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菲,張玉俠
兒科危重癥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家長焦慮情緒非常嚴重[1-2],一旦危及患兒生命家屬極易產(chǎn)生緊張、焦慮、情緒失控或過激反應,經(jīng)歷著強烈的生理心理危機[3]。復蘇陪伴(family presence,F(xiàn)P)指當醫(y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介入性操作或心肺復蘇時,家屬陪伴在其身邊,并有視覺支持及身體接觸[4]。隨著醫(yī)療人文的進步,家庭參與醫(yī)療照護行為成為一種趨勢,美國Foote醫(yī)院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復蘇陪伴[5],之后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國急救護士協(xié)會(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ENA)等機構和組織支持并實施FP[6-7]。目前國內(nèi)尚未開展復蘇陪伴,相關研究較少,為了解急診患兒家屬對FP的認可度,本研究采用中文(家屬版)復蘇時家屬在場利弊衡量表(Family Presence During Resuscitation Benefits-Risks Scale,FPDR-BRS)對患兒家屬進行調(diào)查,了解他們在實施復蘇陪伴中所持有的態(tài)度、看法以及存在的擔憂及困難,以期為相關管理機構針對現(xiàn)狀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并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
1.1 研究場所 某兒童三級甲等??漆t(yī)院急診,2016年急診搶救室大中小搶救共7 044例。
1.2 研究對象 2017年1月—2017年9月某兒童三級甲等醫(yī)院急診搶救室復蘇的危重癥患兒家屬。納入標準:①經(jīng)急診預檢分診后Ⅰ級、Ⅱ級患兒的家屬(參照急診5級預檢分診[8]):Ⅰ級為危急患兒需立即搶救,Ⅱ級為重癥患兒需在15 min內(nèi)處理。Ⅰ級、Ⅱ級的患兒由預檢護士直接帶入搶救室進行復蘇處理;②急診重癥留觀室醫(yī)囑為病?;純旱募覍伲虎刍純杭覍僦橥?。排除標準:排除不能書寫(不識字)、有心理及認知障礙無法填寫問卷的患兒家屬。樣本量: 根據(jù)中文版量表信效度檢驗研究[9],計算出標準差S與容許誤差δ。S=8,δ=2,按照公式N=4Ua2S2/δ2(α=0.05,Uα=1.96)計算,考慮失訪擴大20%樣本量。最終樣本量n=295。
1.3 研究工具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包括:患兒家屬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家庭月收入、是否與患兒住在一起、是否有患兒復蘇的經(jīng)歷及患兒的性別、診斷、分診級別、病程、家屬是否贊成復蘇陪伴。
家屬版復蘇陪伴利弊評估量表(FPDR-BRS):由菲律賓Parial等于2015年研制,為病人家屬自評量表,共23個條目,量表內(nèi)容效度指數(shù)(Content Valid Index,CVI)為1.0,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10]。2016年胡菲等[9]由原作者授權,對FPDR-BRS翻譯、回譯、專家咨詢、跨文化調(diào)適后形成中文版量表,漢化后量表內(nèi)容效度指數(shù)為1.0,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89。量表采用5級評分法,強烈同意(5分)、同意(4分)、不確定(3分)、不同意(2分)、強烈不同意(1分)。利益項得分越高,表示越認可復蘇陪伴帶來的益處;風險項得分越高,表示越認可復蘇陪伴帶來的風險。將風險項反向計分后獲得量表總分(115分),總分越高家屬越認同復蘇陪伴帶來的益處、不認同復蘇陪伴的風險。
1.4 資料收集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9月,研究團隊為4名急診高年資護士,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研究前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對量表各條目內(nèi)容熟悉。研究者在Ⅰ級、Ⅱ級患兒完成初步緊急救治后病情平穩(wěn)期間,重癥留觀室病?;純涸跊]有診療操作時向患兒家屬說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家屬簽署知情同意后發(fā)放紙質(zhì)問卷,介紹問卷具體填寫要求,及時回答家屬的疑問,完成填寫后收回?;純杭膊∠嚓P資料(診斷、分級、病程)從病歷記錄中獲取,由研究者填寫。
2.1 患兒及家庭基本情況及利弊評估量表總體結果 知情同意后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297名患兒家屬中,10名(3.4%)家屬在完成家屬版復蘇陪伴利弊評估量表后表示不愿參與復蘇陪伴,287名(96.6%)家屬表示支持復蘇陪伴。
患兒基本資料:男176例(59.3%),女121例(40.7%);分級為Ⅰ級、Ⅱ級108例(36.4%)、告病危189例(63.6%);診斷排名前3位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73例(28.9%),血液系統(tǒng)60例(23.7%),神經(jīng)系統(tǒng)49例(19.4%);病程小于3個月238例(80.1%),3個月及以上的59例(19.9%)。
家屬人口學資料:女159人(53.5%),男138人(46.5%);非醫(yī)療人員295人(99.3%),醫(yī)療人員2人(0.7%);患兒母親149人(50.2%),父親134人(45.1%),其他14人(4.8%);專科及以上122人(41.0%),專科以下175人(59%);有患兒復蘇經(jīng)歷58人(19.5%),無復蘇經(jīng)歷239人(80.5%)。
患兒家屬FPDR-BRS總分(80.11±10.31)分。量表在充分理解、積極應對、個人風險、人員風險4個維度得分分別為(20.41±2.41)分、(29.96±4.87)分、(8.79±2.37)分、(21.47±5.28)分。
2.2 家屬對利益項與風險項各條目的認同度情況 列舉患兒家屬對量表中各條目(利益項和風險項)得分、持同意或強烈同意的頻數(shù)以及構成比,以反映家屬對各項利益風險所持的態(tài)度,見表1。
表1 家屬對利益項與風險項各條目的認同度情況(n=297)
2.3 家屬復蘇陪護態(tài)度的單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有復蘇經(jīng)歷家屬較無復蘇經(jīng)歷的家屬的FPDR-BRS總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家屬對復蘇陪伴態(tài)度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續(xù)表)
3.1 家屬對復蘇陪伴所持態(tài)度的意義 急診科是危重病人搶救的一線陣地,整個急診讓人產(chǎn)生緊張、焦慮的情緒[2,11]。當病人心跳呼吸停止時心肺復蘇是最常見的搶救手段,國內(nèi)現(xiàn)況為病人搶救復蘇的過程中家屬在搶救室外等候,在此過程中可能沒有機會見到病人。隨著醫(yī)療水平及人們維權意識的提高,允許復蘇過程家屬在場陪伴成為一種趨勢。研究顯示,當患兒接受介入性操作或復蘇時,越來越多的家屬希望在此過程中能夠陪在病人身邊[12-13],1991年家屬陪伴意愿不到50%,2005年幾乎所有的家屬都希望陪伴在患兒身邊[14-16]。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Family-Centered Care,FCC)模式的關鍵是重視家庭的和諧與健康,認同家長在患兒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家長及患兒提供適當和需要的護理[17-18]。諸多研究表明FCC可改善臨床醫(yī)療結局,促進患兒早日康復[19-21]。在搶救或復蘇的過程中,家屬陪伴能讓患兒感覺更安全、更溫暖,家屬認為陪伴患兒是自己的權利。我們率先關注危重患兒家屬的需求,了解家屬對于復蘇陪伴的期望與擔憂,首次探討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的理念引入到我國兒科醫(yī)院急診室的可行性。
3.2 家屬對復蘇陪伴的利弊權衡
3.2.1 家屬就復蘇陪伴利益項條目的態(tài)度 在參與研究的297名急診患兒家屬中,96.6%的家屬贊同復蘇陪伴,肯定復蘇陪伴給患兒及家庭帶來的益處,該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22-24]。
利益項中“充分理解”維度,家屬認同的高達78.45%~93.60%,其中對“我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況”認同度最高,參與陪伴可以了解患兒的病情進展,緩解焦慮情緒。對“不會擔心病人受到任何傷害”的認同度最低,可能與家屬對復蘇過程中的醫(yī)療操作不熟悉有關,擔心患兒受到傷害[25]。就“積極應對”維度,家屬對“我會與醫(yī)務人員密切地合作,配合工作順利進行”認同度較高,家屬可以提供相關病史,讓醫(yī)務人員多方面地了解到病人的社會屬性。對“表達內(nèi)心的悲痛”“避免長期的精神創(chuàng)傷”的認同度最低,該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22]??梢娊?0%家屬不認為復蘇陪伴能夠幫助緩解自身的悲傷情緒,提示我們不僅要關注患兒的疾病進程,同時要關注家屬身心遭受的創(chuàng)傷,需提供有效的渠道幫助緩解他們的心理沖擊。
3.2.2 家屬就復蘇陪伴風險項條目的態(tài)度 就量表風險項而言,本研究中家屬對復蘇陪伴帶來的風險總體認同度不高。在“個人風險”維度,以“目睹親人進行復蘇治療會感到恐慌”的風險認同度最高,這與Cristina等[26]一項家屬經(jīng)歷復蘇陪伴體會的研究結果相同,整個搶救場面對于從未有復蘇經(jīng)歷的家屬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應急源,家屬覺得無法承受并留有心理創(chuàng)傷。在“人員風險”維度,以“可能會干擾醫(yī)護人員的工作”的風險認同度最高,家屬可能成為不穩(wěn)定因素影響搶救工作,這也是醫(yī)務人員反對復蘇陪伴的主要原因[27]??梢姺€(wěn)定家屬的情緒既有利于家屬自身,更可保障搶救工作的正常進行。可借鑒國外經(jīng)驗,增加“協(xié)調(diào)者”一職,對病人家屬進行評估,作為醫(yī)患間的橋梁性角色[28-29]。
3.3 影響家屬對復蘇陪伴態(tài)度相關因素分析 Parial調(diào)查中總分為76.83分,韓曉梅等[30]對189名危重住院患兒家屬調(diào)查總分為74.75分,本研究總分80.11分,家屬更傾向贊同復蘇陪伴。兒童在陌生環(huán)境適應性差,對父母更依戀,在疾病過程中需家人陪伴的意愿強,家屬也有較高的參與復蘇陪伴意愿,本研究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31-32]。4個維度中“個人風險”得分最低,家屬認為復蘇陪伴對自身造成的不良影響風險較低,對于復蘇的態(tài)度與家屬的個人特質(zhì)不相關,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收入等,這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33-34]。有復蘇經(jīng)歷的家屬較無復蘇經(jīng)歷的家屬更希望在復蘇現(xiàn)場陪伴患兒,有復蘇經(jīng)歷的家屬更加認同陪伴帶來的益處,Cristina和Paarra[26]等的研究也表明如果給家屬重新選擇的機會,他們依然會選擇陪伴在患兒身邊。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家屬對復蘇陪伴持贊同的態(tài)度,但從風險利弊的結果來看,家屬對風險項中有明顯的傾向性。家屬在場可能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情緒激動、對醫(yī)務人員不認可甚至干擾醫(yī)療秩序,建議在未來的實踐中能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緩解家屬焦慮緊張情緒的同時,增進醫(yī)患溝通并確保搶救過程的有序進行。
FP要在國內(nèi)實行,需綜合評估其實施的可行性,除了順應家屬的意愿,也需評估醫(yī)務人員對此的態(tài)度,在新冠疫情下,搶救時近距離接觸病人,不可避免接觸病人分泌物,醫(yī)務人員承受更大生理及心理壓力[35],應綜合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促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