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華 ,劉榮甫* ,向靈潔 ,趙向陽 ,陳 欣 ,馬小鳳 ,劉燕敏,陳學榮,王全友
(1.江蘇省泰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蘇 泰興 225433;2.江蘇省泰興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泰興 225400)
泰興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土質以高沙土、沙壤土為主;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日照時數為1 958.1 h,年均氣溫為15.8℃,無霜期約220 d,年均降水量1 031.7mm[1];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獨特的土壤特性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江蘇省旱雜糧的主要產區(qū)之一。椐統(tǒng)計,全市食用豆類、蕎麥、花生等雜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為2.33 萬hm2[2]。從溫光資源條件看,該地區(qū)屬兩熟有余、三熟偏緊地區(qū),發(fā)展多熟種植具有一定潛力[3],但也有一定難度。泰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根據江蘇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發(fā)布的全省特糧特經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圍繞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將農業(yè)生產從追求產量、依賴資源消耗轉變到數量和質量效益并重上的發(fā)展思路,結合當地生態(tài)條件及其自身在大豆、蕎麥等雜糧作物的研究優(yōu)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溫、光、水等自然資源,研究出食莢豌豆-夏大豆-蕎麥輪作模式。該模式可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經濟效益,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但該模式的發(fā)展是以較多的勞動力投入為前提,隨著農村經濟發(fā)展,受農業(yè)勞動力非農化進程加快和農業(y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等不利因素影響[3],在早期生產中存在勞動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制約該模式的推廣應用。為此,泰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通過推行“遲熟改早熟”和“干收改鮮食”,并加強與其相配套的省工、節(jié)本技術研發(fā),使該模式的生產方式更加綠色高效,有力促進了其推廣應用。為食莢豌豆-夏大豆-蕎麥輪作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從品種選擇、整地做畦、適期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對該模式下豌豆、夏大豆、蕎麥的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進行介紹。
選用抗病能力強、優(yōu)質高產品種奇珍76等。
播前2~3 d 整地,施基肥后做畦,畦寬85~90 cm,高10~15 cm,中間呈龜背狀。畦間步道寬60~65 cm,畦面平整,畦間距1.5~1.6 m。清理田間溝系,確保雨止田干。
泰興地區(qū)露地最佳播種期為11月5—10日。宜采用寬窄行裁培,寬行85~90 cm,窄行65~70 cm,穴距25~30 cm,每穴3~4粒,播深4~6 cm,基本苗約15 萬株/hm2。另在畦面兩行間播少量多余種子作備用苗。
幼苗莖蔓高達20~30 cm時,須適時在小行上使用蘆竹、青竹等進行搭架,架成“人”字形,竹竿插到豌豆行外側,每0.5 m 插1 根,竹竿長1.8~2.0 m,與竹竿行向平行拉線繩或用竹竿綁縛在架上起托蔓作用。將固定在橫架上的線繩或稻草下垂引蔓栽培,使食莢豌豆的蔓沿繩向上攀附生長,并定期進行綁蔓牽引。隨植株生長,不斷向上拉繩托蔓,以防雨水致枝蔓墜落。對過密旺長田塊及早整枝理蔓,確保后期不瘋長[4],以提高產量。
食莢豌豆結莢期長,生長所需養(yǎng)分較多。播前結合耕翻,施腐熟農家肥30~45 t/hm2,高效三元復合肥150~225 kg/hm2作基肥。冬前視田間長勢,用腐熟人畜糞15~22.5 t/hm2加尿素30~45 kg/hm2離根澆施,進行促黃補瘦。立春返青期用高效復合肥150 kg/hm2、尿素90~120 kg/hm2在離株8 cm 左右處打塘穴施,后蓋土,促進花莢生長。開始采收后每隔1 周用惠滿豐或0.2%磷酸二氫鉀及硼、錳、鉬等微量元素肥料進行根外追施,可有效促進花蕾發(fā)育,增加結莢數,防止早衰[5-6]。生長期間若遇干旱,須勤澆水保濕,尤其是開花結莢期,不可缺水,否則會引起落花落莢;遇積水及時疏溝排除,防濕防漬,確保旱澇兼收。
食莢豌豆播后芽前用96%異丙甲草胺乳油1 200 mL/hm2對水900 kg均勻噴霧,進行土壤封閉。整個生育期人工除草2~3 次,除草應除早、除小,注意切勿傷苗。
食莢豌豆常見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發(fā)病初期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或25%粉銹寧2 000~3 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噴灑防治。食莢豌豆主要蟲害有蚜蟲、潛葉蠅等。蚜蟲可用吡蟲啉1 500 倍液或2.5% 高效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防治。潛葉蠅需力爭將其成蟲消滅在產卵前[6],一般成蟲始盛期或發(fā)現(xiàn)寄主葉上有細小隧道時為第1次用藥適期,可用50%滅蠅安或潛克3 500~4 000倍液每隔7~10 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食莢豌豆應及時采收,開花后15~20 d即可采收。采收標準:厚度0.85~1.20 cm,長度5.0~8.5 cm,豆莢無畸形、無蟲孔、無病斑。采收后用布袋或塑料桶盛裝,使用有孔塑料筐裝運。采收過程中注意保護莖葉,避免損傷。
宜選用生育期短、早熟且干收鮮食兼用的皖豆15、華豆1號或農家種六月白、莢莢三等。
種子在播種前進行機械精選或人工選種,剔除雜質、霉變、機械損傷等籽粒。播前最好曬種1~2 d。
鮮食豌豆收獲結束后及時清茬離田,宜采用免耕生產技術。5月下旬播種,采用穴播,行距50 cm,株距27 cm,每穴2~3 粒,深度2~3 cm,密度為15 萬株/hm2,種子用量75 kg/hm2。播種前應了解天氣狀況,盡量避免暴雨前播種,以防悶種,造成損失。
播后第2 天,用異丙甲草胺乳油1 500 mL/hm2對水750 kg均勻噴霧除草。
由于食莢豌豆在返青和采收期已進行大量追肥,土壤肥效充足,一般夏大豆不再施肥。若夏大豆生長不良可在其開花初期和結莢初期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以補充開花結莢所需養(yǎng)分。一般每公頃用尿素7.5 kg+磷酸二氫鉀3 kg 對水750 kg 均勻噴霧,可起到促花保莢作用。大雨來臨前完成清溝理墑,保證雨水排灌暢通。鼓粒期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溉,以滿足大豆鼓粒所需水分。
大豆開花前,如植株生長過旺,采用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對水750 kg 均勻噴霧,控制大豆徒長,防止后期倒伏[7]。
大豆常見病害是花葉病毒病和銹病。大豆有4 對真葉時,每公頃用25 g/L 敵殺死乳油300 mL 對水50 kg 均勻噴霧,控制花葉病毒病發(fā)生并可防治蚜蟲。大豆銹病在大豆發(fā)病初期可用15%粉銹靈粉劑1 500 倍液或75%百菌清粉劑750倍液或70%代森錳鋅粉劑500 倍液,每隔10 d 噴1 次,連續(xù)噴2~3次。大豆蟲害主要有造橋蟲、斜紋夜蛾。造橋蟲防治可采用3% 阿維·高氯乳油7 500 mL/hm2對水750 kg 攪拌均勻噴霧;斜紋夜蛾防治可采用甲維鹽水劑2 250 mL/hm2對水750 kg攪拌均勻噴霧。
當全株95%豆莢變?yōu)辄S色,70%以上植株搖動有響聲時即可采收。
選用生育期短、產量高的品甜2號、定甜2號、赤甜蕎1號或蘇蕎2號等。
夏大豆收獲完畢后,即整地撒播蕎麥種子。播種前連續(xù)曬種2~3 d。播種量45~60 kg∕hm2,密度90 萬~120 萬株∕hm2,播種后耙平。實行規(guī)模化種植的,可用2BG-6A稻麥免耕條播機播種。
由于前茬作物肥效充足,一般不再施肥或施少量復合肥(75 kg/hm2)。在低洼和多雨地方,應注意溝系配套,及時排水防澇。
采用種子量0.4%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防治蕎麥病害。采用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0 mL+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 mL+水150 g拌2.5 kg種子防治蕎麥地下害蟲。蕎麥播后芽前使用精異丙甲草胺乳油900~1 050 mL/hm2對水900 kg均勻噴霧,進行土壤封閉。
甜蕎是蟲媒異花授粉作物,初花期每2~3 hm2田塊安放15 箱蜜蜂,可使產量增加80%以上。無蜂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輔助授粉,在盛花期選擇晴天上午9:00—11:00,下午4:00—6:00,用長20 m左右繩子,系1條狹窄布條,兩人拉住繩子兩端,沿田埂兩邊來回行走,讓布條接觸蕎麥花部,使其搖晃抖動;每2~3 d 授粉1 次,授粉2~3 次即可明顯提高產量[8-9]。
當70%的蕎麥籽粒變?yōu)槌墒祛伾珪r,于早、晚人工收獲,并扎捆豎放,讓蕎麥充分后熟。實行規(guī)?;N植的,可用約翰迪爾3080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
食莢豌豆-夏大豆-蕎麥輪作模式下,11月上中旬播種食莢豌豆,翌年4月底至5月上中旬收獲;5月下旬播種夏大豆,8月下旬收獲;夏大豆收獲后及時播種蕎麥,11月上旬蕎麥收獲后再播種食莢豌豆。如此循環(huán)輪作,可更好利用耕地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和雜糧生產效益。該模式年產鮮食豌豆16 500 kg/hm2,夏大豆1 800 kg/hm2,蕎麥1 500 kg/hm2,按3種作物市場平均價4.0 元/kg、6.6 元/kg、8.0 元/kg 計算,全年總產值可達8.9 萬元/hm2,純收益5.6 萬元/hm2,是大面積稻麥兩熟生產效益的4倍。同時,針對該模式下多熟種植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在食莢豌豆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黑地膜覆蓋抑草栽培、“人”字形搭架栽培、機械化挖墑、化學除草等;在夏大豆生產上,示范推廣免耕生產、化控、化學除草、機收生產等;在蕎麥生產上,推廣應用機械化播種、化學除草、輔助授粉增產、機械化收獲等相配套的省工、節(jié)本、高效技術,為確保該模式的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可在泰興地區(qū)進一步推廣食莢豌豆-夏大豆-蕎麥輪作模式,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