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綱 劉永峰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繼往開來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接續(xù)奮斗中書寫。歷史事物都有其繼承性,如同任何人的出生都有其母體,一支軍隊的誕生,也必然有其歷史繼承性和延續(xù)性。1927 年8 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和創(chuàng)立革命軍隊的開始,標志著中國新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梳理探析黃埔軍校與中共建軍的歷史淵源,特別是其中武漢分校與中共建軍的歷史關系,以及武漢黃埔軍校對中共建軍的歷史貢獻,對于回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來處,賡續(xù)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黃埔精神,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民族復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武漢分校是黃埔軍校的重要分支。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下,在蘇聯(lián)和中共的幫助下,于1924 年在廣東廣州黃埔區(qū)長洲島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軍校,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所培養(yǎng)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學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前后設過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又設過南昌、洛陽分校),其中規(guī)模與影響最大的當屬武漢分校。1926 年10 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后,決定在武昌兩湖書院舊址開辦政治訓練班,為繼續(xù)北伐培養(yǎng)軍事、政治人才。不久后,政治訓練班改辦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將黃埔5 期政治科學員移至武昌就讀。1926 年12 月,黃埔5 期炮兵、工兵科學員也移至武昌就讀。1927 年1 月19 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鑒于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遷至武漢,國民黨召開的二屆三中全會決定取消分校名稱,1927 年3月27 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更名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翌日對外掛牌,簡稱“黃埔軍校武漢分?!?。值得一提的是,1926 年,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設置女生大隊,招收183 名女兵,開創(chuàng)了黃埔軍校歷史上首招女兵的先河,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壯舉。斯大林特別要求送一張全體女兵合影照給他以作紀念。1927 年3 月5日,“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前夕,武昌顯真樓的攝影師為女兵們拍下了一張珍貴合影。有關資料顯示,1926 年12 月,黃埔軍校5期政治大隊500 余人。1927 年1 月,黃埔軍校5 期工兵大隊和炮兵大隊1200 余人,三科合計1800 人左右,先后遷往武漢創(chuàng)辦分校。1927 年2 月,武漢分校招收的第6 期史稱“漢6 期”,政治科入伍生總隊男生986 人、女生213 人,近1200 人。1927年4 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學兵團并入武漢黃埔1300 余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廣州、長沙兩地黃埔革命師生和湖北省農協(xié)農民培訓班兩批學員數(shù)百人來到武漢黃埔軍校,算上武漢黃埔的教職員工,其人數(shù)超過廣州黃埔本校前4 期畢業(yè)生4971 人的總和。1936 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武漢分校規(guī)模之宏大不亞于黃埔主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 余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遍_國元帥、畢業(yè)于黃埔1 期的徐向前在回憶錄中稱該校為“第二黃埔”。
(二)武漢分校是中共建軍的重要來源。近現(xiàn)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曲折歷程,是催生人民軍隊的實踐之源。經歷國民黨1927 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共分裂、大革命失敗,在一片風聲鶴唳的白色恐怖下,受惲代英等著名中國共產黨人影響的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師生,大多投入到中共領導的“用武裝的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的堅苦卓絕的斗爭中。7 月15日,在汪精衛(wèi)集團在武漢背叛革命、形勢突變的緊急時刻,武漢黃埔軍校中共組織斷然將已暴露的黨員相繼撤走,黨的活動由公開轉入秘密。武漢黃埔軍校學生的畢業(yè)分配,也被迫提前,5 月第5 期政治科第1 隊畢業(yè)的200 多人,部分被分到中共實際掌握下的湖北省保安隊。7 月16日,武漢分校決定,將軍校中名聲較大的、已經公開身份的中共黨員,或在城市隱蔽下從事地下工作,或深入農村開展武裝斗爭,或轉移到賀龍、葉挺所部充實力量,僅派往賀龍部的就有陳賡、段德昌、范長江等300 多人。7 月18 日,第5 期工兵、炮兵等科學生800 余人,由惲代英主持在武昌兩湖書院舉行了畢業(yè)典禮,被分配到賀龍、葉挺所在的第二方面軍各軍。女生隊也被迫提前結束,有80 人左右留下來,編入了第二方面軍軍醫(yī)處或醫(yī)院等。7月21日,武漢黃埔軍校被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整體接收,在校學生1000 多人編為軍官教導團,由嚴復生任團長(后為葉劍英),季方任參謀長,至此武漢分校結束。
這些武漢黃埔軍校師生大多參加了中共建軍的三大武裝起義和全國各地的武裝暴動,成為中共建軍的主力和骨干。其中,參加南昌起義的是惲代英和幾百名分配或轉移到葉挺、賀龍部隊的師生,由于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5 期、6 期學生剛畢業(yè)不久,大多為各支部隊中的基層官兵,在一線沖鋒陷陣,有名可查的大約有114 人。陳毅(負責軍校黨務工作)率領的一批師生沒趕上起義,卻在江西臨川趕上了起義隊伍。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后,陳毅與朱德率余部轉戰(zhàn)湘南,接著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參加秋收起義的黃埔軍校武漢分校5 期、6 期有名可查的大約有21 人,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陳伯鈞、譚希林、臧克家等。湖北的黃麻起義是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同為秋收起義的鄂豫邊的秋收起義,總指揮潘忠汝正是畢業(yè)于武漢分校的黃埔5 期。參加廣州起義的則以二方面軍教導團的1300 多名武漢黃埔?guī)熒鸀橹?,起義失敗后又成為葉鏞、徐向前(政治大隊1 隊隊長)領導的紅四師第10 團,轉移到海陸豐。在這兩次起義的師生中,成為共和國元帥的陳毅、徐向前,大將羅瑞卿、許光達,上將陳伯鈞,及程子華、劉型等都擔任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女兵危拱之、周月華、張瑞華(后為聶帥夫人)也在隨后的革命和建設中做出過貢獻。胡筠、黃杰(后為徐帥夫人)等返鄉(xiāng)的軍校學員,都成了各自家鄉(xiāng)起義活動的領導者;去蘇聯(lián)學習的李淑寧、王亦俠等,回國后參加了抗日運動。李淑寧就是后來在東北抗日聯(lián)軍任職,在白山黑水高舉抗日大旗的巾幗英雄趙一曼。
(三)武漢分校是中共將帥的重要搖籃。黃埔軍校的最大價值在于培養(yǎng)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為中共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被稱作“將帥搖籃”。據(jù)統(tǒng)計,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 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十大元帥有5 位、10 位 大 將 有3 位、57 位上將中有9 位出自黃埔軍校,還有9 位中將、11 位少將出自黃埔。此外,在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中,擔任正軍職以上領導職務的也有近40 人。毛澤東在抗戰(zhàn)時期說過:“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敝泄颤h史、軍史上一大批著名人物和將帥,都與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有著很深的淵源,包括陳毅、徐向前兩位元帥,羅瑞卿、許光達兩位大將,程子華、陳奇涵、張宗遜、陳伯鈞、劉型等一大批高級將領,還有趙一曼、胡蘭畦、謝冰瑩等巾幗英雄。其中,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陳毅、學兵大隊大隊長徐向前兩人在列;10 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有3 位,武漢分校占2 人,即羅瑞卿(6 期)、許光達(5 期)。1955 年授銜57 名上將中,黃埔?guī)熒灿?人,武漢分校則有4 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為中國共產黨軍事教育輸送了大批人才。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后創(chuàng)辦了教導隊,黃埔軍校5 期學生陳伯鈞先后任區(qū)隊長、副隊長。紅軍第四軍在閩西創(chuàng)辦了紅軍學校,譚希林(6 期)任校長。1931 年秋創(chuàng)辦中央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后改稱工農紅軍學校),楊至誠(5 期)任校務部長。紅軍學校擴編為紅軍大學后,張宗遜(5 期)曾代理校長。同時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王諍(6 期)任工農紅軍通訊學校校長,楊至誠兼任工農紅軍供給學校校長。1936 年6 月,抗日紅軍大學成立后,林彪任校長,羅瑞卿(6 期)任教育長。1937 年春,抗日紅軍大學正式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教育長、副校長,許光達(5 期)、陳伯鈞、楊至誠曾分別任教育長、訓練部部長、校務部部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不少軍事政治學校的領導骨干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師生,如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劉型(6 期),華東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陳毅,等等。他們?yōu)榧訌娙嗣褴婈牻ㄔO、奪取全國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中共領導地位凸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形式上是國共合作,實際上已經置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從實際領導看,1927 年3 月中旬,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軍校決議案,改分校為本校、改校長制為委員制,譚延闿、鄧演達、惲代英3人為常委,共產黨人惲代英兼任政治總教官主持軍校實際工作,成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靈魂人物。從黨團組織看,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設有健全的中共黨團組織,由惲代英、施存統(tǒng)、陳毅組成校黨委,陳毅任書記,公開職務是校政治部準尉文書。曾為中國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董必武、惲代英、李達、項英、李富春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亦在此弘文勵教,政治教官郭沫若、沈雁冰(茅盾)和第6 期學員臧克家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和大師。從黨的影響看,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國民黨左派青年在學生中間占了絕對優(yōu)勢,其中青年團員在入校后多數(shù)轉為共產黨員。陳毅曾回憶:“軍校學生中,中共黨員不少,黨的同情分子更多?!逼渲校撔J着迭S埔第5 期畢業(yè)生絕大多數(shù)去了中共軍隊,很多中共高級將領出自黃埔第5 期。因此國民黨內有人說:“黃埔軍校武漢分?;揪褪菫橹泄查_辦的,黃埔第5 期幾乎就是專門為中共培養(yǎng)軍官的。”武漢分校3000 余名學生(黃埔第6期)大都加入了共產黨、共青團或擁護黨的領導,當時被人稱為“赤子赤孫”。雖然從籌備、招生、開學到被迫解散不足一年,但這座革命熔爐鍛煉出一大批無畏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在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歷史上烙下深深印記。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成為中共軍政干部的培訓基地和令蔣介石聞之色變的“赤色黃埔”,為中共獨立組織、掌握軍隊提供了寶貴的實戰(zhàn)經驗。
(二)與工農運動相結合。1927 年2 月12 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國民黨左派鄧演達指出,建立中央軍校是“使軍隊接受黨的指揮,使軍事的訓練和政治的訓練并重,使革命的武力要與民眾結合”,他鼓勵全體學員“為黨為民眾奮斗到底”。2 月14 日,武漢分校正式上課,除了學習軍事外,武漢分校十分重視政治教育,政治總教官惲代英親自編寫教材,給學生上課。惲代英指出,軍隊要為黨與農工的利益而奮斗,成為農工運動的堅強后援,必須通過軍民結合的方式。軍隊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軍隊與人民結合,使之成為人民的軍隊。1927 年1 月3 日,武漢工人、學生、市民在漢口江漢關附近集會慶祝北伐勝利、定都武漢,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科學生30 多人在現(xiàn)場進行演講時,英國水兵用刺刀驅散集會群眾,傷數(shù)十人,激起武漢人民反帝的怒潮。慘案發(fā)生后,武漢黃埔政治科宣傳隊組織了“1·3慘案化妝宣傳隊”,連續(xù)5 天在漢口血花世界進行演出,支持和鼓舞武漢人民進行反帝斗爭。軍校師生還發(fā)表宣言通電全國,要求嚴懲兇手、收回租界、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民國政府通過外交抗議,中共領導群眾運動響應,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學生和武漢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推動武漢國民政府與帝國主義作堅決的斗爭,成功地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成為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的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武漢黃埔不僅與工農運動相結合,還破天荒地招收女生,推進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婦女解放運動,軍校涌現(xiàn)了趙一曼、游曦、胡筠這樣一批赫赫有名的女革命家。武漢黃埔期間,軍校師生已經開始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領導團結工農民眾武裝斗爭的道路。
(三)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創(chuàng)辦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風暴中心、北伐赤色首都武漢。武漢黃埔?guī)熒群蠼洑v了“寧漢對立”“寧漢合流”,楊森、夏斗寅叛亂等斗爭,并且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1927 年5月13 日,駐防鄂西南的獨立第14 師師長夏斗寅在蔣介石的策動下,與川軍楊森等暗中勾結,公開發(fā)動叛亂,兵分三路直逼武漢。此時,武漢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正在河南與軍閥張作霖南犯的軍隊殊死拼殺,武漢防務空虛。當時情況非常緊急,國民黨要員們紛紛準備逃跑。在這危難關頭,武漢政府急調葉挺率部抵御叛軍。5 月10 日,武漢國民黨中央決定將武漢黃埔軍校等臨時改編成中央獨立師,以惲代英為黨代表、侯連瀛為師長,配合葉挺衛(wèi)戍武昌的軍隊,南下鎮(zhèn)壓夏斗寅叛亂。在葉挺的指揮下,中央獨立師配合第24師等部隊,經過激戰(zhàn),打敗了夏斗寅叛軍,解除了武漢的危機。武漢黃埔?guī)熒鷧⒓恿藞钥嘧拷^的戰(zhàn)斗,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凱旋歸來。由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組成的中央獨立師,回漢后恢復軍校建制,不久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作為中共完全掌握的一支軍隊,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其中多位學員在起義中表現(xiàn)英勇、名留史冊:第2 大隊第8 隊學員程子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fā)生后,曾參加反擊夏斗寅叛軍的戰(zhàn)斗,1927 年12 月參加廣州起義,起義軍退出廣州后,他又參加了保衛(wèi)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斗爭;曾任第1 大隊區(qū)隊長的葉鏞,隨第4 軍軍官教導團赴廣州參加起義,率領教導團第1 營攻克反動勢力的頑固堡壘——公安局,救出被囚禁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800 多人;革命烈士唐維曾在武漢分校負責黨務工作,作為第4 軍軍官教導團黨委書記參加廣州起義;第6 期政治科女學員游曦,是教導團唯一一個女兵班的班長,廣州起義的戰(zhàn)場上,她帶領女兵班與敵人英勇奮戰(zhàn),犧牲時年僅19 歲。正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順應時代潮流,緊密結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實際,以且教且戰(zhàn)的方式,讓學生在政治和軍事斗爭中學習,在革命實踐的大風大浪中成長,從而培養(yǎng)出眾多杰出的政治軍事人才。
(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不動搖。習近平主席在慶祝建軍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推進強軍事業(yè),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確保人民軍隊永遠跟黨走?!敝泄步ㄜ娀趯ξ溲b斗爭在中國革命中重要性的認識。斯大林曾經指出:“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和優(yōu)點之一。”他也曾提醒中國共產黨要重視軍隊,但陳獨秀卻認為:“單靠軍事行動取得政權,這是墨西哥式葡萄牙式的軍事投機,決不是法蘭西式俄羅斯式的革命事業(yè)?!闭且驗橹袊伯a黨沒有軍權,也沒有足夠的軍隊與反動派相抗衡,從而大大助長了蔣介石、汪精衛(wèi)公開反共的氣焰,也無力阻止國共合作的破裂與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zhàn)勝武裝的反革命。在血的教訓面前,共產黨人開始認識到“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共產黨人決心“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正是因為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期間重視黨的工作,引導大批黃埔?guī)熒尤肓它h領導的人民軍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fā)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使軍隊保持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這是人民軍隊完全區(qū)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yōu)勢。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家安全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zhàn)略方針,不斷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建軍之本、強軍之魂,堅決貫徹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確保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槍桿子永遠聽黨指揮。
(二)必須始終堅持政治建軍原則不動搖。習近平主席強調:“推進強軍事業(yè),必須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全面提高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水平?!秉S埔軍校從一開始就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其探索實踐為中共建軍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包括主要在黃埔軍校設置的黨代表制和政治部制度,對中共政治建軍產生了重要影響。國民革命軍8 個軍中7 個軍由共產黨人擔任黨代表或政治部主任,為軍隊培養(yǎng)出“為主義而奮斗,為民族而犧牲”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鍛造出了一支有理想、有信仰的鐵軍、鋼軍。黃埔軍校師生遍及從廣東出發(fā)的北伐各軍,成為絕對的主力和骨干軍官,以共產黨員為首的先進分子在歷次戰(zhàn)斗中英勇善戰(zhàn)、紀律嚴明,成為各軍中的先鋒模范。毛澤東在1937 年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在回顧我軍發(fā)展的歷史時指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面目一新。1927 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fā)展起來的。”政治建軍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從人民軍隊的誕生、成長和發(fā)展,政治工作一直是重要的“生命線”。人民軍隊從歷史烽煙一路走來,歷經坎坷而不散,遭遇挫敗又奮起,在血雨腥風中堅不可摧,在艱難困苦中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浴血抗戰(zhàn)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橫掃國民黨8 百萬軍隊如卷席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領導人民軍隊多次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大跨越的奇跡,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政治建軍。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黨不僅要在組織上獨立掌握軍隊,更要始終堅持政治建軍原則不動搖,突出鑄牢軍魂這一核心任務,充分發(fā)揮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培養(yǎng)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鍛造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shù)倪^硬部隊。
(三)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軍隊本色不動搖。習近平主席強調:“推進強軍事業(y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做人民信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子弟兵。”黃埔軍校的宗旨“就是創(chuàng)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并鍛造形成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1924 年6 月16 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典禮上致訓詞時強調:“革命軍必須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發(fā)財?shù)男睦?,只知救國救民?!闭窃谶@種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砥礪下,當時各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革命的黃埔”,為了民族解放沖鋒陷陣、拋灑熱血,創(chuàng)造了赫赫戰(zhàn)功和輝煌業(yè)績。1936 年中共中央創(chuàng)辦了抗日紅軍大學,毛澤東在紅大開學典禮講話中說:“第一次大革命時有一個黃埔,它的學生成為當時革命的主導力量,領導了北伐的成功。我們的紅大就要繼承著黃埔的精神,要完成黃埔未完成的任務,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為主導的力量,即是要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
人民軍隊經歷苦難輝煌,因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戰(zhàn),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黨和人民軍隊堅守初心、永葆本色的價值之“根”?!皯?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鮮明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這一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深刻指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人民軍隊的本質屬性,深刻揭示了把建設強大的人民軍隊作為根本價值追求。奮進新征程,必須發(fā)揚軍隊服務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鍛造不負人民的戰(zhàn)斗血性,創(chuàng)新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把軍隊建設成為始終忠于人民、服務人民、堅決有效捍衛(wèi)人民利益的強大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