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淑玉
圖|作者提供
反腰,古代雜技之一,又稱豎蜻蜓、拗腰伎、擲倒伎、折腰、筋斗、握軟腰、翻跟頭等。表演時,演出者向后倒立、翻腰,手足至地,口銜取地上物品,然后緩緩挺身站立。反腰等柔技早在漢代百戲中就已存在。1969 年濟南無影山出土的“漢代彩繪樂舞雜技陶俑”中就有“倒豎鼎”等柔技表演。在“漢代彩繪樂舞雜技陶俑”(見圖1)中有4 名身著緊身衣表演反腰的男子,其中兩人昂首屈體倒立,一人仰身后翻作翻筋斗狀,另一人伏地,雙足由身后前屈,雙腳置頭部兩側(cè),雙手握足脛,正做柔術(shù)表演。此外,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磚百戲圖中,也有“五案手倒立”表演。河南洛陽苗南新村出土有單人倒立雜技俑(見圖2)。山東滕州市崗頭鎮(zhèn)西古村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為建鼓百戲場面,畫面左側(cè)一人表演跳丸,另一人雙手扶案倒立,兩臂挺直,腰身以下反屈為180°(見圖3)。山東微山縣兩城鄉(xiāng)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也是建鼓百戲場面,在跳丸者右側(cè)為拗腰表演,伎人雙手扶案,身體向一側(cè)彎曲如弓狀(見圖4)。①
圖1 漢代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局部](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圖2 東漢單人倒立雜技俑(河南洛陽苗南新村出土)、圖3 漢代畫像石倒立圖[局部](山東滕州市崗頭鎮(zhèn)西古村出土)、圖4 漢代畫像石拗腰圖[局部](山東微山縣兩城鄉(xiāng)出土)
南北朝時,反腰等柔技已經(jīng)成為歌舞中的一種表現(xiàn)技巧。《梁書》卷三十九《羊侃傳》記載:“又有孫荊玉,能反腰帖地,銜得席上玉簪?!彼逄茣r期,教坊專設有擲倒伎(翻騰技巧),《隋書》卷十三《音樂志》載:“三十,設擲倒伎;三十一,設擲倒案伎?!碧贫伟补?jié)《樂府雜錄》記錄有尋橦、跳丸、吐火、吞刀、旋盤、筋斗等項目。敦煌175 窟有一倒立的北魏力士圖一幅(見圖5)。②甘肅酒泉丁家閘北涼墓出土的《樂伎與百戲圖》壁畫中有一段倒立表演的情節(jié)(見圖6)。唐朝的民間百戲雜技表演的范圍比以前更廣泛,內(nèi)容也比以前豐富得多,不少表演節(jié)目逐漸被單列出來,自成體系。如《拗腰伎》,表演者向后折腰,四肢著地,用嘴含起放在地上的實物,演員的雜技技術(shù)十分高超。③
圖5 北魏力士(吳曼英摹)
圖6 《樂伎與百戲圖》壁畫拗腰圖(甘肅酒泉丁家閘出土)
宋代,倒立、折腰、筋斗已成為宮廷宴會廣泛表演的節(jié)目。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第三盞御酒,左右軍百戲入場。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筋斗、擎戴之類。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瘪R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七歷數(shù)自漢至五代出現(xiàn)的百戲有魚龍曼延、代面、撥頭、雜旋伎、弄槍伎、蹴瓶伎、擎戴伎、拗腰伎、飛彈伎等名目?!稗盅?,蓋翻折其身手足皆至于地以口銜器而復立也?!比毡灸瘟颊齻}院博物館藏繪制于12 世紀的《唐儛會》(又稱《信西古樂圖》)有一幅“柳肩倒立”圖(見圖7)?!傲绲沽ⅰ庇蓛扇吮硌荩旅嬉蝗藘墒稚吓e,上面一人扶下面人雙肩,一足微曲,拿起大頂。這種倒立動作應是在快速翻騰跌撲中完成。
圖7 “柳肩倒立”圖(來源:《信西古樂圖》)
明清時期,反腰等柔技已走入市井,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百戲表演節(jié)目。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六記載,明代余蘊叔家演“目蓮戲”,選擇“徵州旌陽戲子”在舞臺上表演“度索、舞緪、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鐔、蹬臼、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鼻迦死盥曊瘛栋賾蛑裰υ~》中有兩首描繪“反腰”的竹枝詞,即《反腰》《豎蜻蜓》?!栋賾蛑裰υ~》中《反腰》詩云:“屈曲誰教學楚猱?身材得似軟苗條。座中且看如弓樣,漫道生平未折腰?!逼湓娦蛟疲骸叭∮淄讨芰钛绻?,反首貼地,口銜地上物,亦名‘握軟腰’?!薄敦Q蜻蜓》也屬反腰戲,李聲振《豎蜻蜓》詩云:“雙足翹翹轉(zhuǎn)踏空,步來反掌似生成。自從看罷蜻蜓豎,始信人間有倒行?!逼湓娦蛟疲骸耙喾囱鼞颍藙t以手帖地行,或托于掌上,反雙足上舉,殊顛倒之甚也。又名‘蝎子步’?!毙硬诫y度較大,表演者需全身伏地,用雙肘尖、雙足尖著地,身體挺直離地前移。清李調(diào)元《弄譜百詠》竹枝詞“反銜”詩云:“可是蟠桃會上來,白猿偷摘洞門開。反腰向席非貪飲,銜得金扈當壽杯?!逼湓娮⒃疲骸胺淬暎崔盅??!泵魅送踣叩摹度艌D會》卷十有“弄甌圖”(見圖8),圖中一藝人正在表演反腰銜碗技巧。清代掌故遺聞匯編《清稗類鈔》中記載一藝人的表演:“忽作虎跳,忽翻筋斗,起落如蜢躍?!绷攘葦?shù)筆,描摹出民間藝人表演“虎跳”“筋斗”等柔技形象。
圖8 “弄甌圖”(來源:《三才圖會》)
清代留存下來的該類柔技圖有“翻跟頭圖”(見圖9)和“攢香簸米圖”(見圖10)。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的清代《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一幅“中國翻跟頭圖”,畫面右側(cè)有一段圖釋文字:“此中國翻跟頭之圖,用桌一張,上放板凳二條,又用板凳一條仰合上面,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亦放在板凳腿上,翻身繞過,名為翻七寸子,此絕技也?!薄侗本┟耖g風俗百圖》中還有一幅“攢香簸米圖”,畫面右側(cè)有一段圖釋文字:“此中國攢香簸米之圖也。其技藝以打斤斗為是,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nèi)盛米,盛香,盛茶盅數(shù)枚,挨次端之,站于桌上打斤斗自翻下,內(nèi)所盛之物一粒不能灑地,其技可嘉。”“攢香簸米圖”描繪的是一個藝人手端盛滿米的簸箕站于桌上打斤斗自翻下的情景,從圖上看,藝人做的可能是前空翻,落地態(tài)度從容,技巧甚是熟練。
圖9 翻跟頭圖(來源:《老北京民間風俗百圖》)
圖10 攢香簸米圖(來源:《北京民間風俗百圖》)
新中國成立后,反腰等柔技依然是群眾喜歡觀賞的雜技演出節(jié)目,民間藝人也多有創(chuàng)新。據(jù)《北京志·文化藝術(shù)卷·雜技志》記載,20 世紀50 年代,北京雜技團的演員黃淑英在《軟腰》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演出的《柔術(shù)》,以富有剛勁之美而享譽北京。1956 年,總政文工團雜技隊的演員喬桂香表演的《軟功》,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雜技會演中獲得銅質(zhì)獎章。20 世紀70 年代末,鐵路雜技團將《軟腰》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作演出了《飛天造型》,其表演具有空靈縹緲意境,廣受好評。
注釋:
① 李錦山:《魯南漢畫像石研究》,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8年,第173頁。
② 彭松:《舞蹈學者彭松全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70頁。
③ 陳育新:《中國雜技發(fā)展研究》,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年,第2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