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傳明,馬曉紅,趙記伍,張瑩瑩,向永玲,陳姣榮,陳苗苗
(1.遠安縣舊縣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湖北遠安 444200;2.遠安縣農業(yè)農村局,湖北遠安 444200)
遠安縣自然條件優(yōu)越,種茶歷史悠久,是湖北省傳統(tǒng)產茶縣之一[1],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上元初年。以鹿苑茶為代表的“遠安黃茶”最早記載于“茶圣”陸羽的《茶經》之中,在清朝乾隆年間被選為御用“貢茶”,封為“好淫茶”,1977—1985年先后被國家商業(yè)部評為“全國名茶”,2017年榮獲“中茶杯”特等獎等榮譽。長期以來,遠安縣高度重視茶產業(yè)發(fā)展,2021年遠安縣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要秉承“生態(tài)高效、特色精品”的產業(yè)發(fā)展理念,以打造“全國知名黃茶產區(qū)”為目標,做優(yōu)黃化茶,按照規(guī)模化發(fā)展、產業(yè)化經營、三產融合的思路,構建茶樹良種化、茶園生態(tài)化、生產機械化、經營組織化、加工規(guī)?;?、產業(yè)品牌化和優(yōu)質、生態(tài)、高效的現(xiàn)代黃化茶產業(yè)體系。隨著傳統(tǒng)農業(yè)到現(xiàn)代農業(yè)的轉變,黃化茶樹品種標準化種植技術成為制約遠安縣黃化茶產業(yè)高質高效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黃化茶種植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诖?,結合多年的生產實踐,從品種選擇、園址要求、園區(qū)規(guī)劃、整地覆膜,茶苗栽植、茶園管理6個方面總結了遠安黃化茶樹品種標準化建園栽培技術,供黃化茶種植戶參考。
黃金芽、御金香、黃金甲等黃化茶樹品種在遠安縣已得到多年試種并已成功推廣。實踐表明,御金香抗日灼性較強,綜合抗性優(yōu)于黃金芽、黃金甲,黃金芽在光照過強時易產生新梢日灼損傷、樹勢減退及白化,成葉抗逆下降等生理障礙,即劣質現(xiàn)象。因此黃金芽、黃金甲可選擇在山谷、東北坡向等少陽地段種植,在春季易遭受“倒春寒”凍害的逆溫層地段不宜種植;御金香宜在山脊、西南坡向地段栽植。
選定茶園前必須對地塊土壤、氣候及地形充分了解。園址海拔不宜超過800 m,以300~600 m為最佳。15°以下斜坡地是茶樹種植理想地段,坡度15°~25°地段,應發(fā)展梯田茶園;坡度過大易導致畦面寬窄不一,不便于形成規(guī)則化定植與管理,同時不利于機械化作業(yè),不利于形成經濟高效的灌溉系統(tǒng)。茶樹喜酸[2-3],土壤pH 值在4.5~6.5 為宜,pH 值偏高不利于與茶樹共生的根際微生物形成。茶樹是典型的富鋁植物[4-6]。鋁是茶樹根系生長發(fā)育的必需營養(yǎng)元素,主要聚集在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核中,對維持茶樹根尖DNA的穩(wěn)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在園址選擇時,應對整個基地逐塊進行酸堿性測定,部分pH 值高于6.5的地塊可進行調酸,并適當補充一定鋁元素肥料。施化肥時,不施或少施中性、堿性肥料,以酸性肥料為主。土層厚度應在0.8 m 以上,砂質土壤和壤質土壤為宜。粉黏質黏性重,板結嚴重,孔隙度低,透氣性差,不宜作為建園地塊。茶園要求水源充足、不低洼,能排能灌。
在進行茶苗種植前,應對茶園進行規(guī)劃,方便后期種植及管理。園區(qū)主要包括道路、排灌、茶行3 個部分,應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路旁設溝,園內植樹,以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1)道路系統(tǒng)。茶園道路包括主干道、支干道與作業(yè)道。在道路設計時,道路應路路相通,并盡量利用瘦薄地段建路,其中連接茶園與公路干道有效路寬不小于4 m,園道寬2 m 左右,連接干道與園道的支干道面寬不低于2.5 m。2)排灌系統(tǒng),排灌包括排水溝、蓄水池、排灌管網,其中排水溝寬40~50 cm,深70~100 cm,做到雨停田干不積水。3)茶廂系統(tǒng),大行距線(相鄰兩施肥溝距離)1.6 m,小行距線(施肥溝旁兩栽植溝距離)0.4 m(見圖1)。4)林網系統(tǒng):減少寒災、旱災、風災的危害,改善茶園小氣候,最終達到高產優(yōu)質,防護林一般種在茶園四周、路旁、溝邊、陡坡和山頂迎風處。以經濟林,水土保持林或風景林為主。防護林樹種:速生,防護效果大,適應本地氣候;與茶樹無共同病蟲害,根系分布深;有一定經濟價值:如杉樹、樟樹、桂花、女貞、各種景觀樹等。
圖1 茶行規(guī)劃示意圖
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 cm。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線筑梯坎,梯面寬應大于1.5 m,然后翻墾。屬熟地的,經過深耕、碎土、平整即可劃行種植。屬生荒地的,分初、復墾2 次。初墾深度達50 cm,深耕后不必整碎土塊,以利蓄水。墾翻時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層,以便復墾時清出園外,初墾完畢,就可以進行復墾,復墾深度為25~30 cm。復墾要求敲碎土塊,除凈柴草根、石塊。切忌把生長密結的草皮塊翻入下層,免得雜草腐爛后形成孔洞,影響茶苗根系水肥吸收。遠安縣黃化茶樹品種以春栽為好(春季雨水多),土壤翻墾宜在年前(苗木定植前1 個月)完成,好處在于經冬季低溫冷凍后,土塊易散碎,有利于起壟培土。
挖施肥溝,施肥溝間距1.5 m,寬20 cm,深20 cm,每667 m2施45%硫酸鉀復合肥100 kg 在施肥溝作底肥,或施生物有機肥(有效活菌≥0.5 億,有機質含量≥45%)作底肥,每667 m2用量200~300 kg,底肥施入時間在茶苗栽植前1個月。
施肥后,沿施肥溝起壟。1)起壟標準。施肥溝為壟中心線,旱地壟高20 cm,低洼地30~40 cm;壟寬為80 cm,壟面馬鞍形,忌弓背形。盡量把大的土塊敲碎。2)起壟作用。肥、土集中,壟面泥土疏松,透氣透水,不易積水,有利于茶苗根部生長,提高茶苗成活率。
起壟后曬土,并盡量敲碎大的土塊。待土壤濕潤,墑情足時(最好雨后),壟面用厚0.014 mm,寬120 cm 的黑色地膜蓋好,膜四周用鋤頭取土壓實,使地膜繃緊并與壟面緊貼。覆膜作用:保墑,提高茶苗成活率低,減少補水人工;同時覆膜還能抑制雜草生長,防止水土流失[8]。
一般春種成活率較高。栽植時間以2 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栽為宜。“成園不成園,關鍵頭一年”,幼苗期茶樹“怕旱、怕曬、怕凍”,必須做好“抗旱保苗”“及時補苗”“合理施肥、促苗養(yǎng)苗”工作才能保證茶園出齊苗、出壯苗,早日成園的目標。
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苗高25~50 cm,莖粗3.0 mm 以上,品種純度100%。裸根茶苗,及時用黃泥漿(98%噁霉靈5 g 兌水10 kg 加適量黏性強的黃壤土)蘸根,置于蔭棚內備栽,若為穴盤苗則無需蘸根。
栽植模式:壟上雙行條植。栽植穴與施肥溝距離20 cm,穴間距25~30 cm,栽植穴大小以茶苗根系能寬松舒展即可,深度不低于10 cm,栽植穴現(xiàn)挖現(xiàn)用。
茶苗需栽緊栽實(稍用力提苗不能拔出為好,再回壓按實),并用行間細土將栽植穴封好,沿栽植線向茶苗根部覆土2~3 cm,使根部土壤稍呈壟狀,用壟間碎土適量壓實薄膜。后期發(fā)現(xiàn)缺株要及時補齊。栽植后,及時澆定根水,前栽后澆,當天栽植的茶苗必須當天澆足定根水,是保證成活率的關鍵,每叢茶苗需用水3~4 kg,土干多澆、土濕少澆,使茶根際周圍的細土能形成泥漿,讓根與土更加緊接,待水全部下泄后,再培好土,以后及時補澆2~3次定根水,確保苗木成活。
黃化茶樹品種黃金芽、黃金甲在光照過強下易出現(xiàn)劣質現(xiàn)象,需在光照較強時遮陰,若茶園在有高大山體避陰,或植被遮擋,生長季節(jié)光照不足全日照50%的茶園,則不需要遮陽覆蓋,品種御金香不需要遮陰。結合遠安縣近年氣象條件,遮陰時期:第1 年4 月下旬至9 月底遮陰;第2 年5 月上旬至9 月中旬遮陰;第3年7月上旬至8月底遮陰。在實際生產中須結合實際情況調整。
簡易遮陰棚(高1.2 m、寬1.2 m)搭建可參考以下方法。1)物資準備。木樁(250 根/667m2,樁長1.4 m,樁直徑5~8 cm),拉絲(10 kg/667m2),鐵釘(長5 cm,2.5 kg/667m2),遮陽網(450 m2/667m2,寬1.3 m,遮陰率70%)。2)搭棚遮陰。共3 個環(huán)節(jié),打樁、牽繩、鋪遮陽網。①打樁。順壟邊并排打2 根,壟樁間距3 m 左右,樁入土深20~30 cm 緊實為宜;②牽繩。先在每個樁頂釘1 個鐵釘,然后順壟拉線并固定于鐵釘上;③鋪遮陽網。將遮陽網順壟鋪于2 根繩上,用扎絲固定。
茶苗經過移栽,其根系受到很大損害,在較長時間內根系的吸收能力都很差,為此可用0.5%~1%尿素作1~2 次根外追肥,以降低茶苗體內的C/N 比,促進茶苗早發(fā)芽、早生長。同時,需保持園內排水溝暢通,防因漬水死苗(一般6 月上旬至7 月上旬為多雨期)。干旱期間(一般7 月中旬至8 月底為干旱期,10月初至11 月底為秋旱期),及時檢查膜內墑情,缺墑必須及時人工澆水補墑。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搭配施葉面肥。
2 年完成樹冠基本骨架培育,3 年正常開采。第1次修剪(當年栽植時),以15 cm 定干,將離地15 cm以上的主枝條剪去,側枝不剪,保留4~5 片有效葉。第2 次修剪在第2 年春季發(fā)芽前,一般在2 月初前進行,將離地25 cm 以上的主枝條剪去,側枝適度撩剪。第3次修剪是在第3年春季發(fā)芽前,一般在2月初前進行,將離地35 cm 以上的主枝條剪去,側枝適度撩剪,此時茶樹主干形成三級分枝,蓬面基本形成。
6.4.1 草害治理
本方法前期在已壟上覆膜,草害得到控制,但仍需關注茶樹根部周圍草害。每年4次左右,第1次5月底(除春草),第2 次7 月中旬(除梅草),第3 次8 月中旬(除夏草),第4次12月至次年2月(除冬草)。
6.4.2 病蟲害防治
3月初到9月底為病蟲害發(fā)生期,應做好病蟲害防治,尤其是茶蚜、茶小綠葉蟬、茶尺蠖、茶橙癭螨、綠盲蝽等防治。遠安茶園主要病蟲害年度發(fā)生規(guī)律見表1。
表1 茶園主要病蟲害年度發(fā)生規(guī)律表
在病蟲害防治上,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方針[9],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治理原則。盡量少施或不施化學農藥,在采摘期不使用農藥。常見病蟲害生物及化學防治措施見表2,另可參考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寫的《中國植保手冊:茶樹病蟲害防治分冊》。
表2 常見病蟲害生物及化學防治措施表
遠安黃化茶外形卷曲緊結帶鉤、色澤金黃、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杏黃明亮和葉底嫩黃勻整。茶葉品質優(yōu),經濟價值高,黃化茶園建園后,1年后可采摘收獲,3 年后可進入豐產期。目前,高標準黃化茶茶園建設是遠安茶產業(yè)鏈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遠安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黃化茶產業(yè)發(fā)展,并配套出臺了獎補政策,產業(yè)發(fā)展營商環(huán)境好,市場廣闊,同時縣委縣政府也在黃化茶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主體培育、農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力,大力推動遠安黃化茶高質量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