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彤,韓學杰,王麗穎,劉大勝
原發(fā)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是指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并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者[1]。《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病患病人數(shù)已達2.45億人,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2]。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會損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結構和功能,其嚴重并發(fā)癥的致殘和致死率高,已成為我國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西醫(yī)降壓藥物眾多,療效確切,但許多病人頭脹、頭痛等臨床癥狀難以消除,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中醫(yī)藥治療高血壓病具有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特殊優(yōu)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味的過量攝入和運動的減少,高血壓病的中醫(yī)證型譜發(fā)生了變化,痰濁導致的高血壓病逐漸增多[3]。痰濁日久,血行不暢,可致痰瘀互結,阻于絡脈,造成心、腦、腎等重要臟腑損傷。中醫(yī)重視整體觀與辨證論治,針對痰瘀互結病機,展開了大量的相關臨床研究,且療效較好。但現(xiàn)階段的臨床研究仍存在樣本量少、研究結果不一致、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本研究對應用祛痰化瘀類中藥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隨機對照試驗(RCT)進行匯總,對其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以期為祛痰化瘀法提供更多循證醫(yī)學證據。
1.1 文獻檢索 計算機系統(tǒng)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庫、維普期刊數(shù)據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PubMed、EMbase共6個數(shù)據庫,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1年9月,中文檢索詞為“祛痰”“化瘀”“痰瘀互結”“高血壓”“中醫(yī)”“中西醫(yī)”“治療”“隨機對照”等;英文檢索詞為“resolve phlegm”“remove blood stasis”“hypertension”“therapy”“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文獻導入NoteExpress進行文獻管理與分析。
1.2 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國內外發(fā)表的運用祛痰化瘀法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RCT,盲法不限,語言為中文或英文。
1.2.2 研究對象 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修訂版》[4],不限中醫(yī)證型、年齡、性別、地區(qū)、分級等。
1.2.3 干預措施 對照措施為單純西藥降壓藥物,或聯(lián)合對癥西藥治療,或聯(lián)合安慰劑;治療措施為單純使用祛痰化瘀類中藥復方制劑(湯劑、丸藥或中成藥)或聯(lián)合對照組相同常規(guī)西藥治療藥物,口服,給藥強度、頻率不限;療程≥2周。
1.2.4 結局指標 主要結局指標為降壓療效、癥狀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次要結局指標為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變化、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
1.3 排除標準 綜述類文獻、經驗及醫(yī)案、會議論文、臨床檢驗指標研究類文獻、動物模型類文獻;非原發(fā)性高血壓,如妊娠高血壓,或合并嚴重心、腦、腎等相關疾病的相關文獻;治療組聯(lián)合其他中醫(yī)療法,如針灸治療、推拿治療、穴位貼敷、足浴治療等;對照組選擇不合理,如非平行對照試驗;重復發(fā)表、內容相似或未獲得全文的文獻。
1.4 資料篩選及提取 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完成資料篩選及提高,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資料篩選,后交叉核對,最終確定納入的文獻。資料提取的內容包括標題、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樣本量、年齡、性別、診斷標準、干預措施、療程、結局指標和不良反應等。必要時聯(lián)系主要作者確定試驗過程,如出現(xiàn)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或由第3名研究者判定。
1.5 質量評價 使用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評價文獻質量。參照Cochrane協(xié)作網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5.1.0版中的評價標準,包括以下7個條目:隨機序列的產生、分配隱藏、所有研究參與者和人員采用盲法、結果評估的盲法、不完全結局資料、選擇性結局報告、其他偏倚來源。根據上述標準,對每一項研究的以上7個方面做出“是”(低風險偏倚)、“否”(高風險偏倚)和“不清楚”(缺乏相關信息或偏倚情況不確定)的判斷。低風險偏倚計1分;高風險偏倚及不清楚計0分??偡譃?分,分數(shù)越高,偏倚風險越低,文獻質量越好;反之文獻質量越差。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RevMan 5.4.1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二分類變量使用比值比(OR)表示,連續(xù)型變量使用均方差(MD)或標準化均方差(SMD)表示,以95%置信區(qū)間(CI)合并分析。進行異質性檢驗,若P>0.05,I2<50%,說明異質性在可接受范圍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E)進行Meta分析;若P<0.05,I2≥50%,說明合并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則應對納入的文獻給予異質性分析,無臨床異質性則運用隨機效應模型(RE)進行Meta分析,必要時可采用亞組分析、敏感性分析尋找異質性來源。當研究>10項時,使用RevMan 5.4.1軟件繪制漏斗圖分析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可使用StataSE16.0軟件中的metabias模塊進一步對發(fā)表偏倚進行量化。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 911篇,經過查重刪除重復文獻后剩余1 105篇,嚴格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閱讀標題和摘要進行初篩,剩余43篇文獻,后經過仔細的全文閱讀進行進一步復篩,最終納入17篇文獻[5-21]。文獻檢索及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的17項研究[5-21]均為RCT,涉及1 542例病人,其中,治療組770例,對照組772例。干預措施均為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祛痰化瘀類中藥制劑,包括化痰祛瘀方、化痰逐瘀湯、化痰活血方、化痰活血降壓湯、滌痰通絡飲、化痰通絡湯、通脈化濁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血府逐瘀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血府逐瘀湯合溫膽湯加減、苓芪半夏湯、加味溫膽湯、二陳平胃散化裁、調壓合劑等,以茯苓、陳皮、半夏、枳實、澤瀉等祛痰藥聯(lián)合紅花、川芎、丹參、赤芍等化瘀藥為主;對照措施均為單純西藥治療。15項研究[5-15,17-18,20-21]報道了降壓療效;14項研究[6-14,16-20]報道了血壓水平變化;10項研究[6-10,13-14,16-17,21]報道了癥狀療效;12項研究[5-12,14-15,17-18]報道了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9項研究[7-10,12,14-15,17,19]報道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中,5項研究[8-10,12,17]明確說明對照組及治療組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事件。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2.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納入的17項研究中,有10項研究[5,8,10-12,14,16,18-20]采用了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1項研究[9]采用了Doll′s隨機表法分組,2項研究[7,17]采用了隨機抽簽法分組,均為“低風險偏倚”;2項研究[6,21]僅提及“隨機”,未提及具體方法,作為“不清楚”;1項研究[13]按就診順序進行分組,1項研究[15]按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均為高風險偏倚。有1項研究[17]提及分配隱藏及雙盲,為“低風險偏倚”;其余均未描述分配隱藏及盲法,為“不清楚”。3項研究[8,10,17]出現(xiàn)脫落病例,存在結局數(shù)據丟失,均為“高風險偏倚”。所有項目均不存在選擇性報告結局指標,均為“低風險偏倚”。所有項目均未提及其他偏倚,均為“不清楚”。評價結果:納入的17篇文獻中,1項研究[17]得分5分;10項研究[5,7,9,11-12,14,16,18-20]得分3分;6項研究[6,8,10,13,15,21]得分2分。詳見圖2、圖3。
圖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圖
圖3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2.4 Meta分析結果
2.4.1 降壓療效 有15項研究[5-15,17-18,20-21]報道了降壓療效,涉及1 380例病人,其中治療組689例,對照組691例。降壓療效為二分類變量,采用OR及95%CI進行描述。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93,I2=0%,顯示納入研究的異質性較小,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的降壓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21,95%CI(2.29,4.51),P<0.000 01]。詳見圖4。
圖4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的森林圖
2.4.2 血壓
2.4.2.1 收縮壓 14項研究[6-14,16-20]報道了收縮壓水平變化,涉及1 187例病人,其中治療組594例,對照組593例。收縮壓水平為連續(xù)型變量,采用MD及95%CI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00 01,I2=78%,顯示納入研究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需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
考慮進行亞組分析,以治療療程分組(≥8周、<8周),7項研究[6,11-12,14,16,18-19]療程≥8周,7項研究[7-10,13,17,20]療程<8周,兩亞組異質性檢驗分別為:I2=81%,I2=75%,顯著異質性未能消除。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剔除一項研究[19]后,異質性有所降低(P=0.000 7,I2=6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收縮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5.78,95%CI(-7.48,-4.08),P<0.000 01]。詳見圖5、圖6。
圖5 收縮壓亞組分析(治療療程)森林圖
圖6 兩組收縮壓比較的森林圖
2.4.2.2 舒張壓 14項研究[6-14,16-20]報道了舒張壓水平變化,涉及1 187例病人,其中治療組594例,對照組593例。舒張壓水平為連續(xù)型變量,采用MD及95%CI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00 01,I2=83%,顯示納入研究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需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
考慮進行亞組分析,以治療療程分組(≥8周、<8周),有7項研究[6,11-12,14,16,18-19]療程≥8周,有7項研究[7-10,13,17,20]療程<8周,兩組異質性檢驗分別為:I2=88%,I2=67%,顯著異質性未能消除。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剔除一項研究[19]后,異質性有所降低(P=0.001,I2=6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舒張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3.61,95%CI(-4.74,-2.49),P<0.000 01]。詳見圖7、圖8。
圖7 舒張壓亞組分析(治療療程)森林圖
圖8 兩組舒張壓比較的森林圖
2.4.3 癥狀療效 10項研究[6-10,13-14,16-17,21]報道了癥狀療效,涉及679例病人,其中治療組339例,對照組340例。癥狀療效為二分類變量,采用OR及95%CI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64,I2=0%,顯示納入研究的異質性較小,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癥狀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4.32,95%CI(2.90,6.43),P<0.000 01]。詳見圖9。
圖9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的森林圖
2.4.4 中醫(yī)證候積分 12項研究[5-12,14-15,17-18]報道了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涉及1 120例病人,其中治療組559例,對照組561例。中醫(yī)證候積分為連續(xù)型變量,采用MD及95%CI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00 01,I2=73%,顯示納入研究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剔除4項研究[5,12,14-15]后,異質性明顯降低(P=0.35,I2=10%),顯示納入研究的異質性較小,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51,95%CI(-2.82,-2.21),P<0.000 01]。詳見圖10。
圖10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的森林圖
2.4.5 安全性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9項研究[7-10,12,14-15,17,19]報道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涉及842例病人,其中治療組420例,對照組422例。有5項研究[8-10,12,17]明確說明對照組及治療組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事件;有4項研究[7,14-15,19]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治療組不良反應10例,包括足背水腫、輕度惡心、刺激性干咳、皮疹、輕微頭痛、失眠、口干,對照組不良反應12例,包括刺激性干咳、面紅、頭痛、失眠、口干、乏力;納入的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經糾正后均可緩解。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13,I2=4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OR=0.84,95%CI(0.36,1.93),P=0.68],說明治療組不良反應未增加。詳見圖11。
圖1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的森林圖
2.5 發(fā)表偏倚評價 15項研究主要結局指標有降壓療效,考慮針對降壓療效進行發(fā)表偏倚評價。使用RevMan 5.4.1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分布大致對稱呈漏斗形,表明無明顯發(fā)表偏倚。使用StataSE 16.0軟件中的metabias模塊進一步對發(fā)表偏倚進行量化,Egger結果顯示:P>|t|=0.657,代表本研究不存在發(fā)表偏倚。漏斗圖見圖12,Egger圖見圖13。
圖12 降壓療效漏斗圖
圖13 降壓療效Egger圖
原發(fā)性高血壓無確切的中醫(yī)病名,現(xiàn)多將其歸屬于“眩暈”“頭痛”“中風”等范疇。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頭眩》云:“無痰則不作?!?,北宋《仁齋直指方·眩暈》云:“瘀滯不行,皆能眩暈”,以上分別論述了痰、瘀之致眩。痰瘀互結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的重要病機,尤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因為恣食肥甘、煙酒過量、壓力增大等因素導致氣血津液代謝紊亂,津停為痰,血留為瘀,痰瘀互結,阻礙氣機,又進一步加重影響氣血運行,痰迷瘀閉,可見眩暈?;诖颂攸c,采用祛痰化瘀法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至關重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降壓療效、血壓水平變化、癥狀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匯總分析,進而評價祛痰化瘀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結果表明:在降壓療效方面,祛痰化瘀類中藥可明顯提高降壓療效[OR=3.21,95%CI(2.29,4.51),P<0.00001],并可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收縮壓:MD=-5.78,95%CI(-7.48,-4.08),P<0.000 01;舒張壓:MD=-3.61,95%CI(-4.74,-2.49),P<0.000 01];但進行收縮壓及舒張壓評價時有明顯的異質性,以治療療程分組進行亞組分析也不能消除異質性,說明異質性與療程無關;后剔除一項研究[19]后,收縮壓及舒張壓異質性均降低,說明此文獻為主要異質性來源,故剔除。在癥狀方面,應用祛痰化瘀法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癥狀療效[OR=4.32,95%CI(2.90,6.43),P<0.000 01],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MD=-2.51,95%CI(-2.82,-2.21),P<0.000 01];但進行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價時有明顯的異質性,后剔除4項研究[5,12,14-15]后,異質性較小,故此4項研究為主要異質性來源。在安全性方面,納入的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經糾正后均可緩解,且結果顯示祛痰化瘀類中藥不會增加不良反應[OR=0.84,95%CI(0.36,1.93),P=0.68],有較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普遍偏低,有13項研究[5,7-12,14,16-20]指出了具體的隨機方法,整體結果比較穩(wěn)健,但僅有1項研究[17]提及了分配隱藏及盲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獻質量,可能與中藥劑型特殊、盲法實施困難有關。另外,本研究為評價祛痰化瘀類中藥的療效,未限制劑型,且劑量、用法、療程不一,而且沒有對研究對象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異質性,使分析結果存在偏倚可能。再者,納入的17項研究中僅有9項研究報道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他研究均未提及,缺乏RCT類文獻的規(guī)范性報道。
綜上所述,祛痰化瘀法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可降低病人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有良好的降壓療效,而且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有較好的安全性。未來研究仍需要規(guī)范研究的設計及報道方式,增加樣本量,降低偏倚可能,以提供更高質量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