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榮蓉
隨著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釋放學生學習潛能的呼聲越發(fā)的強烈。這就要求教師變革以往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主動求知的熱情,使其主動融入課堂,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師占據著話語權,學生只能聽取教師的講解,學習毫無主動性。長此以往,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進步與發(fā)展?;诖朔N情況,教師必須轉換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而課堂追問,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鑰匙”,是使學生思維進一步發(fā)展的“鐵鍬”,是促進學生思維提升的“云梯”,有效、恰當的追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思考、探索的積極性,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精彩數學課堂唾手可得。
一、課堂意外處追問,激發(fā)學生思維
課堂是動態(tài)的,無論教師進行怎樣的預設,都無法阻擋意外的出現。意外是偶然的產物,也是思維的必然結果。數學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事件,很多時候,教師將這些意外歸類為教學干擾因素,一經出現,就會被教師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或是一語帶過、一笑了之。實際上,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是學生思維靈感的萌發(fā),是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教師要善于發(fā)現、保護意外事件,借用追問的形式,探明學生的思維過程,深化學生的認知,將意外事件中隱藏的思維亮點挖掘出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退位減法》時,教師向學生介紹退位減法的順序,應從個位開始,依次向前計算。這時,有學生提出:老師,四位數的減法能不能從前面開始計算?教師從未設想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其他學生也是滿臉詫異,用疑惑的眼神看著老師,等待老師的答案。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學生答案,而是反問學生:你能說一說,如果從高位計算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嗎?學生稍加思考,回答道:有可能在后邊的計算中不夠用。教師追問道:那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認真思考后,解釋道:如果從高位算起,那么我們就不能只看一位,而要同時看到下一位,如果遇到下一位是退位,那么在寫差值時就要預留一個1。教師給予學生肯定,同時追問道:對比兩種計算方法,你能說一說個位減起的優(yōu)勢嗎?學生很快得出:計算方法較為簡便。
案例中,在學生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對問題展開講授,而是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與思考,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升數學能力,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捕捉隨時出現的意外,巧用追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享受智慧角逐的精彩。
二、思考粗淺處追問,深化學生思維
數學課堂是思考的課堂,是學生主動探究、深化思維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完成知識的講授,更要從不同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因此,教師經常會出示各種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但有時學生在思考時卻過于粗淺,毫無深意。這時,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啟迪學生思維深入探究。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地開展追問,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并主動地建構知識內容,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不斷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性。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講授豎式計算方法,在學生基本掌握算法之后,教師出示題目:12×14,讓學生快速地計算出結果。學生按照教師的講授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計算過程,得出相應的結果。這時,教師追問學生:除了剛才的豎式計算方法之外,你還有別的什么辦法嗎?能不能不列算式,直接口算出結果?學生陷入沉思中,大腦在飛速地旋轉:這個算式是不可能通過口算得出最后結果的,也就是說想要口算完成題目,就要對算式進行轉化,使之成為我們熟悉的題目,然后再進行計算。應該如何轉化計算題目呢?學生認真思考、分析后,有同學提出:可以將14拆分成10+4,先用12×10=120,然后12×4=48,最后120+48=168。就這樣教師不僅向學生講授了知識,還提前滲透了計算的簡便算法。
案例中,教師在學生思考淺顯之處巧設追問,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引導學生跳出思維框架,走向知識“深處”,強化學生對豎式計算的認知,提升了計算能力??梢姡瑪祵W教學不僅要立足在知識的傳授上,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后者毫無疑問是更加具有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尤其是對于小學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枯燥的說教是他們比較厭煩的,所以教師應發(fā)揮追問的作用,豐盈學生的認知,更好地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成效。
三、知識生成處追問,激活學生思維
追問是對思維方式的一種批判和質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中,學生面對琳瑯滿目的知識形成過程,思維會不定時地發(fā)生停頓。這時,教師要準確抓住這個契機,通過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與知識進行對話,將思維引向正確的方向,激活學生的隱性思維,逼近知識的核心,使之更加深刻地認知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及時調整思維節(jié)奏,開啟心靈智慧。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性質》時,教師可借用身邊的圓柱體實物進行教學,如粉筆、水杯等。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水杯,然后提問:老師手里的水杯由哪幾部分構成?說一說它們分別是什么。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手中的水杯,回答道:水杯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包括上下兩個底面及一個側面。教師給予學生表揚,提問:水杯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它的特征是什么?學生繼續(xù)觀察后回答:水杯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一樣的,其側面是由曲面構成的。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圓柱體和以前所學習的立體圖形,有著怎樣的區(qū)別?就這樣,學生隨著教師的追問,不斷深入探究,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知識的魅力和價值。
數學是深奧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追問,牽一牽,開啟學生的思路,促進他們對新知的吸納,讓學生對新知的內化水到渠成。上述教學案例,在知識的認知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較為局限,而教師通過追問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從膚淺走向深刻,為數學課堂的精彩構建“添磚加瓦”。
四、思維錯誤處追問,促進思維發(fā)散
錯誤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是學生最真實的思維體現,也是檢查學生學習真實的學習情況,通過錯誤可以精準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是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的。當學生出現錯誤時,作為教師,要調整好心態(tài),要包容學生的錯誤,不能指責學生,因為那樣既不能幫助學生探尋出錯因,還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內心排斥數學。因此,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面對學生的錯誤,充分挖掘學生錯誤背后隱含的數學價值,利用追問形式,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重新思索,讓學生對問題展開全新的探究,從錯誤中總結經驗,獲得知識。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可向學生出示題目:2a=a2,并提問:這個等式成立嗎?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出不同的答案,有對也有錯。教師適時追問:請舉例來驗證你的觀點。有的同學說:等式不成立,當a=3時,2a等于6,a2等于9,因此,等式不成立。有的同學提出:等式是成立的,當a=2時,2a等于4,a2也等于4,因此,等式成立。雙方同學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互不信服。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驗證,兩位同學的例子都是正確的,但最后證明的結果卻是相悖的,為什么呢?在學生不能得出結論時,教師再次問道: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等式左右代表的含義是什么?學生陷入沉思中,開始認真思考,不多時有同學給出答案:等式的左邊2a表示2個a相加,右邊的a2表示兩個a相乘。它們代表的含義不同,因此,結果也是不相同的。
案例中,在學生不能準確地辨別答案的對錯時,教師通過追問,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讓學生從知識的本質去認知、思考、理解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養(yǎng)成了知識探究的習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發(fā)揮追問技巧,引導學生找找錯、析錯、改錯,明晰知識的本質,觸及內涵,避免在后續(xù)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相類似的錯誤。
五、思維障礙處追問,拓寬學生思維
學習過程是解決知識認知和矛盾的過程,是突破思維局限、促進能力提升的過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受到自身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影響,產生某種特定的思維定勢,所以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固化的,以致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常常會遇到思維障礙或是矛盾沖突,使思維活動停滯不前,無法對問題展開進一步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究。當學生遇到此種情境時,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障礙、矛盾及時展開設問,引導學生走出思維定勢的誤區(qū),找到全新的思維路徑。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給各組準備多個不同的圖形紙片(同組成員之間的圖片形狀是相同的),同時提問:你能在圖形中表示出1/4嗎?應該如何表示?小組成員間可相互交流、討論。學生討論后得出,可以通過折疊、畫圖的形式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將各小組的圖形收集起來,并將各小組描繪出的1/4圖形放在一起,展示給學生,同時追問:大家想一想,這些圖形都是表示的各自圖形的1/4,但所涂部分并不相同,但為什么又都能表示圖形的1/4呢?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得出:大家都是將圖形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都可以表示各自圖形的1/4,但因為大家原有的圖形形狀是不同,自然所涂部分的形狀也不同。
案例中,在知識的混淆處,教師通過追問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從本質上重新認識了分數,掌握了分數的意義,深化了學生對分數認識的理解,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的意識,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具活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針對學生的思維“瓶頸”,進行追問,讓學生一步一步逼近知識的“內核”,最大化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追問的作用不容小覷,有助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調整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使其主動地展開思考,降低學習的難度,更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養(yǎng)成深入思考的好習慣。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踐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捕捉切入點,進行追問,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數學學習,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構建精彩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