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學山,李 帆,孫 丹,郝青芳,潘逸卉
(1.河海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4;2.江蘇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17)
頂管法施工屬于非開挖施工的一種,具有不阻斷交通、不拆遷、不影響周邊環(huán)境、無污染和噪聲等優(yōu)點,目前廣泛應用于市政排水、輸電等管網項目中,在水利工程中也有一定的應用。大沙河引水地涵輸水管道采用頂管法施工,避免了因管道明挖施工對大沙河水源地的影響,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豐縣大沙河(草廟)水源地作為豐縣境內第二水源,其水源為豐縣南線調引的江淮水,通過銅山鄭集河及鄭集南支河、梁西河調入大沙河,線路經過銅山區(qū)、沛縣等兩縣(區(qū))。受沿線部分河道污水影響,調水水質部分時段達不到Ⅲ類水質標準。為保障水源地水質達標,在梁西河末端新建引水地涵,將初期不達標來水調入大沙河以西地區(qū)作為農業(yè)灌溉用水。
本工程主要任務為通過新建大沙河引水地涵,將梁西河初期不達標水體調入大沙河以西作為農業(yè)灌溉用水,以確保由梁西河進入大沙河的水體水質達標,同時也充分利用水資源。
大沙河引水地涵為下穿大沙河輸水涵洞建筑物,工程設計過流量為12.0 m3/s,輸水管道、豎井、控制閘等主要建筑物級別均為3級。
本項目輸水管道須穿越大沙河,因大沙河為豐縣的重要水源地,無法采用斷流明挖施工,因此需采用頂管法施工。
根據現狀,結合相關工程經驗,在滿足輸水需求情況下,擬定一根φ3 800 mm的輸水管道(方案一)和兩根φ2 600 mm輸水管道(方案二)方案進行比較(見表1)。
表1 管道數量方案比較
上述兩種方案技術上均可行,且都能夠滿足本工程的設計過流能力要求。方案一輸水量稍大,建設投資相對略低,但輸水管道運輸不便,對施工吊具要求高,且沉井深度深,頂管超出了常規(guī)的施工尺寸,同時,運行管理上不如方案二靈活。綜合考慮,推薦方案二作為工程布置方案。
根據類似工程,本項目輸水管道可選用的管材主要為鋼管、球墨鑄鐵管、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管等??紤]到焊接鋼管易受腐蝕,大直徑球墨鑄鐵管鑄造難度大、價格高,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需要增加工作井、接收井尺寸,土建費用高。因此,本項目管材推薦采用鋼筋混凝土管,設計管道內徑2 600 mm,壁厚260 mm,管道外徑3 120 mm。
本工程自大沙河東側梁西河向西側灌區(qū)輸水,設計總輸水流量為12.0 m3/s。根據工程布置,工程主要建筑物有進出水控制閘、進出水箱涵、進出水豎井及輸水管道。
(1)進出水控制閘:分別在地涵的進、出水口處設置控制閘,控制地涵輸水流量,方便地涵日常維修。控制閘共設兩孔,單孔凈寬3.1 m。
(2)進出水箱涵:進、出水側箱涵設置在控制閘與豎井之間,兩側箱涵長度各81.0 m,布置兩孔,孔口凈尺寸為3.2 m×2.5 m(寬×高),涵底高程38.5 m。
(3)進出水豎井:采用沉井結構,豎井平面布置2孔,單孔平面凈尺寸10.5 m×9.0 m,井底高程26.65 m。
(4)輸水管道:輸水管道采用內徑為2.6 m的鋼筋混凝土管,共計布置2道,頂管法施工,管道中心高程29.00 m,單根管道長395 m。
引水地涵按照倒虹吸結構進行水力計算,具體計算方法參照SL 482—2011《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guī)范》附錄C(見圖1)。
圖1 引水地涵進水側設計圖(尺寸單位:mm)
2.4.1 水位組合
進水側:進水渠底高程38.5 m,水位41.2 m。
出水側:出水渠底高程38.0 m,水位40.6 m。
2.4.2 水頭損失計算
引水地涵水頭損失主要由局部水頭損失和沿程
水頭損失兩部分組成,水頭損失計算公式采用《灌溉與排水渠系建筑物設計規(guī)范》附錄C.1.3,主要計算成果如表2—3所示。
表2 局部水頭損失系數
表3 水頭損失計算 單位:m
2.4.3 過流能力計算
引水地涵水過流能力計算公式如下[1]:
式中:Q為管道過流量,單位為m3/s;μ為流量系數;ω為管道出口的橫斷面積,單位為m2;ΔZ2為進水側豎井與出水側豎井水頭差,單位為m。
根據上述公式進行試算,當上下游總水頭損失達0.6 m時,引水地涵的計算過流量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沿程水頭損失計算
根據表4計算,地涵計算過流量大于設計過流量12.0 m3/s,過流滿足要求。
管道作用荷載主要有自重、上部土重、側向土壓力、管內水重、管內水壓、管外水壓等,主要作用荷載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采用《給水排水工程頂管技術規(guī)程》(CECS 246—2008)附錄B中的圓形剛性管道內力系數法計算管道內力[2],管道計算各工況及其荷載如表5—7所示。
表5 管道荷載作用計算結果 單位:kN/m
表6 管道內力計算荷載組合及計算工況
表7 管道內力計算匯總
管道鋼筋計算應先按荷載效應的設計值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再根據計算鋼筋面積進行配筋,最后按荷載效用的準永久值進行裂縫驗算。裂縫寬度如滿足要求,則計算完成;如不滿足,重新配筋,再次進行裂縫寬度驗算,直至滿足要求。
管道按壓彎構件或大偏心受拉構件進行配筋計算;裂縫寬度可按GB 50069—2002《給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guī)范》5.3.7條及附錄A進行計算[3]。
本工程管道設計荷載:管頂覆土厚度h≤13 m,地面堆載10 kN/m2,管道工作內水壓力為0.15 MPa,管道施工允許最大頂力為14 000 kN。本工程頂管外徑達到3 120 mm,單根頂管長度395 m,屬于典型的大直徑長距離頂管,對于長距離頂管施工中應考慮通風、變電及增設中繼間。管道穿越河道段,應確保管頂在河床下的埋深滿足管道的抗浮要求,同時,不應小于1.5倍的管道外徑[4]。管道頂進過程中須采取觸變泥漿等減阻措施,管道施工結束后,應對頂管外壁的泥漿套采用水泥漿液進行置換,以防止空洞對地面造成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