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敏 皮 軍 徐繼龍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重慶 400700)
相互接觸的兩物體有相對滑動趨勢又保持相對靜止,在它們接觸面上有阻礙相對滑動趨勢的靜摩擦力產(chǎn)生.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方向往往與物體所受的其他力及運動狀態(tài)有關(guān),這使得對靜摩擦力的分析有一定難度.靜摩擦力的常見分析方法有運動趨勢判斷法和解析法.
當物體隨圓盤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相對圓盤運動趨勢為遠離圓心,可以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指向圓心.[1]當物體隨曲面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往往受重力、支持力和靜摩擦力作用,物體在不同的位置半徑不同導致需要的向心力不同,再加上曲面傾角的變化使彈力方向相應變化,使得這類問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對于這類較復雜的情況,很難通過定性的分析得出結(jié)果,往往需要在靜摩擦力的兩個可能的方向中,假定靜摩擦力沿其中一個方向,數(shù)值為f,然后根據(jù)物體運動狀態(tài)及受力情況建立平衡方程或動力學方程求解,最后根據(jù)解出的表達式進行討論.[2]
物塊隨曲面在水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時的靜摩擦力與曲面的形狀有關(guān),下面分析物體隨以冪函數(shù)旋轉(zhuǎn)曲面為內(nèi)表面的容器做圓周運動所受靜摩擦力情況.
如圖1所示,一容器固定在水平轉(zhuǎn)臺上,建立如圖所示坐標系,容器內(nèi)表面在第一象限的關(guān)系式為y=kxn(k>0,n>0),轉(zhuǎn)臺與容器繞豎直軸線以角速度ω勻速轉(zhuǎn)動.小物塊A隨容器轉(zhuǎn)動且相對器壁靜止.
圖1
由于容器的形狀與參數(shù)k和n的值有關(guān),取不同k與n的值情況并不相同,定性分析比較困難,所以用解析法進行討論.對小物塊A進行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小物塊受重力mg,彈力N,沿容器壁切線向下的摩擦力f.
圖2
水平方向合力提供向心力,豎直方向受力平衡,有
Nsinθ+fcosθ=mω2x.
(1)
Ncosθ=mg+fsinθ.
(2)
式中θ為物塊與容器接觸處的切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
由(1)(2)兩式解得
f=m(ω2xcosθ-gsinθ).
(3)
由于
(4)
所以
將sinθ與cosθ代入(3)式,有
(5)
當n>2時,由于摩擦力表達式較復雜,用圖像進行分析.取m=1 kg,k=1,ω=4 rad/s,分別取n=2.5、3、3.5、4,以f為縱坐標,x為橫坐標,作出f-x圖像,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當n>2時,隨著x逐漸增大,摩擦力先沿切線向內(nèi)增加再減小為0,然后再沿切線向外逐漸增大.
圖3
當n<2時,同樣用圖像進行分析.取m=1 kg,k=1,ω=4 rad/s,分別取n=1.5、1、0.5,以f為縱坐標,x為橫坐標,作出f-x圖像,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當n<2時,x較小時摩擦力沿切線向外,x較大時摩擦力沿切線向內(nèi),中間有個位置摩擦力恰好為0.其中n=1.5時,隨著x逐漸增大,摩擦力沿切線向外先增加再減小為0,然后再沿切線向內(nèi)逐漸增大;n=1時,f與x為一次函數(shù)關(guān)系;n=0.5時,隨著x逐漸增大,摩擦力沿切線向外先逐漸減小為0,然后再沿切線向內(nèi)逐漸增大.
圖4
圖5
(A) 可能兩球受摩擦力都沿桿向上.
(B) 可能A受摩擦力沿桿向上,B受摩擦力沿桿向下.
(C) 可能A受摩擦力沿桿向下,B受摩擦力沿桿向上.
(D) 若以更大的角速度繞y軸旋轉(zhuǎn),A、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都減小.
下面以一個題目為例分析物體在球形內(nèi)表面上隨球面做圓周運動時所受摩擦力的情況.
例2.如圖6所示,半徑為R的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轉(zhuǎn)臺上,轉(zhuǎn)臺繞過容器球心O的豎直軸線以角速度ω勻速轉(zhuǎn)動.小物塊A、B隨容器轉(zhuǎn)動且相對器壁靜止,A、B和球心O點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分別為α和β,α>β,則
圖6
(A) A、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同時為0.
(B) 若A不受摩擦力,則B受沿容器壁向上的摩擦力.
(C) A、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都沿容器壁向上.
(D) A、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都沿容器壁向下.
該題的重點是分析物塊在容器內(nèi)不同位置所受摩擦力方向.當物塊和球心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增大時,物塊與球面接觸面傾角增大,物塊的下滑趨勢更明顯,同時圓周運動半徑增大,在角速度一定時所需向心力增大,物塊被甩出去的趨勢更明顯,無法準確判斷相對滑動趨勢方向.再對特殊位置進行分析:當物塊和球心連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90°時,靜摩擦力豎直向上,與重力等大反向;當物塊和球心連線與豎直方向夾角接近0°時,支持力幾乎豎直向上,只能由靜摩擦力的水平分量提供向心力,此時靜摩擦力沿容器壁向內(nèi).于是可以猜想:夾角較大時摩擦力沿容器壁向上,夾角較小時摩擦力沿容器壁向內(nèi),有一個臨界角度使摩擦力恰好為0.根據(jù)以上分析,(A)選項錯誤;若α正好為臨界角度,則A不受摩擦力,B受沿容器壁向下的摩擦力,(B)選項錯誤;若臨界角度小于β,則A、B受到的摩擦力都沿容器壁向上,(C)選項正確;若臨界角度大于α,則A、B受到的摩擦力都沿容器壁向下,(D)選項正確.所以選(C)(D).
定性的分析雖然選出了答案,但對摩擦力隨角度、角速度的具體變化規(guī)律并不清晰,下面對這種圓周運動的摩擦力進行定量分析.
小物塊的受力分析如圖7所示,小物塊受重力mg、彈力N、沿容器壁向下的摩擦力f.小物塊隨著半徑為R的球形容器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水平方向合力提供向心力,豎直方向受力平衡,有
圖7
Nsinθ+fcosθ=mω2Rsinθ.
(6)
Ncosθ=mg+fsinθ.
(7)
式中θ為小物塊和球心連線與豎直方向夾角.
由(6)(7)兩式解得
f=msinθ(ω2Rcosθ-g).
(8)
討論:
② 當0<θ<θ0時,f>0,摩擦力沿切線向內(nèi).相同的位置,角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第二,命題應該充分考慮中學生的知識背景,設(shè)置相應難度的題目.教師應該根據(jù)題設(shè)條件看能否運用中學階段的知識進行解答,看看是否需要補充條件.如例2通過巧妙的選項設(shè)置,學生可以通過定性分析或特殊值計算進行判斷,符合中學生的能力水平.
第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定性分析的問題進行定量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深層次的物理過程,可以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通過定量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嚴密思考的物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