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貴,馬瑛龍,馬玲玲, 程瑞霞, 顧春娥,蔣澤順,李振剛, 楊 超,任立芳, 韓 雪
結核潛伏感染(LTBI)指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MTB)抗原刺激產(chǎn)生持續(xù)的免疫應答但無明顯活動性結核病的一種狀態(tài),也稱為MTB感染,結核潛伏感染者可發(fā)展為活動性結核而成為傳染源[1]。由于艾滋病(HIV)病毒破壞人體免疫系統(tǒng),使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損,因此,在高危人群中開展早期LTBI的篩查,并對其加強監(jiān)測和干預,對于減少HIV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控制結核病在人群中傳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LTBI篩查主要有2種基于細胞免疫學原理的檢測方法,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EC)具有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抗原特異性,可將其作為變態(tài)反應原用于結核感染篩查[3]。本研究目的是開展EC對艾滋病感染人群結核潛伏感染的診斷價值評價。
1.1 一般資料:選取銀川市定點管理治療醫(yī)院的HIV/AIDS,排除疫苗過敏史、皮膚病、嚴重心臟病和腎病的患者,以及明確診斷的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共計122例。所有符合要求的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進行PPD和EC注射,使用自行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進行調(diào)查,掌握基本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現(xiàn)場調(diào)查:由有經(jīng)驗并經(jīng)過培訓的調(diào)查員通過調(diào)查問卷收集研究對象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吸煙狀況、飲酒情況、慢性病患病情況、與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情況、卡介苗接種情況、HIV/AIDS確診時長、抗病毒治療時長、其他合并感染情況、近期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CD4)、HIV病毒載量及過敏史。
1.2.2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和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試驗(EC):由定點管理機構的專業(yè)護士對符合要求的研究對象采取孟都氏法皮內(nèi)注射,受試者左前臂內(nèi)側注射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0.1 mL 5IU TB-PDD,祥瑞;中國北京),右前臂內(nèi)側注射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0.1 mL 5IU EC,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有限公司)試劑。
1.2.3 結果判斷標準:受試者在72 h后測量記錄紅暈和硬結[記錄平均直徑(橫徑與縱徑之和除以2)]局部有紅腫硬結且直徑≥ 5 mm 或有水泡或潰爛者判定為TST或EC陽性;局部有紅腫硬結且直徑<5 mm或無紅腫硬結者判定為陰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配對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cNemar檢驗,檢驗水準α=0.05。采用Kappa檢驗分析2種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0.75表明一致性較好。
2.1 基本情況:男性116名,女性6名,年齡最大68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39.12±10.64)歲。
2.2 PPD和EC潛伏感染篩查結果:122例HIV/AIDs進行了2種方法的LTBI篩查,PPD篩查出陽性31人,陽性率25.41%;EC篩查出陽性22人,陽性率18.03%;PPD篩查出陰性91人,陰性率74.59%;EC篩查出陰性100人,陰性率81.97%;2種方法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36,P<0.05),見表1。
表1 HIV/AIDs人群PPD和重組結核分枝桿菌融合蛋白篩查結果分析
2.3 PPD與EC篩查 LTBI 結果一致性檢測分析:122人中2種方法均為陽性21人,均為陰性的90人,不一致11人,一致率90.98%,見表1,Kappa值=0.737。
2.4 EC和PPD篩查ROC曲線結果:以TST結果判定是否為LTBI的作為診斷標準(陽性:TST>5 mm;陰性:TST≤5 mm),以EC皮膚試驗硬結平均值為檢驗變量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曲線下面積為0.927,說明EC皮膚試驗硬結平均值對LTBI的診斷有意義,見圖1(目錄后)。
結核病是慢性傳染病,是單一感染性疾病導致患者死亡數(shù)量最多的疾病,潛伏性結核感染可發(fā)展為活動性結核病,需盡可能在HIV感染者中進行潛伏性肺結核篩查,通過抗結核和抗病毒治療,延緩HIV的進展并降低死亡風險。WHO推薦在結核病高負擔地區(qū)、HIV陽性人群中,TST和IGRA均可以用于LTBI的篩查[4]。
本研究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TST作為結核潛伏篩查對照,評價EC在HIV感染人群在結核潛伏感染篩查的價值。本文研究采用在HIV/AIDS患者同時開展2種方法檢測LTBI。其中TST檢測方法經(jīng)濟、應用范圍廣泛。EC是一種新型皮膚試驗體內(nèi)診斷試劑。在對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檢測結果中發(fā)現(xiàn),EC與IGRA的符合率很高[5]。在對非結核性疾病患者檢測結果中發(fā)現(xiàn),EC和IGRA一致性與TST相當,但EC和IGRA特異度均高于TST,并且檢測結果不受卡介苗接種的影響[6]。在對HIV/AIDS患者檢測發(fā)現(xiàn)[7],HIV/AIDS患者IGRA檢測陽性率為21.8%,低于TST檢測陽性率(24.4%),且IGRA特異度高于TST。武漢市隨訪的HIV/AIDS患者進行IGRA檢測,陽性率為21.4%[8]。而IGRA作為WHO推薦檢測人群LTBI的方法,是利用了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的抗原 A(ESAT-6) 和抗原(CFP-10)作為抗原刺激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去分泌 γ-干擾素, 通過計數(shù)分泌γ-干擾素的 T 淋巴細胞數(shù)量來判斷結果[9]。本研究通過對EC產(chǎn)品的主要成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所含的主要抗原成分與IGRA相似,且二者符合率相當。而EC用于HIV/AIDS患者檢測LTBI的研究偏少?;谝陨涎芯拷Y果,在HIV/AIDS患者中,TST篩查陽性率25.41%,EC篩查出陽性率18.03%。且EC檢測LTBI的特異度要高于TST的結果,與舒薇[10]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篩查結果陽性率偏低,產(chǎn)生此結果的原因可能由于HIV/AIDS患者總體免疫功能低,在結核菌感染人體后,機體由于免疫能力水平的不同,反應緩慢或較弱,不能很快地出結果,致使檢測結果被影響,從而得出HIV/AIDS患者檢測出LTBI的陽性率低于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