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中階段是學生奠定和形成“三觀”的最佳時期,分為三個階段,高一年級深深扎根,高二年級奮力拔節(jié),高三年級圓滿收獲。步入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的日益成熟和發(fā)展,他們思想活躍、價值觀多元、自主意識、批判逆反心理不斷增強。教育是一項靜待花開的事業(yè),需要耐心澆灌。校園是滋養(yǎng)花種的土壤,每個個體都向著陽光生長。正如花種離不開土壤、雨水和陽光,教育也離不開教師以德為先、以心育人。教師要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家國之沃土——厚植愛國情懷,突出價值引領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學生教育工作只有根植家國沃土,才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一)堅持以德為先
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打好政治底色。為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筆者采取書信的方式和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信念。筆者組織具有儀式感的百日誓師活動,鼓舞學生堅強自立,描繪美好而懇切的未來藍圖。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帶來了溫暖和力量。
(二)發(fā)揮示范教育
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教師不能把工作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上,要發(fā)揮示范作用,要求學生做的事情首先要身體力行。課間活動時,和學生一起游戲;班級掃除時,和學生一起勞動;運動比賽時,和學生一起吶喊。
二、文化之甘霖——擁有愛的情懷,注重人文關懷
愛是育人的主旋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營造健康向上、富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一)具備愛的能力,滿足學生情感需求
學生生病了,筆者主動去宿舍探望;學生做手術,筆者組織學生自制小禮物送溫暖;學生家庭遇到困難,筆者主動詢問協(xié)調解決。筆者鼓勵學困生時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他們安排力所能及的班級工作,激勵他們展現(xiàn)自我;學習上為他們結對子,借助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消除厭學情緒,協(xié)調任課教師為他們補習學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愛。
(二)讀懂學生情緒,遵循以心育人
焦慮是人們面對刺激時與生俱來的反應,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的預警。負面情緒也有積極意義,它會提醒人們做好相應的準備。面對學生的情緒問題,教師不應一味地消滅負面情緒,而是應引導學生學會恰當?shù)?、正確地體驗和表達情緒,有效管理情緒。教師是陪伴者,需要彎下身子,善于讀懂學生的情緒,要傾聽學生的訴說,真誠共情學生的感受,增強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教師是促進者,對學生的成長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予以學生充分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是引導者,可以提出學生敘述中存在的成長規(guī)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成長的內容,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三)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塑造積極心理品質
教師要堅持五育并舉,以活動為載體,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為宗旨,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做有責任感的公民。
首先,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做班級的主人。教師要加強班干部隊伍建設,明確職責、分工協(xié)作。定期開展培訓,培養(yǎng)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干部,將班級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學生會,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廣”處著手,立足全面發(fā)展。新時代,教師要關注“雙減”背后的“減”與“增”。“雙減”減的是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不減的是責任、質量和成長?!半p減”背景下更需要教師做“加法”,通過文體活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提升品質,增強素養(yǎng),達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主題班會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教師要定期組織主題班會、學法交流會、班級表彰會。結合重要節(jié)日和紀念日,開展開學第一課、學雷鋒樹新風、學會感恩、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等主題班會。同時,可以邀請畢業(yè)生介紹大學生活,引導學生樹立目標。學期末,筆者為學生量身定做個性化獎狀,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筆者曾組織學生開展義賣活動,并將善款捐贈給有需要的人;組織學生為敬老院義務勞動,奉獻愛心;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志愿者服務,提升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三、親子之暖陽——家校合作共育,助力學生成長
良好的親子關系如同春日里溫暖而不刺眼的陽光,使得孩子的心靈舒暢而明亮。家校溝通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做家長和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要學習《家庭教育促進法》,積極探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徑,利用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做好指導。例如:開展以學業(yè)的正確打開方式——理念的轉變;好的關系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溝通要從“心”開始;懂孩子,心平氣和做家長等為主題的家長會。及時反饋學生在學校的點點滴滴,記錄美好的瞬間,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讓家長和學生收獲快樂,促進親子關系融洽和諧。教師只有堅持家校聯(lián)動,才能筑就學生美好未來。
家校合作中最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孩子的問題常常是家庭的問題,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家是避風港,不是戰(zhàn)場。筆者利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引導學生向家長表達最柔軟的心意;同時利用家長會、家長群引導家長向孩子傳遞最真誠的鼓勵。筆者通過召開別開生面的家長會,邀請家長暢談教育心得,為家長頒發(fā)榮譽證書,使家長更加支持班級工作,理解教師、理解學校。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教師要堅持以德為先、以心育人,堅持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用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感這兩道最美麗的光環(huán)照耀每個學生。教師要摒棄大水漫灌式的說教,采取無痕滴灌式的濡染,用高尚師德默默耕耘,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信仰、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