面、西面都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句話帶給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都能了解這句話寫出了人們處境的艱難,但這樣的閱讀體會過于淺顯。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將自己代入文章情境中:假設自己遇到了如此險境,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 學生在聯想與思辨中會更進一步地認識到,在面對險境時,人的本能就是逃生,可當逃生變得無望時,內心就會產生絕望、無奈的情緒。若在此時,出現這樣一座代表希望的木橋,哪怕它十分窄小,人們也會拼盡全力地奔向它,企圖逃離絕境。此時,學生的閱讀是充滿思想和深切體會的,他們更能理解文中人們的行為。在文章最后有這樣一句話“老漢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苯處熆梢宰寣W生聯系上下文,設身處地想一想,老漢到底要喊些什么呢? 有學生說:“老漢是想喊兒子小心點。”也有學生說:“老漢看到兒子被浪花吞沒一下子被驚嚇到了?!边€有學生說:“老漢想呼喚兒子,抱著一絲希望,希望兒子還能回應他,還活著?!蓖ㄟ^對文本詞句的細讀,著眼于生活實際的聯想,學生不僅能充分提煉出思辨性閱讀的主題,還能在思維的層層遞進中,獲得由淺入深的閱讀體會,挖掘出文本內涵,為后續(xù)的思辨性閱讀打下良好的思維基礎。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師往往只注重對生字生詞的教授,而忽視了文本的表達特點,如此一來,文本內涵就很難被挖掘出來。而思辨性閱讀不僅追求對語言文字的辨析,更重視挖掘文章內涵,品析表達特點。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正反推理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辨,在層層推理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文章內核,收獲更好的閱讀效果。
例如,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圍繞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老漢要站出來維持過橋秩序?”并借助關聯詞“假如……那么……”“一旦……就會……”搭建推理支架,學生通過層層推理就會得出“假如老漢不出來維持秩序,那么,人們就會蜂擁而上,一旦木橋上擠滿了人,木橋就會不堪重負而倒塌,那么,所有人都會喪生于洪水中”。通過這樣一個推論使得“老漢站出來”變得更加有理有據,也充分體現出了老漢的黨性和無私、英勇的精神。隨后,教師又指導學生利用關聯詞“因為……所以……”探討“為什么老漢要讓黨員排在后面過橋”。學生根據老漢的性格和當時的處境分析得出“因為黨員的使命就是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遇到危險的處境時,黨員就應該發(fā)揮自己的黨性,將自己的使命牢牢記在心中,并真正付諸實踐”。通過關聯詞的引導,學生不僅推理出了老漢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大無畏精神,使得老漢和黨員的形象更加鮮明、具體。教師正是借助關聯詞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思辨活動,讓學生先得出“老漢站出來維持秩序”的深意,再推理出老漢所代表的共產黨員的形象和精神。在思辨中,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化,語言表達能力也得以強化,更是充分領悟了文本內涵,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
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提出疑問,并抓住文本矛盾點啟思引辨,讓學生懂得運用批判性思維看待文本內容,體會課文情感,最終獲得更為深度的閱讀效果,激活學生的思辨意識,樹立良好的質疑精神,實現閱讀能力、思辨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教師發(fā)現這篇文章無論是在情節(jié)安排還是結構布局上都設置了非常多的思辨點,其矛盾沖突、情感表達都十分令人深思。因此,教師可以巧妙地抓住文章矛盾處引發(fā)學生思辨。首先,老漢從隊伍中揪出兒子,就是將兒子置于危險處,這與他愛兒子的情感是相矛盾的。其次,隊伍中應有許多人不按照老漢的指令排隊,為什么老漢要選擇將自己的兒子揪出來,他對兒子到底有情還是無情? 這也是矛盾的。最后,老漢在只有兩人時,又將兒子推出去讓其先走,那么,他此前為什么要將兒子揪出來? 前后行為也是相矛盾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以上矛盾點進行思辨,學生討論著、思考著,一一化解著矛盾處,體會著老漢的內心情感。首先,老漢揪出兒子從親情角度是矛盾的,但從老書記的角度看是必須做出的表率行為,他是黨員要時刻牢記黨員的使命,兒子也是黨員卻排在隊伍前面,若不揪出,別人就無法信任自己,隊伍就無法有序向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就難以保證,因此,他必須這么做。其次,隊伍中也有不服從命令的黨員,若不揪出兒子,場面勢必混亂,因此,老漢必須以自己的兒子做表率,震懾其他不服從命令的黨員,提醒他們勿忘黨性,以老百姓利益為先。最后,老漢推出兒子,則是他對兒子有情的體現,百姓的生命至上,在只有兒子與自己時,顯然兒子的生命更重要,體現的是濃濃的父愛之情。在矛盾中,學生們看到了老漢無情背后的無私精神,也感受到了老漢對兒子的愛。一個充滿黨性與父愛的老父親形象在矛盾與沖突中顯得更加立體、生動,更是推動著學生在不斷的質疑與思辨中獲得更為深度的閱讀效果,收獲更為深切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辨能力與閱讀水平的發(fā)展。
思辨性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劑良藥”。教師通過斟酌詞句、引導推理以及關注矛盾沖突等方式,來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思考與辨別中,逐漸建立自身觀點,挖掘文本真義,促進閱讀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強化思維品質,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