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瓏,郭洪波
(1.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種以大量漿細胞浸潤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乳腺良性病變,常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發(fā)病,主要累及擴張的乳腺管和乳暈區(qū),相當于中醫(yī)的粉刺性乳癰[1]。PCM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西醫(yī)認為本病是由于乳頭凹陷或乳腺導管開口堵塞,乳腺導管上皮細胞脫落及大量類脂分泌物積聚于導管內而導致其擴張,積聚物分解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導管壁,引起管壁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逐漸累及部分乳腺而形成腫塊,隨著紅腫范圍迅速擴大,形成膿腫伴劇烈疼痛。西醫(yī)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乳房完整性破壞較大,且易復發(fā),給患者造成精神及經濟壓力。筆者采用乳癖舒膠囊口服聯(lián)合消炎1號方外敷治療PCM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中醫(yī)外科乳腺門診就診的PCM患者30例,患者年齡24~41歲,平均(30.90±4.45)歲;病程最短4 d,最長5個月,平均(22.87±25.42)d;腫塊期27例,膿腫期3例;左側發(fā)病13例,右側發(fā)病15例,雙側發(fā)病兩例;首次發(fā)病28例,復發(fā)兩例(均為單側復發(fā))。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基本要求[3]。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乳腺病學?中PCM的診斷標準和?中醫(yī)外科學?中粉刺性乳癰的診斷標準制定[1,4]?;颊邽榉侨焉锲?、非哺乳期女性,有乳頭凹陷,乳暈區(qū)或外側象限腫塊,伴或不伴皮膚紅腫、熱痛;乳頭溢液,橘皮征,膿腫、破潰或竇道形成;病程后期多表現(xiàn)為膿腫反復發(fā)作破潰,久治不愈后形成竇道或瘺管;舌質紅、暗紅,苔薄黃、黃膩、厚膩,脈弦數(shù)。輔助檢查提示乳腺導管擴張,內有上皮細胞不規(guī)則增生,管壁增厚纖維化,管腔內有大量上皮細胞碎屑及含脂質的分泌物積聚,尤以漿細胞浸潤為主。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自愿接受本治療方案,依從性好,能配合要求完成觀察和隨訪;患者及家屬對本治療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腎系疾病者;合并慢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糖尿病者;乳腺癌患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及醫(yī)用膠布過敏者。
2.1 中藥內服 乳癖舒膠囊(西安千禾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163,0.42 g/粒)口服,每次5粒,飯后半小時口服,每日3次。3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2.2 中藥外敷 消炎1號方藥物組成:天花粉、黃柏、大黃各100 g,白芷、厚樸、蒼術、陳皮各50 g,防風、荊芥、甘草片各30 g。將上述藥物經中藥打粉機充分粉碎后混合過180目篩,160℃下將醫(yī)用凡士林化開,80℃下分多次將藥粉撒入,順時針攪拌至藥粉完全溶解,冷卻至50℃后封裝備用。若腫塊未成膿或膿未破潰,使用消炎1號方外敷患處,使用時將藥膏均勻涂抹于醫(yī)用紗布上,藥膏厚度約5 mm,寬度超過病灶范圍5 mm,將醫(yī)用紗布外敷于腫塊上并用醫(yī)用膠帶雙十字固定,每次敷12 h。若腫塊成膿破潰,加壓排出壞死物至完全血液排出,再用祛腐生肌膏浸泡的油紗條(專利號:CN201410218170.7)填塞傷口引流、換藥處理,腫塊周圍繼續(xù)外敷消炎1號方,方法同前。以上操作每次1次,15次為1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觀察30例患者治療前后體征證候積分,積分項目包括體征(腫塊范圍、瘺管數(shù)量、腫塊顏色、疼痛程度、成膿情況)、證候(舌色、舌苔、脈象)兩部分,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漿細胞性乳腺炎體征證候積分表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5]。治愈:乳房紅腫、脹痛癥狀消失,腫塊消散,病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消失。顯效:乳房紅腫、脹痛癥狀明顯減輕,腫塊明顯縮小,病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較治療前縮小。無效:乳房紅腫、脹痛癥狀無改善或腫塊增大,病側腋窩淋巴結腫痛消失。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時,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時,以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30例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治愈10例,顯效18例,總有效率為93.33%(28/30)。治療后,30例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體征證候積分為3.50(2.00,5.25)分,低于治療前的20.50(13.00,27.5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CM一種免疫相關性疾病,炎癥因子和免疫相關蛋白通路是本病的病因學研究熱點,但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6]。多數(shù)PCM患者發(fā)病并無明顯誘因,通常認為本病與乳頭發(fā)育不良、內分泌異常、厭氧菌感染、乳房外傷、吸煙、自體免疫功能下降等有關[7]。目前,西醫(yī)治療PCM溢液期主要采取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腫塊期主要采取手術治療[7]。手術是目前公認的根治手段,可以完整地切除病灶[8],但會對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負擔。中醫(yī)主要采取中醫(yī)內服外敷的綜合治療方案,具有癥狀緩解明顯、保乳效果好等優(yōu)點,在臨床中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
PCM可歸屬中醫(yī)粉刺性乳癰范疇。顧伯華教授指出,PCM患者素有乳頭凹陷畸形,加之肝郁氣滯,營血不從,氣血瘀滯,結聚成塊,郁久化熱,蒸釀肉腐而成膿腫,潰后成瘺[9]。綜合各家理論[10-13],筆者認為本病是由機體先天不足、內傷郁滯、外感邪實所致,女子乳房屬肝,乳頭屬胃,先天不足則乳頭凹陷或畸形,致乳絡不暢,濕濁內瘀,結聚成塊;內傷郁滯,肝郁脾虛,乳絡失疏,濕濁內蘊,阻于乳絡,久結成塊;外感邪實,濕熱相蒸,熱勝則痛,熱盛成膿,潰后成瘺。
本研究采用乳癖舒膠囊內服聯(lián)合消炎1號方外敷治療PCM。乳癖舒膠囊由瓜蔞皮、蒲公英、丹參、土貝母、延胡索、柴胡、赤芍組成,方中柴胡解熱止痛、疏肝解郁,兼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瓜蔞皮清熱化痰、利氣寬胸,二藥共奏清熱疏肝、理氣解郁之功,共為君藥;蒲公英、土貝母解毒消癰散結,為臣藥;佐以丹參、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諸藥合用,發(fā)揮清肝熱、解熱毒、通氣滯、化痰濁、散癰腫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柴胡及相關方劑具有明顯的抗炎、調節(jié)免疫及改善血液黏稠度等作用[14];瓜蔞皮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均有抗炎活性[15]。王川等[16]研究顯示,乳癖舒膠囊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和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消炎1號方由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厚樸、蒼術、陳皮、防風、荊芥、甘草組成,方中以天花粉、黃柏、大黃為君藥,以其寒涼之性,行清熱、消腫、止痛之功;姜黃、白芷相配,具有燥濕排膿之功;厚樸、陳皮、蒼術同用,理氣化痰、消痞散結;另加防風、荊芥祛風固表,增強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綜觀全方,苦寒、辛熱、甘平之品同用,在清熱消腫之余,發(fā)揮活血行氣、祛痰散結之功,蓋“諸瘡原因氣血凝滯而成,切不可純用涼藥,冰凝肌肉,多致難腐難斂,必當溫暖散滯、行瘀、拔毒、活血藥用之方為妥當也”(?外科正宗?)。使用消炎1號方外敷患處可發(fā)揮皮膚給藥優(yōu)勢,如避免首關效應、給藥次數(shù)少、藥效維持時間長等。曹穎等[17]研究結果顯示,金黃膏中的姜黃、白芷能抑制鹽酸小檗堿的透皮吸收,天南星、陳皮、厚樸可促進鹽酸小檗堿的透皮吸收。此外,皮膚給藥可能出現(xiàn)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故消炎1號方在金黃膏原方基礎上剔除對皮膚刺激性較大的生天南星,并加入具有抗過敏活性成分的防風、荊芥,從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并增強燥濕、化痰、透疹、消瘡之功。
綜上所述,乳癖舒膠囊內服聯(lián)合消炎1號方外敷治療PCM療效確切,可以減輕局部腫痛,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在保留患者乳房完整性方面存在優(yōu)勢。因本研究存在納入樣本數(shù)較少、觀察指標單一等不足,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期待今后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雙盲研究,以進一步證實本治療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