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軍,冉曉欣
(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是一部并置著尖銳痛感與浪漫溫情的另類青春影片。該片以一對患癌青少年的相識、相戀為線索,不僅交織起兩個抗癌家庭一幕幕平凡深厚、溫暖感人的生活場景,還凸顯了這個特殊群體背后諸多不為人知、讓人淚崩的畫面。這是一部可以從共同體視角加以解讀的青春勵志類電影。影片中的男孩韋一航與女孩馬小遠因意外邂逅結(jié)成了一個同病相憐、至死不渝的情愛共同體,這個新同盟不僅讓二人原本失色的青春重獲激情與理性,也讓原本存在的家庭共同體與病友共同體重獲價值與意義,與二人的情愛共同體一道形成了一種更具包容性、跨界性與交互性的生命聯(lián)合體與空間關(guān)系,完成了影片對人生災難的反思與生命意識的高揚。
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主要呈現(xiàn)了三種共同體形象及其空間交織,這就是情愛共同體、家庭共同體與病友共同體及其相互關(guān)系。影片以男主人公韋一航的視角來結(jié)構(gòu)故事和塑造人物,他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不幸患上腦癌跌落生活谷底,術(shù)后的他只能休學在家,而腦癌的隨時復發(fā)、手術(shù)后遺癥的困擾、同學和朋友的匱乏以及機械式的重復吃藥與復查,對這個年輕人而言,不僅是身體的折磨,更是精神的摧殘。加之當前社會文化思潮的快速變革和主人公正處于性格叛逆的青春期,都無形中加劇了代際沖突的強度與烈度。上述種種因素的交疊,對主人公的生活及性格發(fā)展造成嚴重困擾,其直接后果就是帶來了個人與家庭的疏離與隔閡,這是與家庭共同體的功能背道而馳的。作為結(jié)構(gòu)功能論家庭社會學的重要代表,帕森斯認為家庭的基本特點是均衡和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其主要功能在于重新確立被外部世界破壞的和諧均衡狀態(tài)[1]。顯然,韋一航所置身的由父母與子女組成的現(xiàn)代核心家庭在應對疾病入侵及其嚴重后果方面已無能為力。在這個孩子看來,父母的所作所為要么令人厭煩、要么近乎無聊,不論在經(jīng)濟還是情感上都不能給他以庇護、安全和精神上的需要與滿足,影片對此有著多角度呈現(xiàn)。面對母親為了節(jié)省五塊錢的停車費而花費三分半鐘與工作人員軟磨硬泡的情景,一旁的他滿臉揶揄與不屑,當母親炫耀戰(zhàn)果時,他更是夾槍帶棒地回擊道:“我一癌癥病患者有多少三分半給你啊?”至于母親為什么致力于省錢,他連想也不去想。面對父親在他得病后愛上雕刻的行為,他戲謔其“水平在藝術(shù)品和車禍現(xiàn)場之間瘋狂游移,以一己之力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樣,他也沒有深究父親為何會發(fā)生這種突然的改變。至于自己,不僅完全無視父母讓其多出去與人交流的叮囑,反而轉(zhuǎn)身向父母挑釁,做起自我介紹:“你好,我叫韋一航”“要不要看看我的腦部腫瘤切片啊?”然后,依然故我地躲進房間玩手機、看探險雜志,并沉溺于疾病創(chuàng)傷與手術(shù)后遺癥的幻象中無法自拔。
顯然,家庭這單一共同體與生活空間已無法幫助韋一航走出人生困境。對此,韋一航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聽從了醫(yī)囑讓孩子加入假發(fā)店老板吳曉昧組建的抗癌病友群,想借此擴大他的生活圈子與交際視野,增強與病魔抗爭的信心與勇氣。但在韋一航看來,這不過是又多了一個監(jiān)禁囚籠。他如此評價群主吳曉昧:“心靈雞湯中的高湯王,自稱是我朋友,實則是我媽的頭號間諜?!笨梢?他對這個病友共同體從根本上就不認同。共同體的基礎(chǔ)、活力與建構(gòu)邏輯要基于“共同的信念、價值觀和相互義務”[2]302,否則“一種真正的團結(jié),一種共在,一種相互理解和愛的共同體”[2]302就無法建立,這也正是韋一航與抗癌病友群之間的距離。當吳曉昧動員他去參加病友阿蔻的追思會時,他表現(xiàn)得很不情愿,最后還是他母親替他應承。這個病友他是認識的,因此對其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只有一個解釋:他還沒有融入這個共同體,還不能與之保持一致的思維方式,分享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按同樣的準則行事。在大鬧張鶴松老師的分享會事件中,韋一航的所作所為也證實了這一點。他之所以去參加分享會只是因為對發(fā)起活動的女孩馬小遠萌生好奇和興趣,也正由于這種錯位,接下來才會出現(xiàn)令人錯愕的一幕:與眾人談笑風生、積極向上的分享相反,輪到韋一航時,因其并不了解這個群體的心理特征與精神期待,他以堂吉訶德式的英勇讓一場精心策劃的群體造夢行動化為泡影。殊不知當他自以為戳穿的是偽“大師”的騙局與伎倆,打落塵埃的是“病中期待奇跡,與癌細胞化干戈為玉帛”等語言鴉片時,迎來的既不是鮮花和掌聲,也不是沉默與反思,而是全體的憤怒和聲討。正如現(xiàn)場病友的反詰:“我們這可是病友會啊,就是要互相鼓勵才是,你說這話什么意思啊”“我就想看起來健康點不行嗎? 我想看起來正常不行嗎?”可見,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面前,自欺不僅不是一種逃避與怯懦,反而是一種活下去的智慧與方法。
由上可見,從家庭到病友群,共同體與空間形式的擴大并沒有達到醫(yī)治韋一航創(chuàng)傷人格的效果。但情愛共同體一出現(xiàn),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因為就韋一航與共同體的關(guān)系而言,家庭共同體不可選擇,病友共同體是被動選擇,只有情愛共同體才是他的自由選擇。后者之所以能激發(fā)他全部的生命自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作為一個患癌青年,正常交友與戀愛變得遙不可及,這種匱乏加劇了他對愛與被愛的渴望,他腦際浮現(xiàn)的幻象就是這種心理產(chǎn)物。他頻頻看到這樣一幅未來畫面:眼前是一片純凈的湖泊,湖邊站著一位美麗女孩,他每次都想看清她的臉,但陽光刺眼看不真切。在弗洛伊德看來,“凡在現(xiàn)實中不能得到實際滿足的愿望,往往通過幻想的作用制造出替代品來,給人以想象的滿足”[3]。顯然,這正是韋一航情愛想象的動力與本質(zhì)。其次,是二人的邂逅與“互懟”提供了彼此吸引的契機。兩人是在病友群的“COS 派對”上偶然結(jié)識的,當時高舉手機與媽媽視頻的韋一航不小心撞到了身穿玩偶套裝的馬小遠,手機還掉入了玩偶套裝夸張的嘴巴里,他以為對方是男性,道了聲歉就伸手去掏,馬小遠掙扎著摘下碩大的頭罩對他的一通瞎摸提出強烈抗議,更囧的是手機還掉入了馬小遠玩偶套裝肥大的肚腹處,媽媽響亮的電話聲音透衣而出,而他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將臉貼上去應答,這一連串舉動既可氣又可笑。樂觀開朗的馬小遠不想就這么輕易地放過這個“害人精”,幾個回合下來就“懟”得韋一航理屈詞窮、狼狽不堪,臨別時他還被扣上“媽寶”的帽子。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如有人指出:“與某人的相遇越‘偶然’我們越容易陷入愛河。”[4]再次,這個共同體的建構(gòu)更得益于韋一航的主動出擊與馬小遠的投桃報李。比如韋一航在“手機事件”發(fā)生后,回家看到病友群有馬小遠的直播信息,他就急忙查找她的微博,看她的直播,還悄悄地加了關(guān)注。那種急切、專注、羞澀以及膽怯的情態(tài),將一個初涉愛河的青年激動忐忑的情感體驗暴露無遺:偷偷地迷戀一個人,感覺他(她)身上有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時時刻刻留意對方的一舉一動,并一廂情愿地傾慕和愛戀[5]。同樣,馬小遠之所以會一再出現(xiàn)在韋一航的生活中,應該也是對這個“媽寶”過于走心、格外關(guān)注的緣故吧!
韋一航與馬小遠的情愛共同體是一個相互砥礪、共同成長的二人組合。通過樂天派馬小遠的引領(lǐng),韋一航的生活態(tài)度和悲觀性格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他不再是從前那個一直活得很“喪”的孩子,而是變得像一個大人頂天立地起來,完成了成長蛻變。同樣,對馬小遠而言,愛情的出現(xiàn)不但讓她的生活出現(xiàn)了焦點,更有了陪伴與守護。影片中的情愛共同體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與幸福價值的關(guān)系空間,其核心價值是共同體的生成與占有,其擴展價值是幫助主人公體悟家庭與病友共同體中的友愛價值。簡言之,情愛共同體一方面通過改變主人公韋一航的性格而塑造自身,另一方面其也成功地改造和重塑了主人公與其他共同體的關(guān)系與體驗。
就前者而言,這里印證的是情愛共同體所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與超越性品格。巴迪歐指出:“一種真正的愛,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勝利,不斷地跨越空間、時間、世界所造成的障礙”[6]63“愛是一種生命的重新創(chuàng)造?!盵6]64韋一航與馬小遠之間跨越性格與死亡藩籬的青春之戀,無比生動地詮釋了這一愛的宣言。這主要表現(xiàn)為韋一航的性格轉(zhuǎn)變。馬小遠的出現(xiàn),使韋一航狹窄的生活空間與孤僻內(nèi)向的性格被打破,他的生活不僅有了方向,更有了激情,這是一個被動與主動相交織的過程。這是因為“一種外部影響只有在符合一種期待和一種感覺得到的需要時才能真正地、深刻地發(fā)揮作用;嫁接的枝條只有在內(nèi)部的發(fā)展條件創(chuàng)造了這種結(jié)合的條件時才能‘生根’”[7],韋一航對馬小遠的愛戀就是如此。對韋一航而言,他并不是不相信愛情與理想,只是癌癥隨時會復發(fā)的威脅讓他不敢奢望,而性格活潑、青春靚麗的馬小遠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切。這個共同體看似建立在二人互生情愫的基礎(chǔ)上,實則也建立在都是病友的平等基礎(chǔ)上。因為都是病友,就有了共同的語言與思維,就有了以愛情抵抗病魔的共同訴求。馬小遠以樂觀的性格改變著韋一航,以奇思妙想拓展著兩人的生活經(jīng)驗,而兩人交往之初曾有的那些磕磕碰碰與劍拔弩張,似乎也都成了這支愛情交響樂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這一戀情的前半段是馬小遠對韋一航的引領(lǐng),后半段則轉(zhuǎn)為韋一航對馬小遠的守護。在馬小遠帶韋一航吃燒烤的場面中,馬小遠的瀟灑隨性令他大開眼界,面對吃燒烤致癌的提醒,她滿不在乎:“你不是已經(jīng)有癌了嗎?”還放縱地拿起汽水瓶說:“來,以毒攻毒!”顯然,這種生活風格對韋一航很有觸動。夜色下,兩人在野生動物園圍墻外共度時光,韋一航第一次傾聽動物園的獸吼鳥鳴,第一次向女生吐露心聲,第一次和喜歡的人并肩玩小游戲,談小秘密,談平行時空……配合著馬小遠想象力飛揚的解說,兩人歡聲笑語,同游了南非甘斯拜海灘、南極、死海、喜馬拉雅山的溶洞、科羅拉多大峽谷、撒哈拉沙漠、火星、委內(nèi)瑞拉天使瀑布等大自然奇觀,如此良辰美景最后定格在了兩人一起體驗老年生活的廣場舞旋律之中。韋一航想:“那一刻,我體驗到當一個正常人的快樂,像他們一樣老去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兒。”然而,癌癥帶來的恐怖并未消失。當他突然暈倒,癌癥有復發(fā)跡象時,他決定不再聯(lián)系馬小遠,但想見她的沖動卻不可遏制。在一個晚上,他借著酒勁到馬小遠家冒雨表白,他說自己是個隨時會死去的癌癥病人,沒有權(quán)利去愛與被愛,他怕剛把真心掏出來自己就死了,自己放不下她,她也舍不得自己??善R小遠出現(xiàn)了,這讓他所有的規(guī)矩,“像不響不臭的屁一樣”都給放了。他說早上醒來想的是見她,晚上只有聽完兩人的語音才能入睡,她發(fā)的自拍照都印在了他腦子里,她說的話他都記得滾瓜爛熟……馬小遠不認同韋一航“上天就是這么不喜歡我”的責怨,反問“那你覺得上天喜歡誰?”可是清醒如斯的她,在面對韋一航的大膽表白時,也深受感動,不僅在雨中給了韋一航一個深情擁抱,還在對方手上畫了一朵小紅花作為獎勵。
如果說,兩位青年的相愛體現(xiàn)了情愛共同體的創(chuàng)造品格,那么其在形式上的解體與精神上的不死則體現(xiàn)了其超越性的品格。愛的建構(gòu)讓每個人的心愿都成了兩人共同的心愿。正當韋一航渴望去青海的夢想在兩人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助下幾經(jīng)波折終能成行之際,不幸從天而降,馬小遠的癌細胞擴散了。曾經(jīng)堅強的小姑娘在死神面前還是沒能挺住,垮了下來,但變得勇敢的韋一航卻沒有因此被擊倒,他在親人與朋友的期待與鼓勵中,跨出了堅定的一步,陪伴親愛的人共抗病魔,直至最后一刻。當病了的馬小遠因為剃光頭覺得丑,不讓韋一航來看她時,他就自己剃了個光頭,還模仿馬小遠的直播,當場調(diào)配了一杯難咽的液體,通過手機視頻向馬小遠盟誓:“從失戀水到不共戴天,從燒烤攤到青海之旅,咱倆喝過的都在這兒了,我管它叫義無反顧,我干了它,你就永遠都是我的人了?!敝?他不顧馬小遠反對,帶上行李就來病房陪護。韋一航為馬小遠描畫了許多未來美景,還要帶她走遍全世界。當小遠說要是咱倆走散了呢,他就拿筆在她的手背兒上畫了一朵小紅花,說你就在人群中舉起胳膊,“我一看到這個小紅花呢,我就馬上跑過來找你”。面對這些小細節(jié)、小溫馨,不能不讓人由衷感嘆,“愛情并不廢除死亡,而是逾越了死亡所代表的界限”[8]72“愛情,比死亡更強大”[8]72。
就主人公與其他共同體關(guān)系的重建而言,情愛共同體的塑造力量也是舉足輕重的。這是因為愛情“打破了一人視角,讓世界從他者、從別處的視角中重生”[9]。韋一航與家庭的關(guān)系就是如此。從一個依附的客體到做一個尋求幸福的人,經(jīng)由愛的洗禮,韋一航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不僅學會了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理解世界,而且變得獨立和懂得給予。原來那個“年少不知父母恩”的“媽寶”不見了,在他的心上也有了家庭的艱難和父母的不易,以及他發(fā)自肺腑地感恩與回報。當病情可能惡化時,在奶奶的生日宴上,從洗手間回來的他看到了親情大于天的一幕,為了挽救他的生命,為了籌錢,整個家族都動員了起來,奶奶、爸爸和叔叔爭相要賣房子,姑姑說咱們是一家人,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的病治好。站在門縫的韋一航目睹一切不禁流淚,默默地走進屋內(nèi),對著眼前的至親鞠躬,久久不起。又如,他白天偶然發(fā)現(xiàn)老爸星期天開車賺錢,回家后特地為很晚才回來的爸爸煮了面,放了倆雞蛋,還拿來了榨菜,他看著父親穿著破洞的背心的背影,內(nèi)心五味雜陳。再如,母親和他一邊整理馬小遠照片一邊說知心話,一不小心談到彼此最怕什么時,母親失口說最怕失去他,為了讓流淚的母親開心,他說自己最怕被人罵“媽寶”,當母親說知道他怕的是失去馬小遠時,他沉默半晌,抬起頭來問的卻是:“媽,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你跟我爸想過會怎么過嗎?”從這些場面可知,在韋一航的心中,家庭共同體早已不是無用的共同體,而是他生命的依戀與靈魂的牽念。
同樣,病友共同體在韋一航的心中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無用到有用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和兩人病情的起伏緊密交織,承擔起情愛共同體無法直面、家庭共同體也無力紓解的情感安撫功能。起初,無論是參加阿蔻的追思會還是張大師的病友分享會,韋一航都缺乏熱情,是病友共同體中的刺猬,但隨著他身心的轉(zhuǎn)變,每當有難題就來找吳曉昧幾乎成了習慣。韋一航以為癌癥復發(fā)而與馬小遠斷交,到吳曉昧這兒來排遣苦悶時,吳曉昧為了幫助他,跟他講述了病友群的來歷。吳曉昧說他沒得過癌癥,是她愛人得了癌癥,他愛人是個樂觀的人,感染了很多人,于是就有了這個群,他在愛人走后接管了群。在和病友們打交道中,他有了一點點感悟:“人不管有病沒病,有膽沒膽,活的是個精氣神兒?!边@句話讓韋一航醍醐灌頂,懂得了主動爭取的可貴,促成了他深夜冒雨向馬小遠大膽表白的一幕。當馬小遠病情惡化,備受打擊的韋一航又來找吳曉昧,從吳曉昧那兒他了解到,他愛人是自殺的。為了湊錢,吳曉昧跑生意沒做好保密工作,讓愛人看到了復發(fā)診斷書,導致愛人的崩潰和放棄,盡管他愛人曾經(jīng)那么樂觀和堅強,那么樂于鼓勵病友。對此,吳曉昧深感愧疚。這種內(nèi)心的虧欠才是吳曉昧接管這個群并堅持下來的原因。講完了這些生活血淚,吳曉昧最后叮囑韋一航:“再樂觀的人也有繃不住的時候,陪著她,別讓自己后悔?!睂τ谏钕菝悦:屯纯嘀械捻f一航而言,這番經(jīng)歷與隱痛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有了這樣的指引,他終于不再躊躇和迷惘,而是知道了自己接下來該如何努力與奮爭。
在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三種共同體的形象都異常鮮明。這里不僅有家庭共同體的親情、情愛共同體的愛情,還有病友共同體的友情,他們所擁有的多重情感價值平復著主人公的創(chuàng)傷,增強著他的意志,實現(xiàn)主體的超越。這是三種共同體各司其職而又相互協(xié)作的結(jié)果。這說明,社會是諸多共同體的集合,生活中的共同體并不是單一的,“這些共同體之間彼此交叉、相互聯(lián)系,沒有任何一個共同體完全隔絕在其他共同體之外”[2]41。從這個意義上說,共同體是復數(shù),而不是單數(shù)。就這部影片而論,由于三種共同體既有異質(zhì)性又有相通性,他們因疾病而在更高層面上的聯(lián)合又可被稱之為一個大共同體,而這個支系蔓生、相互交錯的異質(zhì)共同體,則從影片一開始就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實現(xiàn)著共同體自身的生產(chǎn)與對主人公的身心救贖。
從影片的共同體生成關(guān)系上看,制造共同體的多樣性與新的連接,是異質(zhì)共同體存在并發(fā)揮拯救力量的基本方式之一。影片中,作為共同體原型與母體的家庭,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其他兩種共同體的形成和建立。家庭共同體依賴血緣和親緣紐帶而具有先在的給定性,他是不可選擇的。家庭功能具有基礎(chǔ)性與多樣性,主要是“經(jīng)濟和情感的支持以及身體上的照顧”[10]10。然而,“在任何社會中,家庭都不可能獨立地滿足所有的需要,因此它必須從其他群體那里獲得支持和資源”[10]17,特別是像影片中的癌癥家庭尤為如此。顯然,韋一航的父母也知道所有的事都在家里解決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家庭功能大打折扣時,他們主動聯(lián)系病友群并做多方工作,以保證兒子在病友共同體中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正如吳曉昧所說,韋一航第一次來病友群前,他的父母已來過很多次了,還挨個向人好言托付,怕孩子來了不受待見,而孩子在這得罪了人,又是他們?nèi)サ狼浮菚悦列奶鬯母改?和他們成了朋友,大家伙心疼他的父母,才不和孩子計較。由此可見,病友共同體正是家庭共同體制造出的一個連接與增殖。同樣,影片中情愛共同體與家庭共同體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這可從兩方面看:其一,要建立情愛共同體,韋一航就要與馬小遠邂逅,而要與馬小遠邂逅,他就要加入病友群,而他之所以加入,純粹是家庭共同體推動的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愛共同體與家庭共同體有隱性關(guān)聯(lián)。其二,在韋一航和馬小遠的第一次交往中,韋一航媽媽起著黏合劑的功能。當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一見路邊的姑娘就躲,就當機立斷停下車來搭話,還把女孩送回了家。這其實是媽媽為他創(chuàng)造了機會,也為韋一航和馬小遠的進一步交往奠定了基礎(chǔ)。
從影片中共同體的錯綜關(guān)系上看,建立共同體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是異質(zhì)共同體存在并發(fā)揮拯救效應的另一種重要方式。韋一航縈繞于心的夢想就是去一趟夢中的湖泊,在這一夢想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情愛共同體為主導、家庭共同體與病友共同體一起協(xié)作的局面,最終三方共同努力,克服經(jīng)濟困難與心靈隔閡,使主人公得以成行并對“人間自有真情在”有了新的認識。正如有論者所言:“共通體的成員與共通體的聯(lián)系從來不是恒定的,因為與其說共通體是一個實體,倒不如說它是一種關(guān)系?!盵11]馬小遠積極地幫他查找湖泊所在地,對于所需費用,她主張不向家里要,而是自己掙,并和韋一航在二手網(wǎng)賣自己的手工編織品、兩人的限量玩具,一起湊錢。對家里經(jīng)濟狀況心知肚明的韋一航也不想拖累家里,為了賺夠錢,他扯了個謊去吳曉昧那兒弄到了做試藥志愿者的聯(lián)系方式,用犧牲身體為代價去掙錢。這是他所能想到的用個人方式實現(xiàn)一己愿望的唯一途徑,卻沒去想這樣做的后果及其對家庭的巨大傷害。吳曉昧覺得他的話不可信,就告訴了他的父母。在飯桌上,父子之間發(fā)生了激烈沖突,父親還打了他,父親動怒的是他不愛惜身體,可韋一航覺得自己是個無底洞,他患病前家里不是這副窘困模樣,父母的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說這樣還不如讓他去死。他賭氣離家。在吳曉昧那里,他獲知父母為他來病友群所付出的一切,更理解了病人難周邊人更難的道理,面對來送藥的爸爸,面對爸爸拿錢讓他和馬小遠一起出去玩的允諾,韋一航?jīng)Q定放棄這次外出機會,省下錢好讓胃不好的爸爸去做胃鏡。經(jīng)過這番家庭沖突,做家長的也理解了尊重孩子夢想的重要性。父子兩人的手終于暖暖地握在了一起。就共同體并列、交錯或涵蓋的關(guān)系而言,這樣的例子在片中俯拾即是。這說明影片中共同體的拯救效能不只發(fā)生在單一的同質(zhì)共同體上,更發(fā)生在多向度的、相互交錯的異質(zhì)共同體上,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gòu)成了影片中共同體形象的多元面貌與多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