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組織部 張 璇 王 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 趙曉旋
2022年1月,陳希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中指出:“在深化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隊伍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就業(yè)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80后、90后、00后青年黨員不斷增多,給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帶來許多新的課題?!备咝W生黨員是黨員隊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學生中的骨干和先進分子。當前,高校黨組織按照“控制總量、優(yōu)化結構、提高質量、發(fā)揮作用”的總要求,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堅持慎重發(fā)展、均衡發(fā)展,成熟一個,發(fā)展一個,為黨員隊伍輸送了新鮮血液。在堅持學生黨員發(fā)展標準和嚴格發(fā)展程序的同時,通過黨校對學生黨員入黨前后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工作,嚴格把好入門關。
由相關調查結果可見,當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培訓工作系比較重視的,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訓活動,不斷加強對學生黨員的教育與培養(yǎng),但教育效果與教學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黨員教育培訓采取的教育培訓形式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個人自學、專題講座集體學習,也會采取撰寫研究課題、主題實踐活動、實踐鍛煉、信息化平臺學習等方式,發(fā)揮了較好的培訓效果。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黨組織在開展學生黨員教育培訓時,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傳統(tǒng)的培訓方式,講授式為主要的培訓模式,培訓地點也較為限制,多為高校校內進行。根據調查結果,學生黨員更偏好體驗式、“課堂+基地”實訓模式、觀摩式等教學模式,對于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教育培訓也有一定的期待。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教育培訓途徑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黨員對教育培訓的差異化需求,對教育培訓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當前,學生黨員的教育培訓內容比較豐富,通常包括形勢政策教育、政治理論教育、黨的宗旨教育、黨章黨規(guī)黨紀教育等理論知識,在學生入黨培養(yǎng)教育過程中,也會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有一定的要求,總體來說,培訓效果較好。
但調查顯示,學生黨員對于實踐教育的需求較高。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實用傾向讓他們更加注重實際,與單純的理論學習相比較,學生黨員更偏好基層掛職、實地調研等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當前的黨員教育培訓,也存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不夠緊密的情況,學生黨員學習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指導社會實踐,也就影響了學生黨員對理論學習的積極性。
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訓是一項基礎性經常性的工作,學生黨員教育培訓方面有其特定的管理制度,包括集中輪訓制度、課堂管理制度、培訓考核制度等,入黨培養(yǎng)體系已初步形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黨員普遍認為應完善黨員教育培訓激勵、約束機制;學生黨員的入黨培養(yǎng)工作不僅是入黨前的培養(yǎng)考察,入黨后也需要接續(xù)進行教育培訓,學習檔案制度的建立和落實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黨員普遍對學習檔案制度的需求度較高。因此,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及時對學生入黨培養(yǎng)體系中的管理制度、工作機制等內容進行完善。
為推動新時期高校黨校工作新的發(fā)展,保障大學生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取得實效,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教育培訓體系,針對對以上調研與分析,進行如下思考。
1.按需施教,在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上下功夫。《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guī)劃》指出:“堅持分類指導、按需施教,堅持聯系實際、繼承創(chuàng)新,堅持簡便易行、務實管用?!焙侠淼慕虒W內容是保證教育培訓效果的關鍵,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將黨員教育培訓的普遍性與不同黨員需求的特殊性統(tǒng)一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黨員開展教育培訓。根據調研顯示,學生黨員對形勢政策教育、知識技能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需求度較高。因此,在進行系統(tǒng)理論教育培訓的基礎上,重點開展學生黨員需求度較高的課程,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
2.注重實效,處理好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的關系。根據調研結果,學生黨員認為實踐教育占比較少,要在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功夫。實踐教育與理論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應更加重視實踐教育,通過社會實踐、主題研討、志愿服務等環(huán)節(jié),將理論學習與黨性鍛煉、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增強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于2021年設立“云山先鋒班”,創(chuàng)新建立“50名黨員+50名團員”學員組成模式,構建校院兩級優(yōu)秀學生聯動培養(yǎng)機制,正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校內校外相結合線上線下雙聯動的方式,開展多樣性、多層次的培養(yǎng)教育,突出學員主體地位,提升學員綜合素質,發(fā)揮“凝聚一批,帶動一批,影響一批”的正向作用。
3.統(tǒng)籌規(guī)劃,注重集中培訓和日常教育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一方面,要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特點和發(fā)展需要,分層次、針對性地開展集中性培訓,如舉辦黨員教育骨干培訓示范班;另一方面,要強化日常性教育,以“共產黨員”“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為載體,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自我學習等形式,開展學生黨員日常教育,緊抓包括學生骨干在內的大學生入黨前、入黨時和入黨后的全過程教育,培養(yǎng)“靠得住”的黨員。
1.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育培訓的手段載體。結合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特殊性,立足學生黨員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形式,能夠更好地保障培訓效果。一方面,線下開展的教育培訓除了講座報告,還可以通過現場采訪、走訪調研、參觀考察等方式進行,將集中培訓和實踐鍛煉有機結合。另一方面,線上培訓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根據培訓內容采取科學多元的教學模式,突破線上教學無法面對面教學的局限,讓線上教育鮮活起來。此外,應充分利用“兩微一端”,及時發(fā)布教育培訓動態(tài),拓寬培訓宣傳覆蓋面,方便學生黨員獲取教育培訓信息。
2.努力搭建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增強教育培訓的實踐特征。調研結果顯示,學生黨員們更期待體驗式、“課堂+基地”實訓模式、觀摩式等教學模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在實踐中也非常注重發(fā)揮教育基地作用,通過教育基地的示范、引導和自己的親身參觀,提升廣大黨員的宗旨意識、學習意識和奮斗意識。一方面依托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掛牌建立了一批如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中山紀念堂的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使其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重溫革命傳統(tǒng)、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將學校校扶貧工作點、鄉(xiāng)村振興駐鎮(zhèn)幫鎮(zhèn)扶村工作對口幫扶點建設成為干部思想鍛煉、服務社會的教育基地,強化扶貧點的育人功能,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
1.定期開展需求調研,提升教育培訓針對性。教育培訓工作中,需求調研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研等方式,準確分析各層次、各發(fā)展階段學生黨員的學習需求和參訓意愿,能夠及時掌握學生黨員對教育培訓內容、方式方法、效果等的反饋,并根據需求做出計劃和調整,是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的前提與保障。
2.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增強教育培訓專業(yè)性。培訓師資是教育培訓效果的重要保障,要確保學生黨員教育培訓取得實效,就必須強化師資隊伍。除了建立一支由優(yōu)秀黨校教師、黨務工作者、基層黨組織書記組成的校內師資隊伍,也應根據學生需求,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先進模范人物、實用技術人才、離退休干部,組建專家團隊,為滿足不同層次、需求、教學內容的教育培訓提供人才保障,做到教育培訓專業(yè)化、多元化。
3.持續(xù)優(yōu)化管理機制,強化教育培訓體系性。堅持集中輪訓制度,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生黨員特點,精準實施教育培訓;建立經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教育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學習檔案制度,提高教育培訓針對性、全面性,對學生黨員參加教育培訓起到監(jiān)督作用;嚴格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常規(guī)考核;完善教育效果評估制度,對培訓方面進行雙向評估、對教學效果進行追蹤評估,進而完善大學生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努力實現學生黨員教育培訓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