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奇
愛默生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加里寧說“我們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氣一樣”。一篇富有文化意韻的作文,可以迸發(fā)出考生胸中的激情,可以表現(xiàn)出考生深邃的思想,可以激發(fā)閱讀者對審美的共鳴,可以使閱卷老師感受到考生深厚的文化積淀。
那么,考場作文的“文化意韻”該如何養(yǎng)成?
概言之:“三新”背景下的作文寫作,如果對材料進行精準解讀,轉(zhuǎn)化為切題話題,那么,把話題放到一個廣闊的、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去審視、對比、發(fā)散、聚合,或以文化的眼光審視對象,或從文化的角度闡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時代,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xiàn)真善美,或是直接敘述文化名人的言論、事跡,顯示文化積淀與傳承,如此,我們的文章就有了一份可貴的“文化意韻”。
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可立足以下四個層面,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為營,不斷增強文章的“文化意韻”。
一、用典雅語言顯示文化意韻
典雅的語言指的是我們的作文語言具有優(yōu)美而不粗俗的特點,“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語言要求我們的文字具有古典語言的韻味與雅致,讓人讀起來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思想的高度融合,從而讓文章顯示出作者較為深厚的學養(yǎng)。
文章不是無情物,閱卷者在面對一篇文章時,文章通過語言文字所傳遞的作者形象也會給閱卷者以影響,一個博覽群書、腹有詩書的作者總是極易引起閱卷者的好感甚至敬畏。如下面這段文字。該考生借他人之光生自己語言之輝。通過內(nèi)引外聯(lián),在文章中不失時機地予以展現(xiàn),讓文章語言亮麗,文化意韻彌漫。如考場作文《距離》片段:
在“家書抵萬金”的歲月,“海內(nèi)諸弟隔”,“天涯一身遙”,一封薄薄的書箋,不知染白了多少青絲,也不知哭干了多少雙期盼的眼睛。古人總是被滾滾狼煙挾卷得天各一方,又常常在人事風塵中躲進封閉的港灣,自己不出去,別人也進不來?!跋⑽赐ê雾毤薄薄扒酂艄欧鹱园惨荨?。就在這種無奈的等待和有意的自足中,距離的內(nèi)蘊被演繹得無窮無盡。
當然, 典雅的語言還常表現(xiàn)在:用詞要簡練精當、形象傳神,多用成語;句式巧用,富于變化,長短整散,錯落有致;恰當、妥帖地引用名言詩句,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關(guān)鍵之處有警策之句,文句蘊含哲理情趣;表達上適當追求半藏半露、回味悠長的效果,等等。如:以下面兩個寫作主題呈現(xiàn)出的四個寫作片段,從語言典雅層面評價寫作智慧,高下之分不言自明。
校園生活·期中抒懷
① 考試成績發(fā)下來了,50分的成績讓我無言以對。這樣的成績我實在不想看。旁邊的幾個同學倒是熱熱鬧鬧的,那是因為他們考得好??粗麄兾倚睦锔鼰?/p>
②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成績,已使我目不忍視了;名次,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成績好的同學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校園生活·人在高中
① 回首高中,高一帶著剛進高中的新鮮與興奮,高二經(jīng)歷了文理分班的痛苦與彷徨,高三則面臨著畢業(yè)的壓力與惆悵。
② 回首高中,就是上學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張張;早自讀迷迷糊糊,晚自習朦朦朧朧;無數(shù)資料紛紛揚揚,無邊題海浩浩蕩蕩;老師教誨拉拉雜雜,父母叮嚀嘮嘮叨叨;考試之前咿咿呀呀,考試之后嗚嗚咽咽。想當初,渾渾噩噩;而如今,凄凄慘慘。
二、以文化素材展現(xiàn)文化意韻
1. 巧用文化人的語言
文化人的語言,更具文化的韻味,巧用到文章之中,自然也讓文章增添了文化的意韻。
如《非寧靜無以致遠》一文片段: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nèi)心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币蚨嬲膶庫o是內(nèi)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于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內(nèi)心寧靜便能于車馬喧囂的繁華都市有一個寧靜之所。
林徽因這樣的文化人自然而然地從精神層面從內(nèi)心深處解讀了“真正的寧靜”;文化人的語言,自然而然有一種典雅的語言特質(zhì),而使語段更具文化意韻。
2. 多用文化界的逸事
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以文化名人的事跡或言論,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淀,以文化的智慧表現(xiàn)真善美,讓考場作文之花,散發(fā)出文化的芳香。
文化界的閑情逸事,娓娓道來,本就吸引了閱卷者的閱讀興趣,又加了一份濃濃的文化意韻。
3. 善用文化經(jīng)典中的素材
愛默生在《書籍》一文中建議:“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準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闭嬲奈幕?jīng)典,都是那種可以無比深刻但也可以無比簡單的東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內(nèi)涵,簡單是它的表面形式。豐富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根本而有效的獲得途徑是通過吸納經(jīng)典造血長肉,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濃厚的書卷氣,最后達到“郁郁乎文哉”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把閱讀的古今中外名著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很少有學生在作文中用到了名著素材。食而不化!名著,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也應融化在學生的習作之中。還應值得一提的是,課本中的文本,平時訓練的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材料,你所在地的人、物、文化習俗,新近發(fā)生的熱點事件的文化解讀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我們有責任喚醒積淀在記憶深處的素材。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中說到經(jīng)典應該是“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的作品?!胺N子”不但擁有豐富的生命信息,而且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把文化經(jīng)典的生命力融入到學生的作品中,也就煥發(fā)出文化的生命力。
三、借文化主題統(tǒng)攝文化意韻
作文,在充分肯定人文歷史的同時,要觸及生命的意義,追尋人生的價值,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在精神的漫游中獲得人格的滋長,閃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
借助文化的力量,反思自身,審視社會,并從而調(diào)整個人和社會的道德失范,文化也就在作文中有了鮮活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展現(xiàn)了文化認知,文化內(nèi)涵更為深刻,文化思考更為厚重,乃至于“開始構(gòu)建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下面以2015屆高三南通市一模作文題為例,加以探討。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鯉魚們都想躍過龍門變?yōu)辇?。可是龍門太高,只能望而興嘆。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龍門高度。佛祖被感動,降低了高度,每條鯉魚都順利躍過,實現(xiàn)了夢想。但它們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做龍的感覺。
本題(故事類語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角度,現(xiàn)基于文化意蘊角度,通過“聯(lián)”的方式對接現(xiàn)實,文化是“聯(lián)接”的好方向。本題作文中,鯉魚躍龍門降低了高度,由此有同學“聯(lián)”向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降低了高度,有同學“聯(lián)”向了文化界的“作家”的門檻降低了,有同學“聯(lián)”向了文化的水位線。平臺不同,高度也不同,站上了文化的平臺,自然也就讓文章的立論有了高度,說理有了文化的意韻。
如2015屆南通市高三“一?!比紙龇段牡拈_篇,就具此鮮明特點。
莫讓文化低了高度
① 佛祖降低龍門高度適應了鯉魚,致使“龍”變得泛濫,進而使龍不成其龍了,由此聯(lián)想到當下的文化,不也因龍門太低而失其本真嗎?
② 文化是社會精靈財富的結(jié)晶,是對人類的一劑精神補養(yǎng)品。陽春白雪自是甚佳,下里巴人亦有妙處。但如果一味地讓文化作品俗下去,低下去,讓文化的門檻低下去,讓低俗文化跳進去,傳播下去,那文化之美自是沒了吧?文化作為龍的感覺自是沒了,只能是魚兒般平庸下去,低俗下去,中國文化想以龍面示人還是想以魚面示人,其選擇自是明顯的吧?
“門檻”去哪兒了
① 如今,“作家”泛濫成災。
② 縱觀當今文壇,作家這一頗具人文情懷和詩意生活特質(zhì)的職業(yè),在中國傳媒業(yè)娛樂信息文化的鼓動下儼然成為熱門職業(yè)。
③ 許多懷揣著“文學夢”的年輕人,提筆作詩希望自己這匹“千里馬”遇上伯樂,從而輕輕一躍從“鯉魚”變成“龍”。而我們的刊物雜志出版商似乎為了助燃文學熱情,在“感動”之下逐漸降低了對文學作品審查的門檻,讓一個個未經(jīng)世事的年輕人陡然間就擁有了“新銳作家”的桂冠。
守住文化的水位線
① 近日,北京的某地標式書局被曝光有劣等書籍報刊上架的現(xiàn)象。其中不乏各類風靡少男少女的網(wǎng)絡玄幻、言情,更有缺乏品味、滿紙奢華金迷的所謂時尚雜志。
② 此聞一出,整個文化界不禁嘩然,這些地標式書店應是商品文化、厚重文化的匯集地、傳播地。怎能任由不合格甚至低劣的庸俗文化混雜其中,實為鯉而妄稱為龍呢?
四、依文化思辨彰顯文化意韻
很多作文往往是李白、杜甫等一串文化名人的名言名篇,卻忘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無我之思的文章沒有真知灼見,更沒有靈魂,筆下的文化素材只能是有源而無流,是死水。所以,我們要多讀經(jīng)典,但更要勤加思考,參照比較,消化吸收,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從心所欲。如果不從思維和思想方面提升、豐富自己,而是一味尋章摘句,結(jié)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沒有思考與心靈參與,即使有較多的文化素材,也只能是堆積了文化,荒蕪了個性,失色了意韻。所以,不僅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素材,更要讓學生學會基于文化的思辨,進而生成思辨之表達。
如下考場作文選段,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寫作實踐。
① 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正式領(lǐng)取了諾貝爾文學獎并在晚宴中致辭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蔽覀冞@個時代,為了有用,人們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轉(zhuǎn)換為可以兌現(xiàn)的價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場占有率、影視收視率、考試成功率、升官發(fā)財率等等成為衡量有沒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標準。功利主義、普遍的金錢焦慮正滲透社會的各個角落……
② 沒有了步行綠道、街心公園與市民廣場的城市,不值得留戀。沒有了大學、博物館和音樂廳的城市,是否還會存在,都是個問題。國內(nèi)許多城市都醞釀把大學遷移到郊區(qū),騰出市中心的黃金靚地大搞房地產(chǎn)。如果沒有北大清華的學術(shù)滋養(yǎng),中關(guān)村是否還是中關(guān)村?沒有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力,798只是個旅游區(qū)。
(《有用與無用》)
①是的,古城墻有什么用?博物館有什么用?市民廣場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關(guān)村某大廈上看見好大一片空地,急囑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說:那是北大。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喬萬尼·波特若如此定義城市:“城市被認為是人民的集合,他們團結(jié)起來以在豐裕和繁榮中悠閑地共度更好的生活?!钡谥袊虚L們的規(guī)劃之下,城市只是摩天大廈與地標工程的集合,人們只配在交通擁堵和環(huán)境污染中度過余生。
(《有用與無用》)
文化是基礎,基于文化的思辨,才能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見,才能閃耀自己獨特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是文化的升華,從而讓考場作文更具文化的意韻。作家馮驥才先生說:“我喜歡這樣--在生活與文化深深的肌理里感受、思考和工作”。教師需要帶領(lǐng)學生在文化中靜心感受、傾心思考與真心寫作。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思維發(fā)展的寫作關(guān)鍵問題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論文,批準號C-c/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