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虹,李炳榮,周新木,吳志軍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麗水 323000,1.放射科;2.病理科;3.心胸外科
發(fā)生于肺部的孤立性纖維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大多與胸膜關系密切,局限于肺葉內者非常少見。筆者報道1例局限于肺內的SFT影像表現(xiàn)?;颊邽?5歲女性,體檢意外發(fā)現(xiàn)左肺上葉腫塊,病灶形態(tài)較為光整,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呈輕度持續(xù)性強化,周圍可見“貼邊血管征”?;颊呓邮苄厍荤R下左肺上葉切除術,病理為SFT。
患者,女,35歲,于2021年9月9日于麗水市中心醫(yī)院胸部CT平掃體檢時意外發(fā)現(xiàn)“左肺上葉腫塊”;患者無惡性腫瘤既往史,無傳染病、吸煙、飲酒史。血常規(guī)、生化、腫瘤標志物等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入院后進一步行胸部增強CT檢查示左肺上葉前段一個類橢圓形腫塊,長徑約4.9 cm,邊界銳利清晰,病灶輪廓較為光整,僅局部呈淺分葉改變;腫塊內密度較為均勻,平掃CT值約46 Hu,增強掃描動脈期輕度均勻強化,CT值約59 Hu;靜脈期呈持續(xù)性均勻強化,CT值約62 Hu;病灶周圍可見“貼邊血管征”,未見明顯衛(wèi)星灶且無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張征象;兩肺門及縱隔未見腫大淋巴結。見圖1。CT診斷“左肺上葉良性腫瘤可能大”。2021年9月13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鏡下左肺上葉切除術”,手術順利,術后5 d出院。病理結果:左肺腫塊質硬,大小約5.0 cm×3.5 cm×3.5 cm,邊界清楚,鏡下見梭形腫瘤細胞呈雜亂狀、席紋狀或血管外皮瘤樣結構排列,無明顯異型,核分裂少見,細胞部分區(qū)密集,部分區(qū)疏松,其內含有粗細不等膠原化纖維及玻璃樣變。免疫組化標記:CD34(+),Bcl-2(+),STAT6(+),CD99(+),SMA(-),desmin(-),Ki-67(約2%+)。診斷:SFT。見圖2。
圖1 35歲女性患者肺內SFT CT平掃和增強掃描圖
圖2 35歲女性患者肺內SFT病理圖
SFT為間葉源性腫瘤,可發(fā)生于全身多個部位;本病多為良性,患者常無臨床癥狀,部分瘤體較大者可出現(xiàn)相應壓迫癥狀,但少數SFT具有惡性生物學行為,可能出現(xiàn)術后復發(fā)或轉移[1]。
SFT在鏡下常可見假包膜,因此平掃多表現(xiàn)為邊界清晰的軟組織腫塊;當病灶較小時SFT通常表現(xiàn)為類似肌肉組織的均勻密度,病灶較大者可因瘤內出現(xiàn)壞死呈不均勻密度;而邊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者往往提示惡性[2]。SFT的動脈期強化表現(xiàn)取決于腫瘤細胞密度、纖維間質比例與腫瘤血管豐富程度,其典型表現(xiàn)為動脈期“地圖樣”高強化并可見瘤內/瘤周存在迂曲腫瘤血管[3]。本例術前并未被精確診斷為SFT,這是由于首先發(fā)生于肺部的SFT大多與胸膜關系密切[4],而局限于肺葉內者非常少見;其次本例在增強期間僅有輕度強化、未見腫瘤血管與本病的典型強化特征不符;最后,本例具有“持續(xù)性強化”的特征或許被影像閱片者所忽視,因為該征象將有助于提示病灶可能富含纖維間質。但依據病灶“輪廓較光整、邊界清晰、具有強化較均勻及貼邊血管征”等良性征象[5],本例術前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可能大”,這也為臨床手術提供了一定參考。
本例的鑒別診斷包括:①周圍型肺癌:淺分葉、短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糾集、空泡征為周圍型肺癌典型征象。②中央型肺癌:支氣管受累或閉塞是中央型肺癌的常見征象,常伴隨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另易侵犯鄰近血管且常見肺門及縱隔腫大淋巴結。③肺錯構瘤:病灶多較小,病灶內含脂肪成分和特征性的爆米花樣鈣化為其典型特征[6]。
SFT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患者預后與病灶大小、腫瘤細胞異質性程度以及是否壞死等因素相關[7];有研究認為病理結果中Ki 67指數>5%有助于提示惡性可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