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輝
北京時間2023年8月24日12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廢水排海,首次排海持續(xù)17天,合計排放約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預計排海時間將持續(xù)30年。海洋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無疑是在拿全球海洋環(huán)境和全人類健康當賭注。這一刻,無數(shù)人的心被牽動,我們從沒有哪一刻像今天這般相信,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人從自然中來, 是自然的孩子,與自然有著割舍不斷的天然聯(lián)系。年少時,它賦予我們“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采菊東臨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長大后,在無盡的綠意中,聆聽起風時昆蟲合唱的清音與草木的呢喃細語,人也漸漸生出共情心。就像作家劉亮程曾寫下的:“我寫一棵草時,仿佛已經(jīng)跟草長在那里,扎了根,生出枝和葉子。我知道一只鳥的心情,能體會一棵樹的累?!弊匀坏臓顟B(tài),也是人們反觀諸己的一種方式。這顆藍色星球與數(shù)以億計的可愛靈魂合奏出的震撼交響樂,需要你我保持敬畏,積極參與,才會越發(fā)恢宏。
素材看點一:
拯救——探尋人與自然的平衡
大自然中,每一個物種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這些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是每塊土地最精妙的設計。它們曾經(jīng)是文明的圖騰,它們的呼吸和心跳,傳遞著天地神奇的信息,去感受它們就是去感受一片眾神之地。
——《眾神之地》
中華白海豚,這種神秘優(yōu)雅的精靈,在唐代時就已有記載。清代人稱它為“盧亭”,傳說中它是一種優(yōu)雅、半人半魚的生物。
白海豚的一生都在褪色,從深灰到淺灰,再到白色,老年會變成粉色。當它通體粉紅時,總是對陸地有著莫名的渴望。紀錄片《眾神之地》講述了一個屬于白海豚的奇特現(xiàn)象:每年都會有衰老的粉紅色海豚進入內河,義無反顧地長驅百里,回到多年前祖先“被陸地擁抱的地方”。即使受到漁船驅趕,仍徘徊不退去。有人說,那是它們的聲吶系統(tǒng)出了問題,也有人說,它們只想“落葉歸根”。
2020年5月,一只年邁的白海豚為了吃一口魚冒險進入人類領地,在泥潭里擱淺,動彈不得。它太老了,也太累了,只能用力睜著視力很差、糊著泥巴的眼睛,哀傷地觀察周圍。幾名村民焦急地為它徒手挖水道,希望水能漫過來,緩解一下它的痛苦。太陽暴曬的中午,白海豚開始急促地喘息,身上的粉紅色愈發(fā)鮮艷,但全場無人放棄,大家抬、趕、潑水……或許是人的努力激發(fā)了它僅剩的生命力,最終,這只老年白海豚奇跡般回到了大海中。
目前,白海豚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們不會直接飲用海水,所有的水分和營養(yǎng),都來自魚。有時為了抓魚,它們不得不冒險潛入人的世界。在香港大澳,漁民“老虎哥”一開始很討厭白海豚,因為它們總是很狡猾地偷吃漁網(wǎng)里的魚,有時連網(wǎng)都咬爛了,可有一次出??吹降囊荒挥|動了他的心:一條大的白海豚不停地圍著一只死去的小白海豚打轉,它的動作小心翼翼,想叫醒那只小海豚,接下來,它一個多星期都陪伴著它的孩子,形影不離。
從那以后,“老虎哥”漸漸愛上了這種聰明靈巧的生靈。因為對白海豚的生活習性非常熟悉,他還被國際白海豚保護機構發(fā)展為民間保護者。更多中華白海豚保護區(qū)的巡護員也在不斷奔走,他們都希望,能在白海豚保護和人類活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素材解讀
曾有詩人用浪漫的語句去形容白海豚:“沙灘細軟,大海多情,不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依然期待白海豚如約而至。”《眾神之地》以“眾神”命名這片土地,是在證明,每一個經(jīng)過自然之手點化的物種,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跡。敬畏每一個物種,維持生態(tài)平衡,正是在保全我們自己,而我們的心靈,也將在自然與文明的環(huán)抱中獲得安寧。一如遲子建所說:“當我們在除夕時提著一盞鮮亮的魚燈,當我們在黯淡的墻壁貼上了一張有魚的形態(tài)的年畫,我們不希望它僅僅像圖騰一樣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更應該活生生地豐沛地暢游在屬于我們的水草豐美的水域中?!?/p>
【適用文題】留住______的味道;追尋;銘記生命的美好……
素材看點二:
守護——“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每年都有10萬游客來到這里,狂風、冰雹、陡崖、低溫、缺氧、裂縫隨時隨地存在,仍無法阻止前仆后繼的登山者的熱情。他們帶走了榮譽,卻留下了吃過的泡面盒、用過的氧氣罐……
珠峰這樣的世界高山,看起來很美、很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卻十分脆弱,大多數(shù)塑料、玻璃等廢棄物通過冰川融化和雨水移動,最終會匯入河流和海洋。
夏爾巴人是尼泊爾和印度的山地民族,以“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稱,在他們的世界里,珠峰是信仰的代名詞,看到滿地的垃圾殘骸,他們心中的悲痛和無奈可想而知。2010年,一個名叫納姆加爾的夏爾巴人發(fā)起了一場清理珠峰的公益行動,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上山打掃垃圾。他在出發(fā)前說:“我們不關心是誰制造了這些垃圾,我們只想清理掉它們。我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征服,是為了服務?!?/p>
從此,志愿者們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在珠峰上運垃圾的職責,面對陡峭的冰瀑,沒有近路,他們只能穿著釘鞋一步一步攀登上去,一趟趟往返于最危險的地段,平均每人每次要背50-70斤的垃圾。
在高海拔的環(huán)境下,人體沒辦法正常吸收營養(yǎng),所以每次攀登前,他們的任務就是把自己吃胖,通常往返一次后,每個人都會瘦10至20斤。有的山峰坡度陡到65度,整個地面都被冰雪覆蓋,幾乎找不到落腳點,志愿者們只能用繩子來固定身體,哪怕是睡覺的時候都不能解開,因為一旦滑下去就必死無疑。除了收集“死亡地帶”和峰頂?shù)睦?,納姆加爾和隊員們也會受托嘗試將攀登者的遺體帶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成為了一項他們用生命所交付的事業(yè)。
2013年5月16日,納姆加爾在登頂珠峰撿垃圾之后,下山時不幸遇難,用生命踐行了自己質樸的信仰:真正的人不尋求征服,只努力開路。
素材解讀
清代畫家沈宗騫論畫時曾言:“畫須要遠近都好看。有近看好而遠不好者,有筆墨而無局勢也。有遠觀好而近不好者,有局勢而無筆墨也……”自然如畫,人處其間,亦要平衡“遠”與“近”。那些保護雪山的人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指向偉大與光榮。神圣的自然值得敬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守護,永遠比征服更有意義。
【適用文題】遠與近;征服;信仰……
素材看點三:
共生——重新喚起對自然的美好體驗
許多人認識朱贏椿,是因為《蟲字旁》這本奇怪的書。
奇怪之處在于,上面沒有屬于人類的文字,許多頁碼也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它更像是史前洞窟的遠古符號,其實,書中的語言都來自蟲子。朱贏椿常年觀察這些“朋友”,記錄下它們爬行的痕跡、在土中蠕動和鉆洞的印記,還有在葉脈上嚙咬出的形狀,再發(fā)揮一些想象力,就編成了一本奇妙的書。
他對蟲子的感情來自童年,童年時,他沒有玩具,沒有書,更多的是在農(nóng)村的田野里和蟲子相伴,大自然中的一切他都覺得可愛。等人到中年,回首過往,童年的那些體驗和樂趣時不時跑到他的腦海里來?!靶『⒆佑袠O強的感受能力,需要的東西也簡單、純真,是不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把這些東西弄丟了?”
朱贏椿想重新喚起那種美好體驗,于是,他把一間自行車棚改造成院子,種植凌霄花、爬墻虎、香椿樹。北側有一塊狹長的空地,野草、野花便自然生長。一扇竹子圍成的大門后,木蜂、馬蜂在此筑巢,各種小蟲子在地上、墻上、樹上爬行。寒來暑往,他整理菜葉上蟲子啃出來的痕跡,一一謄錄下來,做成了各種形態(tài)的“蟲子書”;他把路邊的鳥屎拍下來,加工一下,就成了有趣的《便形鳥》……
他還發(fā)現(xiàn),蟲子的世界,原來是個被忽略的有趣的大世界:蟲卵非常好看,尺蠖會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樹枝,這樣毛毛蟲、鳥看到就不敢吃它;蠼螋是對孩子最有愛心的,它會把它的卵擦拭得很干凈;還有小蝸牛,它剛長大一點,不想走路,就趴在媽媽的背上……看著這些,慢慢地,人的心也變得柔軟。
什么是最美好的生活?朱贏椿說,他眼中的美好生活,就是每天帶著一種喜悅,帶著一種好奇,去等待著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事件,去用心體驗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當我們開始敬畏自然,和自然和諧地相處,自然也會滋潤我們,讓我們活得更好。
素材解讀
誰還記得兒時讓慢吞吞的蝸牛賽跑,誰又忘了下雨前幫忙碌的螞蟻搬家?種種曾被我們忽視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通過《蟲子書》悄然詮釋著。人與動物之間有著跨越物種的情誼,也有著無法打破的自然法則,但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朱贏椿的做法啟發(fā)我們,關愛小動物,請從身邊開始,記錄它們,尊重它們,保護它們……當我們忙碌時,不要忘了適時地打開窗戶,欣賞這片生機勃勃的天地,跟上一只蝸牛,去與生命的詩意重逢。
【適用文題】身邊的詩意;我的小天地;______小,天地大……
【主題范文示例】
觸摸海的心跳
江蘇省蘇州市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實驗中學? 童鑫悅
耀眼的陽光肆意地灑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白浪一陣接著一陣拍上岸,卷起細沙,留下許多小石頭、貝殼。正當我陶醉于這美麗的景色時,腳邊忽然一陣刺痛,彎下腰來看,是個零食包裝袋順著海浪翻了上來,尖角劃破了我的腳踝。興致盡掃,我捏著垃圾,悻悻然回到沙灘上。
天色漸暗,太陽藏于云朵,留下余暉層層,漾得人心也溫柔。躺在椅子上,看水天一色,一派和諧。突然,淡藍的海上出現(xiàn)一抹亮色,直到近了才看清——一架小皮劃艇上坐著四五個穿救生衣的人,手里拿著網(wǎng),他們周圍纏繞著些水草,原來是在撈垃圾。他們下了船,岸邊有人和他們聊天,我便聽了聽,原來他們是暑期打工的大學生。他們說:“大海這么美,海邊撿垃圾也變得幸福?!彼麄兊哪橗嫳粫竦明詈?,卻笑得陽光燦爛,不覺間有幾分暖意悄悄焐熱了同他們聊天的每一個人的心。
到月亮高掛蒼穹,我和家人在散步時,又碰見了他們。他們有說有笑地從我的身旁走過,手里的袋子已是鼓鼓囊囊,再次走到那片海灘,我發(fā)現(xiàn)那里潔凈了很多,那深深的藍色波濤緩緩蕩漾著,由遠及近,洗滌了我的心扉。
我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子,其間掩映著明滅可見的綠。放在水里沖了沖,沙石被刷去,一個光滑圓潤的綠色透明物窩在掌心。我跑去問姐姐,她說這是海玻璃。海玻璃?原來竟是玻璃碎片掉到海里,被海浪沖刷、打磨無數(shù)次,變得不再鋒利,圓潤而微微透光。我不禁感慨大海的氣度,竟使刺傷它的垃圾化作擁有浪漫名字的“海玻璃”。攥緊拳頭,微感冰涼,如海般平靜開闊又容納百川的感受直達心靈。
第二天清晨,我們去看日出,太陽穿過云層的那一刻,浮光躍金。小狗靜靜地趴在沙灘上,閉目養(yǎng)神?;蛟S是海浪聲太治愈,大家也都靜靜的。那淡綠色的海,就好像一片綠葉上的水珠,純而凈。也是那一刻,我真正感到我和整個世界融為一體。
我想,決定大自然美好未來的,不僅僅是人的努力,更是自然的包容。大海沒有怨言,那片幾乎覆蓋整個地球的海啊,它吞下了許多眼淚,只留下永不停歇的浪。它的魅力吸引著我們,讓我們發(fā)自內心地向往、敬畏。
觸摸海的心跳,我聽到了涓涓不止江河聲。
指導教師:王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