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喜才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駢體銘文。何謂“陋室”?陋室就是簡陋的屋子。何謂“銘”?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于警戒勸勉和述功紀行,善押韻,篇幅短小精悍,但讀起來鏗鏘有力,有較強的表現(xiàn)效果。
《陋室銘》全文只有81個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從開頭到“惟吾德馨”,詩人以類比的方式作為開頭,表示山不在高低,水也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人、有了神龍就會出名有靈氣,同樣,陋室也因為品德高尚的人而變得不再“簡陋”,從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題。第二層是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詩人極力描寫陋室的環(huán)境——滿眼青苔和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人,雖簡陋,但是這里遠離生活的嘈雜聒噪,遠離官場的鉤心斗角,回歸寧靜、自由的生活,簡直是一個圣地般的存在。第三層是從“南陽諸葛廬”到“何陋之有”,詩人繼續(xù)使用類比手法,將自己的屋舍與諸葛亮和揚雄的屋舍作對比,有意以他們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最后用孔子的話來回應文本開頭的“惟吾德馨”,整篇文章讀起來簡單清晰,具有難以辯駁的語言力量。當然,除了以上文本含義之外,《陋室銘》還隱含著幾種人生智慧。
一、安貧樂道的智慧
“陋”是簡陋的意思,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也出現(xiàn)過,比如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評價他最認可的弟子顏回時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的品德高尚體現(xiàn)在“安貧樂道”的豁達心境,一竹筐飯,一瓜瓢飲,住在窄小的、簡陋的巷子里尚且能夠自娛自樂,笑迎獨對破陋。同樣,劉禹錫也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也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會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操守的人還有很多。諸葛亮算一個,他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在南陽躬耕,與良友吟詩作對,但有著高尚的人格志向和甘于平淡的生活作風,最后還幫助劉備成就了一番事業(yè)。西蜀的揚雄也算一個,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語言學家、哲學家,他并不富裕,但他才華出眾,可是滿腹經(jīng)綸在那個注重出身門第的時代并沒有給他帶來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物質(zhì)上的清貧反倒更彰顯出他的學識淵博和境界高深??鬃泳透映椒矇m俗世了!孔子在列國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奈何那個時代急功近利,遍地狼煙,沒有一個國家的君主愿意接受他的思想,孔子甚至一度產(chǎn)生到東夷推行自己理想的想法。什么是“東夷”?夷,是中國古代對居住在東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九夷,是指東方的各部族的總稱。因為這些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十分閉塞落后,所以有人勸孔子說:“陋,如之何?”意思是說,一個文化先進的人到這樣的地方,能做什么呢?誰料孔子自信地回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就是說,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會簡陋呢?劉禹錫也是以“君子”自處的,他運用這些典故就是在強調(diào),君子看重的是品德修養(yǎng),而不是物質(zhì)享受,哪怕自己生活在至簡至陋的環(huán)境中,也一定要守護好內(nèi)心的那方凈土。
二、淡然處之的智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尤其在劉禹錫官宦生活的后幾年,他確實沒有過過一天安穩(wěn)的日子。參與“永貞新政”失敗的他,被貶到巴山蜀水,后又被貶到安徽和州,都是荒涼之地。本來在京城做官的他到了這里竟然受到州知縣的百般刁難,當然也有可能是這位州知縣收到了劉禹錫政敵的要求,必須對其百般羞辱。這位知縣起先安排他到面江而居的地方安置一所房子,雖然房子比較大,但由于劉禹錫之前在巴山蜀水的荒蠻之地落下了一身疾病,在這里每天要面對風吹,身體總是不太舒服。但是,即便如此,劉禹錫非但沒有任何怨言,反而很高興,還寫下兩句門聯(lián):“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敝h看他如此洋洋得意,以為他是故意為之,于是以工作緣由將他安置在縣城北門,居住的地方依然在河邊,而且房屋的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但劉禹錫仍然毫不計較,心懷坦蕩,并且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越是這樣“冥頑不靈”地不肯認輸,那些舊勢力就越要“整他”。于是,縣令又一次以工作緣由,再次將他遷移到城中,這次的房屋面積更小,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這是名副其實的“陋室”了??h令此時應該十分高興,心想這回看你還得意不得意。讓縣令沒想到的是,劉禹錫這次算是徹底看透了,憤然寫下這篇《陋室銘》,這里確實小,但尚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因為小,所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不僅不算“陋”,劉禹錫還讓石匠將此文刻于石碑上,立于門前,更是彰顯了他本人的高尚品德,也充分顯露了舊勢力不能容人的狹隘心胸。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面對白居易為其抱不平,劉禹錫居然還有心情反過來勸慰白居易,他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毖哉Z之中透露著一個不屈的靈魂在呼喊的聲音。身處陋室還有坦然處之的勇氣,這真是一個響徹時代的絕唱。
三、臻于自然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總是強調(diào)生于自然、活于自然、回歸自然,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對待一個新房子,首先大動干戈裝修一番,置辦一系列名貴家具;然后裝裱幾幅名人字畫,置上幾個書架,擺滿圖書,以顯示自己出身“書香之家”。但是,劉禹錫并沒有這樣做!他不是沒有錢,他只是看透人生罷了——既然這樣,干脆讓生活臻于自然,與自然和光同塵吧。于是,我們看到他的居室“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就像一個久未踏入、與世隔絕的幽居一樣,臺階上滿是翠綠的青苔,房間內(nèi)也是一片青綠色,看似荒蕪的背后,實則透露作者與自然合二為一的超然追求。
四、遺世獨立的智慧
劉禹錫寫這篇駢文的時候,正是士子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最艱難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的唐王朝正在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宮中,宦官行廢立專權,高高在上的皇帝反而成為宦官的家奴,可謂千百年來聞所未聞。在朝廷之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黨爭互相傾軋,任人唯親,愈演愈烈,內(nèi)卷十分嚴重;在朝廷之外,大臣們只顧享樂,不顧國事,更有甚者,盡力斂財,不顧百姓生死。唐王朝的崩潰是遲早的,劉禹錫和很多士子看到這樣的情況,也能預感到國家將要崩塌的危機,對此憂慮萬分。但是,劉禹錫又覺得自己人微言輕,難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只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覺。于是,《陋室銘》當中就有這樣的思想傾向,作者提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般會認為“鴻儒”指的是有學問的人,“白丁”則反之,意味著沒有文化的人。但結合作者身處的社會狀況和自身的處境,肯定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即“鴻儒”代指博學之外,更是趣味相近的人;“白丁”代指沒有文化之外,更指那些不學無術,一心只管貪圖享樂,心里不會裝著國家和民族命運的人?!盁o絲竹之亂耳”也表明作者對那些酒館之中、飯桌之上的燈紅酒綠生活的鄙夷。面對這樣的官場,劉禹錫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獨善其身,遺世獨立,這是一個超凡脫俗的選擇!
同學們,當我們重讀文學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總有像劉禹錫這樣的人——幾許風雨,幾許崎嶇,更有世人的不理解。面對這樣的處境,究竟是選擇積極面對,還是消極逃避,這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和度量的問題。所謂“文以載道”,從《陋室銘》這篇短文中,我們讀出了作者獨立的人格和高貴的靈魂,我們也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淡然以及不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沆瀣一氣的骨氣,作者這種身處逆境卻保持昂揚斗志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