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剛,盧 靜
(山東外事職業(yè)大學 a.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b.體育部,山東 威海 264504)
“一切技術、一切規(guī)劃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1]這里的“善”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道德倫理。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只有道德才可能成為最高的社會關系調節(jié)器,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優(yōu)良道德價值體系,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綜合治理的效能[2]。目前的大學教學存在個別忽視道德承諾的現象,例如,忽視學生的主體價值和權利,教學內容的傳授不符合學生能力要求和自身需要,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公正、不平等、師生關系異化等。在大學教學領域需要一種“道德”來指導和約束教學這種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學教學倫理。
大學教學倫理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和教師職業(yè)道德,是以現代道德哲學和現代教學論為視角的。我們可以從大學教學倫理的特性及倫理原則等方面探析大學教學倫理的內涵。
大學教學倫理是大學教學中師生互動和交往所依據的道德準繩和價值尺度。審視大學教學的特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大學教學倫理的特性。
合道德性。大學教學的過程是探索真理、逐美向善的過程,大學教學應保證教授給大學生的內容揭示了事物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事物發(fā)展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要求。在大學教學過程中,大學教師應通過言傳身教,使大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思想認識和審美情操。
依規(guī)律性。不管是大學教學的客體——大學生,還是大學教學自身,都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按照規(guī)律辦事,我們才能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脈絡,掌握通往成功之路的鑰匙;違背規(guī)律辦事,我們注定會走入失敗的死胡同。大學教學倫理需要我們遵循大學教學內在的規(guī)律性。
從發(fā)展性。把握大學教學倫理,我們要明白大學教學自身是發(fā)展變化的,大學教學的主體與客體是不斷發(fā)展的,大學教學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因此,大學教學倫理的內涵要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
美國學者肯尼斯·A·斯特賴克(Kenneth A.Strike)和喬納斯·F·索爾蒂斯(Jonas F.Soltis)在《教學倫理》一書中論述了學術自由、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正當程序的懲罰、平等對待學生、文化多樣性等問題,揭示了教學倫理的問題。日本教育家藤田英典在當前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現代教育改革的四個理念:效率、平等、自我實現和共存[3]。這都為當今教學倫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我國大學教學倫理研究近幾年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通過梳理中外有關教學倫理價值體系構建的原則,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當今大學教學倫理的原則。
1.教學自由原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教育應從人的本性出發(fā),使人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強調了教學中理智自由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遠具有重要性的自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羅納德·巴特茲(Ronald Barthez)認為最為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解放”[4],其所倡導的高等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對“教學自由”價值的追求,自由理念的倡導和踐行實際上是對人性的尊重。“否定一個人的自由,就是否定此人做道德主體的機會,就不能表現出對人尊嚴和價值的尊重?!保?]
2.公平正義原則。美國的《教育職業(yè)的道德守則》(The 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論述:“確保學習與教學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是教師的最高道德準則?!彼沟赂鐮柲Υ髮W教授托斯騰·胡賽恩(Torsten Husén)認為教學公平具體到教學中,就是要保證教學的起點、教學的過程和教學的結果公平。在大學教學中,學生的人格和尊嚴是否受到同等的對待,師生之間是否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每個學生是否享有平等的機會進入大學,大學中每個學生能否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評價過程中任何學生是否都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這些都是公正平等原則探討的問題。
3.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原則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人文主義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自我價值。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時要以學生為中心[6]。其次,教學要肯定學生的價值和尊嚴,維護學生生存權、發(fā)展權,還要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受教育權。再次,要保證學生的生命權,生命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權利,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對體罰、毆打、辱罵及教師強權等不良行為,保障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4.包容博愛原則。彼得斯倡導的“博愛”教學原則,索爾蒂斯所探討的“文化多樣性”問題,向我們揭示了包容博愛的內涵。正如古語所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贝髮W教學也應恪守這一信條。首先,大學教學要接納每一個學生,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大學教學過程;其次,大學教學要尊重文化多樣性,不論這個學生來自東方還是西方,不論其信仰何種宗教,不論其堅持何種風俗習慣,我們都不能排斥和拒納他;再次,大學教學應倡導“百家爭鳴”,鼓勵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的學術思想,不要盲從教師和書本的權威。
5.教書育人原則。古人認為傳道、授業(yè)和解惑是教師的天職,現代人認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知識,也要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品質。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階級社會里大學教學倫理原則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因而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也是大學教學的根本任務。
大學教學中必須訂立法則,引導和約束我們所實施的育人活動能夠發(fā)揮其被賦予的應有作用,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教學倫理。當代大學呼喚教育的倫理精神。
倫理是對一系列道德問題的抽象性探索,是對善惡、是非、合理、正義、自由、責任、義務等一系列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形而上思考的理論體系[7]。倫理學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始終都在自覺追求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的優(yōu)良道德,自覺追求優(yōu)良道德是倫理學的根本價值與重要使命。當今時代人與人、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的聯系日趨密切和復雜,社會和人對道德調節(jié)的需要也日趨增加,需要認識和解決的道德問題更是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在教育領域中協(xié)調解決師生互動的關系問題,成為倫理學的重要內容,調節(jié)和規(guī)范大學教學中師生關系成為當今時代倫理學的新追求。
現代大學教學承擔著育人成才、傳承共享人類文明及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F代大學教學追求充分彰顯個體個性、厚植人文關懷、關注個人幸福、重視個體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精神。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在《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地闡明了泛智思想,即大學應該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類,一切教學活動應該適應學生發(fā)展的自然天性,教學活動應追求和弘揚道德精神。大學教學倫理是衡量大學教學追求何種道德精神、怎樣追求道德精神和道德精神弘揚效果的“導航儀”。
目前在現代大學教學過程中,存在個別忽視教學的道德承諾現象,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錯位、師德缺乏的局面。因此,在大學教學改革中,為了重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教學倫理規(guī)范,確保教學的合道德性,我們迫切要求展開大學教學倫理研究。只有高度重視大學教學倫理問題,并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教學倫理規(guī)范,才能真正實現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教學。在一定意義上,只有“道德領導”才是抵及教學改革與學校改善的真正核心[8]。
“在現象界,人為自然立法;在本體界,人為道德立法?!保?]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必然依據一定的“道德律”,只有這樣我們所從事的事業(yè)才能符合自然法則,我們才能實現萬物和諧與完美。在當今中國構建大學教學倫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教師的教學理念主要包括教學價值觀、師生觀、目的觀及課程觀等,集中體現為教師倫理的智慧[10]。培養(yǎng)大學教師科學的倫理精神是提升大學教師職業(yè)認同感的重要手段。大學教師應踐行教學自由、公正平等、以人為本、包容博愛、教書育人等倫理精神;大學教學應把大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注重大學生完整的個性和人格培養(yǎng),契合大學生內在發(fā)展需要,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滿足大學生個人身心發(fā)展要求,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11]。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教學內容的恰當性”概念。一方面,大學教學提供的內容要能夠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教學內容要能夠適應大學生的個人需求、興趣和身心發(fā)展需要。大學教學提供的教學內容應當符合國家的遠景方針、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個人學習動機,能促進有效的學習和互動,實現受教育者的機會均等。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就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第一美德?!保?2]大學追求教學公平在制度設計上要突出以下原則:第一,人即目的原則,保證大學生的教育權和受教育權,尊重每個學生自由和諧發(fā)展的權利;第二,機會平等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為每個大學生實現發(fā)展目標提供平等的條件、標準和機會;第三,與時俱進原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教學階段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第四,個體發(fā)展原則,由于大學生個性、天賦和能力的不同,教育公平應“部分差別對待”,提供個性化教育以滿足大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多元化教育需要。約翰·羅爾斯提出自由平等與部分差等原則、機會平等原則[13],這一論斷是對教學公平的最好闡釋。
在大學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構成了一種以責任和權利為基礎的特殊倫理道德關系[14]。師生關系的狀況對教學活動能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教學的完成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建立符合現代大學發(fā)展的和諧民主型師生關系,大學教師要切實樹立民主、平等和公正的意識,關心、熱愛、理解、接納、包容自己的學生,在教學中明確師生之間主體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教學決策和教學管理符合大學教學倫理規(guī)范。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大學教學必須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把握教學的“育人”本質,著力將教書育人原則落實于大學教學的主渠道,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更多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人才與高素質建設者。
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曾認為法律道德原則下,“契約應當履行,犯罪要受懲罰,權利應受保護,違法行為應當糾正,審判必須公正”[15]。學者戴斯·賈丁斯曾說過:“沒有倫理學的科學是盲目的。”[16]質言之,我們也可以認為沒有倫理的大學教學是盲目的。大學教學倫理在本質上就是對大學教學合道德、依規(guī)律性和從發(fā)展性原則的規(guī)定。在當今我國建構大學倫理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是大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