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丹 梁榮珍 林德文 王靈納 殷雪嬌 柳雯
(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海南 ???510100)
糖尿病(DM)主要是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或(和)作用缺陷從而引起機體糖脂代謝紊亂〔1,2〕。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水平明顯降低,不利于DM患者骨質疏松及骨折的預防〔3〕。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貧血及血紅蛋白( Hb)水平與BMD、骨質疏松存在密切關系〔4,5〕,但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極少。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被認為是多種慢性疾病發(fā)生、進展的預測指標,有研究表明 NLR對骨質疏松有一定的預測價值〔6〕。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T2DM患者Hb、NLR水平與BMD、骨代謝及骨質疏松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46例T2DM患者。根據(jù)BMD分為骨質疏松組72例,骨量減少組84例,骨量正常組9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女性患者已絕經(jīng);③符合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2017年版中相關標準〔7〕,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 h PG)≥11.1 mmol/L;④患者本人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DM并發(fā)癥者,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②合并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③患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甲狀腺、性腺疾?。虎芙诜眠^激素類、鈣劑、維生素D等藥物治療者。
1.2基礎資料收集 統(tǒng)計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標,同時收集相關病史。
1.3血指標檢測 246例入組對象均禁食≥6~8 h,于清晨在空腹條件下抽取靜脈血5 ml,應用邁瑞CL-1200i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25-羥維生素D〔25(OH)D〕、Ⅰ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1NP)水平;應用日本島津公司CL72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鈣、磷變化,應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PG水平;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應用比色法檢測Hb水平,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NLR水平,試劑盒為上海研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BMD測定 由我院經(jīng)驗豐富的??萍夹g人員測定BMD水平,檢測者指導患者有效配合,以獲得不同部位的BMD水平;兩側股骨測定位置:股骨頸、大轉子、粗隆間;椎骨測定位置為L1~L4腰椎前后位。應用雙能X線BMD儀(美國NORLAND公司)測定BMD。BMD診斷評價,①正常:T 值≥-1.0 標準差(S);②骨量減少: T值為-1.0~-2.5 S;③骨質疏松:T 值≤-2.5 S〔8〕。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χ2檢驗及Spearman相關分析;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及Logistic 回歸分析評價Hb、NLR預測T2DM患者骨質疏松的價值。
2.13組一般資料比較 與骨量正常組比較,骨質疏松組和骨量減少組女性絕經(jīng)年限更長,F(xiàn)PG、HbA1c、NLR水平升高顯著,25(OH)D、BMD、CTX、P1NP、Hb水平下降更明顯(均P<0.05)。與骨量減少組比較,骨質疏松組女性絕經(jīng)年限更長,F(xiàn)PG及HbA1c水平更高,25(OH)D、BMD、CTX、P1NP、Hb水平更低(均P<0.05)。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對比
2.2Hb、NLR與各部位BMD的相關性 Hb與股骨頸BMD、腰椎BMD呈正相關(r=0.311、0.346,均P<0.001),NLR與股骨頸BMD、腰椎BMD呈負相關(r=-0.258、-0.249,均P<0.001)。FPG與股骨頸BMD呈負相關(r=-0.214,P<0.001),與腰椎BMD呈正相關(r=0.268,P<0.001);HbA1c與股骨頸BMD呈負相關(r=-0.318,P<0.001),與腰椎BMD呈正相關(r=0.303,P<0.01);CTX、P1NP與股骨頸BMD正相關(r=0.215、0.236,均P<0.001),與腰椎BMD正相關(r=0.287、0.245,均P<0.001)。
2.3老年T2DM患者骨質疏松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BMD為因變量(T值≤-2.5 S為1;T值>-2.5 S為0),F(xiàn)PG、HbA1c、絕對經(jīng)年限、P1PN、Hb、NLR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絕經(jīng)年限、FPG、HbA1c、P1NP及Hb、NLR是老年T2DM并發(fā)骨質疏松的獨立誘發(fā)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T2DM患者骨質疏松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全球DM患者累計超過1.5億人,在發(fā)達國家DM已成為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9〕。糖尿病性骨質疏松是與DM關系密切的一種代謝性骨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認為與高血糖持續(xù)狀態(tài)、胰島功能下降、慢性炎癥等多種誘因相關〔10,11〕。貧血是臨床常見病,60歲以上群體高發(fā),患病率約為20%〔12〕。沈鶯等〔13〕研究顯示,貧血對于骨代謝有較大影響,可導致BMD降低,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Korkmaz 等〔14〕對土耳其絕經(jīng)后婦女的實驗結果顯示,Hb水平與BMD 呈正相關。NLR為中性粒細胞同淋巴細胞的比值,中性粒細胞水平高低表示炎癥因子的活躍程度,而淋巴細胞則代表調節(jié)與保護成分,故NLR表示兩種免疫途徑,為此NLR比單一的炎癥因子參數(shù)穩(wěn)定性更好。
本研究結果與以往報道相一致〔15,16〕,表明Hb、NLR參與了骨質疏松的發(fā)生及進展過程。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粒細胞表面能夠表達RANKL,可能增加破骨細胞活力,抑郁骨保護素分泌,引起骨代謝失衡,進而誘發(fā)骨質疏松。Hb含量下降也與骨質疏松存在密切關系,考慮可能是由于貧血可導致機體處于缺氧環(huán)境下,影響缺氧誘導因子1α、2α及白細胞介素6 等內源性調節(jié)因子的表達與釋放,進而刺激破骨細胞數(shù)量上升,加速骨吸收〔17,18〕。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女性絕經(jīng)年限長是T2DM患者并發(fā)骨質疏松的獨立誘因,絕經(jīng)時間越久,骨質疏松風險越大。這可能是由于絕經(jīng)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抑郁破骨細胞的能力降低,骨吸收增強;同時,隨著絕經(jīng)年限的增加,骨流失逐漸加重,BMD逐漸下降。本研究結果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可提升患骨質疏松的風險。
綜上,Hb、NLR與T2DM 患者骨質疏松的發(fā)生顯著相關,建議Hb、NLR可作為預測T2DM 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