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和鮑照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詩人,他們都出身寒門,因門第寒微而不受統(tǒng)治階級重用;他們同作田園詩,陶詩彰顯淡泊閑適,而鮑詩卻慷慨任氣,反映了他們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這主要由于兩人面對著不同的社會制度、擁有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陶淵明和鮑照田園詩的差異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割據(jù)、混戰(zhàn)與政權(quán)傾覆持續(xù)不斷,經(jīng)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士族門閥制度形成了只看門第血統(tǒng),不看品德才能的用人制度,使得世族高門居于政治壟斷地位。貪官、庸官層出不窮,出身低微的賢能之士卻難有出頭之日,以致形成“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quán)貴”的局面,朝廷吏治敗壞,貪腐盛行,政治十分黑暗。相對于門閥士族而言,寒士是一個與寒門相聯(lián)系的概念,指聲望、門第、仕宦之寒微、清素、卑下的讀書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寒士指的就是出身寒門或衰微士族的讀書人[1],其在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上都不占據(jù)優(yōu)勢。兩晉寒士的來源較為多樣,或出身于名門中道而衰,或出身于寒素混跡官場。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復(fù)雜政治環(huán)境之中,可考的曾祖是官至?xí)x朝大司馬的陶侃,祖父陶茂為武昌太守,其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不見于正史記載,而且在陶淵明年幼時就去世了。陶侃出身低微,《晉書·列女傳》記載陶侃年幼喪父,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范逵訪陶侃,湛氏“截發(fā)賣與鄰人,供肴饌”[2]2517,侃母剪發(fā)換錢招待賓客,家貧至此。豫章國郎中令羊晫很看重陶侃的才能,曾與陶侃共坐一輛車,然“吏部郎溫雅謂晫曰:‘奈何與小人共載?”[2]1769,只因陶侃出身貧寒,公然被譏笑為小人。雖然陶侃到晚年因功封為大將軍,可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但是在門閥制度森嚴(yán)的社會,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在陶侃死后,陶家迅速沒落。陶淵明在《與子儼等疏》中道:“少而貧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盵3]363可見陶家到了陶淵明這一輩,已經(jīng)完全沒落了,其年幼之時常常因為家中物資貧乏、食不果腹而四處奔走。顏延之在為陶淵明作的悼文《陶徵士誄》中也記錄了其身份,“爵同下士,祿等上農(nóng)”[4]1043,所謂“下士”,在晉宋社會已經(jīng)屬于“士人之末”了。
曹道衡先生在《關(guān)于鮑照的家世和籍貫》中認(rèn)為“鮑照的出身,從現(xiàn)有材料看,很可能是庶族”[5],虞炎在《鮑參軍集序》中寫道“鮑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家世貧賤”[6]5。鮑照在詩作中也經(jīng)常感嘆自己身世貧賤、門第寒微,《解褐謝侍郎表》中有“臣孤門賤生,操無炯跡”[6]55,《謝永安令解禁止啟》中有“臣田茅下第,質(zhì)非謝品”[6]75。在《代貧賤苦愁行》中,通過一貧賤者自述,容顏衰老、飽經(jīng)風(fēng)霜、親朋離散、形影孤單、家庭窘迫、內(nèi)外交困,于是到處求告,卻處處碰壁,最終難逃“運圮津涂塞,遂轉(zhuǎn)死溝洫”[6]201的貧苦歸宿,刻畫出社會底層人民生不如死的生活狀況。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云:“‘貧年數(shù)語,非身歷者不能道?!盵7]曹道衡也認(rèn)為這可能是鮑照本人“長期窮愁潦倒的生活寫照”。從中可見鮑照貧賤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代,陶淵明與鮑照出身貧寒,這注定成為他們步入仕途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鮑照的作品中,盡情傾吐處于壓迫中的寒士的種種人生感受,宣泄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抨擊“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黑暗現(xiàn)實,抒發(fā)貧士不遇的苦悶和憤世嫉俗之情。而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我們很難看到像鮑照那樣抒發(fā)寒素不平之懷的詩作,卻有“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3]154的淡泊閑適的處世態(tài)度。
陶淵明在官場三起三落,后歸隱田園?!熬迷诜\里,復(fù)得返自然”[3]53直接表達了詩人渴望突破官場生活的重重束縛,回歸到幽靜自然的田園生活中的意愿,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回歸自然的高潔志向?!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3]59是陶淵明歸隱后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像千千萬萬的農(nóng)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喜怒哀樂全部歸因于田里的莊稼,盡情享受平淡的人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3]173,他不為外物所擾,超脫現(xiàn)實生活的紛爭與束縛,心無旁騖地投身于大自然中,高潔的志趣與高尚的人格隨處可見。
鮑照仰慕陶淵明的人格,于是模擬陶淵明的筆調(diào),在《學(xué)陶彭澤體》[6]362詩中,鮑照沒有如往常一樣用激烈的情感、跳蕩的節(jié)奏表達對黑暗社會的控訴與不滿,而以喝酒解憂作為主題,模仿陶淵明淡泊寧靜、回歸自然的態(tài)度。在《和王丞》中,他自言“滅志身世表,藏名琴酒間”[6]285,決心遠離官場紛擾,彈琴、飲酒,淡泊名利。在《園葵賦》中,描繪了躬耕田園、播種葵花的閑適生活,“獨酌南軒,擁琴孤聽”[6]29,頗有歸隱田園的志趣?!稊M行路難》其六又云:“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6]231似乎有回歸家庭、其樂融融的意趣,實際上是表達自己孤直難容,只得無奈退出仕途,這是貴族統(tǒng)治壓抑下的不平之鳴,與陶淵明“弱子戲我側(cè),學(xué)語未成音”的閑適生活、“復(fù)得返自然”的避世幽情截然不同。這些所謂的田園詩歌,或言淡泊、或言歸隱,其實更多的是對陶詩的模仿,故作曠達。田園詩對鮑照而言,不是真正的“樂道安命”。最有說服力的是《秋夜二首·其二》[6]402,這是鮑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田園詩,其筆下呈現(xiàn)出富有情趣和新意的田園秋景圖:野鼠在荒野的小路上奔跑,山雀在空蕩的庭院里聚集。同時又穿插農(nóng)人的日常生活:折柳條編成籬笆護園,從很深的山壑中汲水。鮑照從田園風(fēng)光與稼穡農(nóng)事中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與歡愉。而詩歌通過描寫白天、黑夜、黃昏不同的景色,暗含時序之感,田園之樂頓時轉(zhuǎn)向“終古自多恨,幽悲共淪鑠”的深深感傷與悲恨之中,感嘆時光易逝、壯志難酬。方東樹評此詩說:“‘荒徑十二句,寫田園之景,直書即目,全得畫意;而興象華妙,詞氣寬博,非孟郊所及矣。‘傾暉六句,言情歸宿。華幕,言朝旭也,謂時光迅速不可常。‘攀蘿四句,另換一意,以寄懷抱。”[9]
二、陶淵明和鮑照田園詩差異的原因
陶淵明和鮑照同為寒士,同作田園詩,卻有不同的心態(tài),這主要源于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不同的人物性格。
首先,二人面對著不同的社會制度。陶淵明主要生活在東晉,晉代沿用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而且愈加嚴(yán)格,家世幾乎成了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這樣使得有才德的寒士難以受到重用。同時上層士人多持一種無所作為、只求奢侈享樂的心理,統(tǒng)治者殘忍而又昏庸無道,陶淵明這樣的寒門士人,自然難受重用,也沒有任何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處于這樣一個無法有所作為的時代,陶淵明自然淡泊歸隱了。而鮑照所生活的時代主要在劉宋,大量寒門地主躋身士族行列,雖然他們在身世上仍然會受到世族的歧視,但皇權(quán)開始和寒門士人結(jié)合了起來。其開創(chuàng)者便是劉?!@位劉宋王朝的建立者,劉裕是靠武力起家而登上帝位的,手下的實權(quán)將帥多出寒門,世族喪失了最重要的“權(quán)”,他們的政治力量也有所削弱。同時劉宋王朝新建,需要大量有真才實干的人,所以寒門士人獲得了提升政治地位、爭取功名富貴的大好時機。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鮑照熱衷于功名,有建功立業(yè)的抱負成為一種必然。
其次,二人擁有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陶淵明也曾受儒家思想影響,去追求功名,試圖建功立業(yè)重續(xù)祖上光輝。在二十九歲時第一次步入仕途,任江州祭酒一職,然而沒過多久,就感到官場的重重羈絆,不得已辭官回鄉(xiāng)。三十四歲心懷報國之志,出仕桓玄幕府,卻發(fā)現(xiàn)各派之爭不過是為了一己之利,濟世安民的抱負難以實現(xiàn),再加上母親因病逝世,落寞辭官奔喪。四十歲,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再次失望而歸。一年后做彭澤縣令,徹底厭倦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解去印綬,不再為官。除去短暫的為官時期,陶淵明一直閑居在家,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衣沾不足惜”的躬耕生活于他而言是一種常態(tài),從中能獲得隱逸的樂趣,官吏政治生活于他而言就是重重束縛,也與他“質(zhì)性自然”相違背,因此他棄官歸隱是必然的選擇。而鮑照則相反,他曾自述其早年生活,“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側(cè)睹君子論,預(yù)見古人風(fēng)?!盵6]335鮑照從二十歲開始便外出漫游,廣泛結(jié)交,積極尋求做官的機會。他也曾自述其性格,“幼性猖狂,因頑慕勇”[6]62,可見其從小就性格叛逆,不甘平庸。對于一個長期漂泊在外、性格叛逆并且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閑適的田園生活對其反而成為一種束縛,因此,鮑照終其一生都在宦海起起伏伏、苦苦掙扎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二人的性格特征也截然不同。鮑照剛步入仕途,在拜謁臨川王劉義慶時,因身份卑微被人阻止,他勃然大怒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wù)?,安可?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8]初出茅廬就心懷報國壯志,果敢無畏直接貶斥當(dāng)時的門戶之見。隋代的大儒王通,在他的《文中子中說·事君》篇中評價鮑照與江淹時說:“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盵9]這可能是有關(guān)鮑照性格的寫實記載。狷,意為偏激、急躁、耿直、固執(zhí)。正是由于這種自視甚高又狂放不羈的性格,讓他始終熱衷于功名,且志高才雄,果敢無畏。
與陶淵明同時代的顏延之在為陶淵明作誄時說其“弱不好弄,長實素心”[4]1042。南朝梁沈約把陶淵明記入《隱逸傳》,稱其“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南朝梁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點出“任真自得”。這些描述應(yīng)該說都符合陶淵明的生活,能夠反映出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陶淵明晚年病重之時,寫了一篇《與子儼等疏》,其中有這樣一段自述:“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盵3]363在自傳性的《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借五柳先生畫出了自己的面貌:“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盵3]344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更直接申明自己“質(zhì)性自然”[3]317。從以上這些表述可以概括出陶淵明的性格特征為率真質(zhì)樸、淡泊自由。這樣的性格使得他熱愛自然田園,喜愛鄉(xiāng)村生活。因為那里是真正樸素、寧靜和單純的世界,他樂于置身于此?!伴e居三十載,遂與塵世冥。詩書敦夙好,林園無世情?!盵3]137閑居田園符合陶淵明的性格要求,所以他感到適意,感到快樂。
三、結(jié)語
陶淵明往往能沉浸在田園生活里,在玄理之道中忘記現(xiàn)實的憂愁,較少在詩的結(jié)尾抒發(fā)悲涼失意之感。而鮑照歸根結(jié)底還是難以擺脫現(xiàn)實的束縛,仕途得失成為影響其心態(tài)的重要原因,宜人的田園風(fēng)光與閑適的田園生活只能暫時舒緩他的心情,詩人最終還是無法擺脫人生的困境與矛盾。
作者簡介:張瑩梅(1997—),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天水師范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注釋:
〔1〕陳玉蘭.論寒士詩群文化心態(tài)的衍變[J].浙江社會科學(xué),2000(3):146-149.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蕭統(tǒng)選編;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5〕曹道衡.中古文學(xué)史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鮑照.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
〔8〕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鄭春穎.文中子中說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