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妍
書名: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左柏州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定價:78.00元
2021年8月召開的第二十七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了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標。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當加強政治擔當,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助力人才培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新媒體時代,豐富的線上資源以及多元的教育平臺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由左柏州所著的《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正是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結合新媒體的時代背景,圍繞教育對象的需求,從思政教育內容結構統(tǒng)籌、資源整合、課程構建等多層面力求提供科學思政教育對策。本書為新媒體時代下實現(xiàn)新媒體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了重要參考。
立足高校思政教育現(xiàn)狀,剖析新媒體技術的“兩面”性。本書聚焦新媒體技術特性,從正反兩個方面,剖析技術升級環(huán)境變化對高校思政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從理論層面闡釋高校思政教育,從全新視角審視新媒體技術,從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層面系統(tǒng)探討教育模式轉變升級的方向,融入思政教育實踐,契合教育對象需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新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意味著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系統(tǒng)有所變化。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是海量便捷信息的沖擊,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群體思想產生影響,使高校學生思想有了新的變化。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意味著思政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平臺的拓寬。書中探討了新媒體話語方式對高校思政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有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藝術性與針對性;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宏觀敘事的話語表達方式,缺少生活氣息,也欠缺親切感??茖W分析新媒體話語方式對思政教育的“兩面”影響,是應對其“雙刃劍”效應的前提,也是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要求。
建構新媒體思政框架,理順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機制。本書以信息時代為背景,以新媒體技術應用為依托,探尋語境嬗變之下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之路,并從資源整合、內容拓展、方式創(chuàng)新等多重視角,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優(yōu)化路徑。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在目標結構、內容資源、載體合力等方面都有了調整。本書分析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契合性,探討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目標構建的影響;對比分析我國與美國、日本等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提出依托新媒體優(yōu)化高校思政教育結構,實現(xiàn)資源整合的思路;借助新媒體技術形成的強大推動力,探尋高校思政教育載體合力生成的具體路徑。從教育目標到資源整合,從教育內容到載體合力,循序漸進地展開,建構形成高校新媒體思政的框架體系,亦理順了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機制。
構建思政教育隱形課程體系,科學設計思政教育共享社區(qū)模式。本書充分挖掘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提出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內容、載體優(yōu)化的創(chuàng)新建議。同時另辟蹊徑,從隱形課程體系建設以及共享社區(qū)模式的設計兩個方面,提出了思政教育的科學思路?!半[形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雖隱藏在非正式課程之中,但能夠發(fā)揮出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形成與顯性課程的協(xié)同共進。本書探討新媒體對思政隱形課程實施所產生的影響,旨在構建形成全方位的課程體系,從多角度引導、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從教育氛圍的營造,到教育環(huán)境的塑造,從模仿學習的推進,到認同借鑒的展開,新媒體技術都可以巧妙地融入到隱形思政課程之中,彰顯了課程設計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本書著重分析了思政教育共享社區(qū)的設計,契合了新媒體“共享”的理念要求。
通過共享社區(qū)組織結構設計、運行機制探究以及深入的科學評估,搭建起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平臺,也對教育主體形成啟迪與思考。當高校大學生所處的時代已然發(fā)生變化時,思政教育如果固步自封,顯然是難以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本書對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究,并未局限于內容與載體的層面,而是嘗試挖掘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形成了有價值的建議,實用性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