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華,王瑋瑩,高曦(.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50000;2.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50000)
清代《醫(yī)宗金鑒》所記載的黃連膏被收錄于《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1]中。原文記載“此證生于鼻竅內……內宜黃芩湯清之,外用油紙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內。若干燥者,黃連膏抹之立效”[2]。
近些年許多學者正在研究開發(fā)古代經典名方,需要在保證其古方特色的基礎上,采用現(xiàn)代手段優(yōu)化其制備工藝,因此要考證大量文獻。本文主要通過歸納總結古今黃連膏處方變化,對經典名方黃連膏的處方來源、制備工藝進行考證,為其研究開發(fā)提供參考。
古代文獻基于中醫(yī)古籍全文數(shù)據(jù)庫《國醫(yī)典藏》、相關古籍原版等,現(xiàn)代文獻基于CNKI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文獻,以“黃連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
以“黃連膏”為關鍵詞進行中醫(yī)古籍文獻全文檢索,篩選后共得到數(shù)據(jù)122條,涉及古籍34本。以“黃連膏” 為關鍵詞進行CNKI全文檢索,篩選后得到數(shù)據(jù)265條,其中前三個主要分類為:黃連膏112條,臨床觀察37條,復方黃連膏25條。
從南北朝開始,古籍中以黃連膏為名就記載有多個方劑,均以黃連為君藥,但配伍藥味略有不同,通過歸納總結各個朝代的黃連膏,可明確形成經典名方的過程。現(xiàn)對相關古籍文獻記載整理見表1。黃連膏在《劉涓子鬼遺方》中主要治療濕熱諸瘡;《圣濟總錄》中主要治療小兒癬疥赤腫。隨著歷史演變,通過加減藥味,至清朝《醫(yī)宗金鑒》中所收錄的黃連膏方,由黃連、黃柏、生地黃、當歸、姜黃等五味藥組成,主治鼻瘡。鼻瘡多因風熱蘊結于肺所致,治以清肺泄熱。方中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解毒,姜黃破血行氣,生地涼血養(yǎng)陰潤燥,當歸活血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疏通經絡之功效[12]?!夺t(yī)宗金鑒》中所收錄的黃連膏方由于組方合理嚴謹,在后世成為臨床外科發(fā)展的基礎方,多以此方進行加減藥味,例如《外科傳薪集》方加白芷、牡丹皮、赤芍、合歡皮、大黃、黃芩、秦艽、紫草、白鮮皮等九味藥,增強了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瘍科捷徑》卷下方是減去姜黃,加元參、生龜板兩味藥,增加了去腐生新的藥效。
表1 黃連膏歷史典籍記載
現(xiàn)代各種皮膚疾病頻發(fā),涌現(xiàn)了一批治療的藥物,其中黃連膏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所治的疾病范圍也越來越廣。黃連膏臨床使用多為加減方或聯(lián)合臨床常用藥,在外科、婦科、兒科等方面應用廣泛,對濕疹、皮膚燙傷、過敏性皮炎、創(chuàng)面愈合等疾病療效顯著。例如,《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方)[13]增加了大黃和黃芩,使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提升,主治濕瘡諸證;武漢市各醫(yī)院自制的黃連膏是減姜黃加黃芩,使其清熱消腫能力得以增強;《河南省醫(yī)院制劑規(guī)范》(1988年版)[14]方減姜黃加紫草,不僅增強抗炎作用,還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在河南省各級醫(yī)院廣泛應用。目前臨床藥味組成和功能主治見表2。
表2 黃連膏現(xiàn)代臨床應用總結
黃連膏歷史悠久,但對此方的系統(tǒng)研究較少。桂俊芳等[15]研究了黃連膏對銀屑病患者白細胞介素水平的影響,并通過實驗證明了其臨床療效顯著。于倩等[34]通過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小檗堿、芝麻素等的含量,并驗證了黃連膏的體外透皮吸收功能及抗炎活性。王遠茜等[35]優(yōu)化了提取工藝,評價指標為姜黃素含量,影響因素為藥材粒度、煎炸時間、煎炸溫度、浸泡時間。由此可見,這些研究均是從某一角度進行,并沒有全面的進行黃連膏的制備工藝、質量標準等研究。故應按照國家頒布的經典名方研發(fā)要求對黃連膏開展包括制劑開發(fā)及質量標準的系統(tǒng)研究。
至今,黃連膏常用藥材依然是黃連、黃柏、當歸、生地和姜黃,除此之外大黃、黃芩也多為配伍用藥,所治疾病多為鼻和肛門部位的皮膚疾病,多用于黏膜部位,使用時均為涂患處?,F(xiàn)代研究證明中藥脂溶性成分抗炎抗氧化作用更強,表2中黃連膏的制備方法多為油中煎炸法,用油炸或油拌炒藥材,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藥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降低毒副作用[36]。
依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元、明、清三朝度量衡并沒有改動,依然使用宋朝時期的“市制”方法,即:1兩=1.194市兩,1市兩=31.25 g,1兩=10錢,1錢=3.73克[37]。
通過考證可知,黃連膏出自清代,將經典古方各藥味處方用量轉化成現(xiàn)代數(shù)據(jù),并通過取整轉換為:黃連12 g、黃柏12 g、當歸尾18 g、生地黃 36 g、姜黃 12 g、麻油 450 g、黃蠟 150 g。
古代油膏常用輔料有松香、黃蠟、白蠟等,本方中輔料為黃蠟,黃蠟是一種取自蜂巢的粗制蜜蠟?!侗静菥V目》[38]記載:“取蜜后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即取蜂巢,放入鍋中加水使其熔化,趁熱過濾,冷凝成塊,取出,即為黃蠟。因黃蠟屬于天然的可食用物質,所以黃蠟也可作為中藥用于治療和預防人體疾病,其含有許多活性成分和酸性物質,可用于清熱解毒。
通過古籍考證可知,古代煎炸成膏多以麻油作為輔料,除此以外還有桐油、牛乳、豬脂、白蜜等[39]。如《外科集腋》對膏劑記載“桐油1斤……攪勻”,《圣濟總錄》記載“除胡粉、水銀、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以瓷盒盛”“以牛乳3合,漬之1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1合……入膩粉攪和”,《圣惠》記載“上銼細……入白蜜4兩相和,煎令稠”。很早之前就有麻油作為油膏劑的輔料,主要都是從芝麻中提取,只是不同朝代的工藝不同,三國時期麻油制備是采用石臼法或木榨法。漢唐時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40]中記載治瘡用的是炒烏麻,并且當時更加推崇將烏麻用作藥物的輔料。宋朝時期,莊綽在《雞肋編》里記載當時主要用胡麻炒制芝麻油[41]。元明清朝時期是“炒碾磨”法制麻油,工藝更加精進。到了現(xiàn)代,主要使用胡麻,經壓榨、壓濾、水代等一系列加工工藝制成。麻油除了具有止痛消腫的作用外,還具有外用潤膚、抗衰老等作用。
古代煎煮藥物的容器很多是藥罐,大部分是陶瓷,加熱方式也很原始,多為柴火加熱[42]。到了現(xiàn)代,煎煮中藥的容器常見的多為鋁鍋、陶瓷鍋、不銹鋼鍋等。同時,加熱方式也更加便捷,能控制溫度和時間。原方中并沒有容器的規(guī)定,但考慮到清朝時期銅鍋盛行,《圣濟總錄》中黃連膏制法記載“以水并白蜜各3合,用銅器盛,于飯上炊1次,綿濾去滓,貯瓷盒內”,推測黃連膏制備時使用銅鍋??紤]到銅元素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確保處方質量一致性以及可追溯性的原則,在經典名方制備工藝的實驗研究中,器皿可選擇銅鍋,加熱方式選擇可以控制的電磁爐加熱,以考察方中有效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及藥效學的異同。
在傳統(tǒng)工藝的研究中,要以古籍中記載的為基礎,進而結合現(xiàn)代實際操作水平和技術,進行制備工藝考察,使古籍記載文字更加具體化與數(shù)據(jù)化,確定準確操作規(guī)范。
考慮到黃連膏最早出現(xiàn)于《劉涓子鬼遺方》中,其工藝規(guī)定也可作為參考,如對油膏工藝曾有許多明確的規(guī)定[43]:
① 浸料:以苦酒浸之,夏浸一日,冬浸二夜或在油中直接浸半日。② 火力:必須微火,后世稱為文火。③ 火候:觀察油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jù)油的沸騰次數(shù),如煎三上下、煎四上下等;二是根據(jù)“白芷黃膏成”。④ 不耐油煎藥物采用分次后下和冷油中調入法。在以上諸規(guī)定中“白芷黃膏成”即白芷煎至變黃為度,是很好的質量控制方法。煎三上下指煎三次,煎至沸騰后端下重復三次,煎四上下就是煎四次。因此制備時需先在麻油中浸泡12 h(半日),并使用文火煎炸,由于文火有一定的溫度范圍,可在工藝研究中進行優(yōu)化考證。煎炸時間可采用“白芷黃膏成”的方法確定,同時,也可在此時間上下浮動進行工藝優(yōu)化。
黃連膏方從南北朝起就開始使用,以黃連為君藥,加減藥味,所治疾病眾多,為現(xiàn)代研究肌膚疾病提供了參考?,F(xiàn)代文獻主要以經典名方名錄所收載的黃連膏方為基礎進行研究,采用現(xiàn)代手段,擴展了黃連膏的應用。古籍中原方記載略微簡略,原方中并沒有藥材的相關粒度、煎炸溫度、煎炸時間、使用容器材質的明確記載,只能參考同一時期的油膏工藝技術初步確定其制備工藝,經典名方的研究需要對其進行優(yōu)化,使用現(xiàn)代手段進一步進行考察,黃連膏關鍵信息見表3。通過查閱古代現(xiàn)代黃連膏文獻可證明,即使到了現(xiàn)代,黃連膏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極其豐富,可治療的疾病也越來越多,足以體現(xiàn)黃連膏作為經典名方所具有的價值,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需進一步研究開發(fā)并探究黃連膏治療疾病的范圍及作用機制。
表3 黃連膏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