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丹
在促進深度學習基礎上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整體意識,明確單元教學主題,然后根據(jù)主題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基礎水平。本文闡述了深度學習與單元整體教學的概念,分析了深度學習下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的原則,提出了相關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上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的獨立講解,學生則跟隨教師的步伐學習單篇課文。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習內容被劃分成了各個零散的知識,學生難以在腦海中構建整體知識結構,并且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探究與掌握也停留在課本上,難以將其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在這一背景下,深度學習應運而生。深度學習重點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注重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單元整體教學是將知識點整合起來,以單元主題為依據(jù)開展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教學活動。在促進深度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還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因此,開展深度學習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至關重要。
一、概念解釋
(一)深度學習
在教育領域,最早提出“深度學習”的學者是馬頓和薩爾喬,他們對比了“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發(fā)現(xiàn)通過深度學習,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具主動性和深刻性。我國雖然對“深度學習”的研究起步晚,但是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對于深度學習的概念提出了不同見解,但同時也形成了一定共識,如深度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深度學習源于學生的內在動機;深度學習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深度學習強調學習方式的科學性、合理性;深度學習指向學生高級思維的發(fā)展。
本文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高階思維的發(fā)展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單元整體教學
相較于單元教學,單元整體教學多了“整體”二字,其含義為整合教材內容,串聯(lián)教學目標,關注前后內容,突出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因此,單元整體教學并非僅是對單元知識的疊加,而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要從整體性、全面性的角度設計并開展教學活動。為此,本文認為,單元整體教學是指在整體基礎上,以教材單元知識為學習內容,結合新課標、學情、教學資源等,對單元知識進行整體規(guī)劃,明確單元教學主題,設計有意義、有梯度的教學活動,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由淺層變?yōu)樯顚拥囊环N教學方式。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在整體把握單元課文、掌握實際學情的基礎上,對單元課文進行有機整合,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設計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推動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原則
(一)教學目標層次性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主要涉及兩個教學目標,分別是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單元目標是指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是整個單元教學的總目標。課時目標則是指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通常是單元目標的細化和具體化。課時目標是實現(xiàn)單元目標的具體手段,要達成單元目標必須完成每一個課時目標,而單元目標則是所有課時目標的總和。
在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單元目標的設計要從宏觀出發(fā),課時目標設計要從微觀出發(fā),兩者相互協(xié)作,共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教學內容整體性
通過對比“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發(fā)現(xiàn),分散的知識點難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同時,學習心理學顯示,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與記憶成果,而模塊化、網(wǎng)狀型的知識結構更有助于學生學習。深度學習剛好滿足該要求,其將知識點以整體化、結構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且注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識之間的轉化。而且,單元整體教學也注重單元內容整體性,因此,在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感受知識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由淺入深地理解、掌握、運用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實踐能力。
(三)教學活動實踐性
深度學習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要求通過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教學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與實際生活相掛鉤的情境與問題,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教學評價持續(xù)性
教學評價是指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與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教學后評價,或者階段性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難以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成果提供及時反饋。深度學習的價值與評價特點指出,評價不是教學中某個獨立的階段或環(huán)節(jié),而是貫穿在各個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有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價值審視與自我評價,是對于深度學習非常重要的能力。再加上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評一體化”,指出要將評價融入各個教學與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因此,在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評價融入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保證評價的持續(xù)性,同時,還要增強評價的多元化與多維度。
三、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深入理解教材,整合教學內容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高效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必須深入理解教材,分析單元構成要素,確定單元主題,為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夯實深度學習基礎。下文以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首先,分析單元導語。單元導語概括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明確了單元主題和學習要求。在本單元中,主要包含三篇課文,分別是《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單元主要內容為通過閱讀小說,品嘗生活的甘美,經(jīng)歷成長的苦澀與無奈,感受世間百態(tài),加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單元主題便可以確定為“少年成長”。單元學習要求為學會梳理小說情境,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主題。其次,分析選文系統(tǒng)。本單元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典小說作品,其中《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為必讀文本,《孤獨之旅》為自讀文本?!豆枢l(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均采用了對比手法,以第一人稱展開敘事,而《孤獨之旅》則是以第三人稱展開敘事。這三篇課文均反映了對社會現(xiàn)實、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未來希望的探尋。最后,分析練習系統(tǒng)。其是課堂鞏固、拓展訓練的有效途徑,進一步落實語言材料、理解文本內容、品讀賞析等教學要求。在本單元中,課后練習主要包含三部分,分別是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和讀讀寫寫,著重加深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本章情感與意境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提升其本文鑒賞能力。
(二)結合語文素養(yǎng),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以及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語文素養(yǎng)既是學生在學習中所形成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也是深度學習的表現(xiàn)。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要結合語文素養(yǎng)。還以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少年成長”為例,教師可以制定如下單元教學目標:
目標1:掌握小說中敘事方式、情節(jié)設置、人物塑造等寫作手法,并運用到實際寫作中。
目標2:掌握小說語句的品析方法,揣摩關鍵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思考社會與人生,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目標3:體會小說語言特點,感知人物形象,在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同時,提升審美能力。
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以后再明確課時目標。本單元可以劃分9個課時,具體課時目標如下:
1—3課時目標:
目標1:概括三篇小說大意,明確主要情節(jié)。
目標2:結合故事情節(jié)理解,分析關鍵詞句。
目標3:結合實際生活經(jīng)驗,理解小說主題與現(xiàn)實意義。
4—7課時目標:
目標1:結合典型事件,從不同角度分析三篇小說的人物形象。
目標2:對比、掌握三篇小說所采用的描寫手法與敘事技巧。
目標4:對比三篇小說,分析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8—9課時目標:
目標1:以“成長”為主題,結合自身成長經(jīng)歷撰寫成長故事。
在這些教學目標的引導下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作品中涵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搭建學習支架,優(yōu)化教學過程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想啟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思維,提升深度學習品質,就要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本文從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設計驅動任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要在明確單元教學重難點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高情境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實現(xiàn)寓教于樂。以九年級上冊“少年成長”單元為例,在第四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分角色扮演,一個人扮演中年閏土,一個人扮演魯迅,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開展對話(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豐富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等)。在該情境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愿意動腦思考。在完成表演活動以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并讓學生說說身邊有沒有類似中年閏土和魯迅的人。這樣的情境不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而且趣味性強,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情境中完成任務,發(fā)展語文思維。
2.設計驅動任務。
學習任務是推動深度學習的有效舉措之一。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任務驅動,讓學生在任務的帶領下完成學習,實現(xiàn)深度學習。在“少年成長”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我的叔叔于勒》設計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1:閱讀課文,想一想小說開頭說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jù),而在后文卻寫他們全家出去旅游,合理嗎?
任務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牡蠣”對這家人來說貴不貴?菲利普為什么不顧夫人的遲疑,堅持請女兒和女婿吃牡蠣?
任務3:這篇小說故事非常簡單,但是我們在讀的時候卻絲毫不覺枯燥乏味,莫泊桑是怎么做到的?
在三個任務的指導下,學生一步一步完成學習活動,實現(xiàn)教學目標,掌握小說所采用的描寫手法與敘事技巧,并理解分析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四)強化過程評價,激發(fā)學生活力
在促進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評價至關重要。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學習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但是現(xiàn)階段,教師依然采用考試的評價方法,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屎饬繉W生的學習成果,難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發(fā)展變化真實地反映出來。此外,深度學習也指出評價要貫穿在各個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有活動中。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強化過程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思維創(chuàng)新、學習結果等形成充分了解。以“少年成長”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開展以下過程性評價:
1—3課時的評價可以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完成學習活動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說說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之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
4—7課時的評價可以采用教師評價與作業(yè)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以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點評,之后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明確他們的學習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后續(xù)教學方案。
8—9課時的評價可以采用教師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完成學習活動以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啟發(fā),說一說對方的優(yōu)勢、自己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思路,優(yōu)化學習過程。之后,教師再對各個小組的評價結果進行點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如此,不僅能夠將評價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還能夠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更強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語
總之,促進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順應教育發(fā)展潮流,在聽說讀寫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禁錮,實現(xiàn)真正地學習,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成長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時代人才。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讓學生的語文思維、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呈階梯遞升的態(tài)勢,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同時,促進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化。
注:本文系銀川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一般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的研究”(課題編號:YJKG22-092)持續(xù)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