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燕
(慕湘藏書館,山東煙臺 265600)
承載中華悠久歷史文明的典籍能傳承至今,與歷代藏書家辛勤搜集、埋頭研究、積極傳承是分不開的。 慕湘繼承了先輩愛書、讀書、藏書、捐書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對他的研究是對私人藏書家的致敬,是對中國獨有的藏書文化的傳承,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
慕湘(1916-1988),原名慕顯松,山東蓬萊人,著名的軍旅作家、藏書家、版本學家。 藏書章有“慕湘”“慕湘藏書”“慕湘之印”等十方。 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時期,戰(zhàn)功卓著。 1964 年晉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創(chuàng)作有130 萬字長篇小說《新波舊瀾》四部曲(《晉陽秋》《滿山紅》《汾水寒》《自由花》),其中第一部《晉陽秋》尤為著名,入選新中國六十年典藏之一。 他與呂文幸校點清末民初劉大鵬遺著《晉祠志》《柳子峪志》《明仙峪記》三部志書共111 萬字,是著名歷史遺跡晉祠唯一一部志書。 慕湘藏品多為古刻舊抄,且多為戲曲、舊小說、詩文集、地方志書等。 去世后,家屬將所藏4 萬冊文獻古籍、十余幅字畫、百余幅碑帖、部分日記、書信等于1988 年7 月2 日運至蓬萊,1996 年由蓬萊政府辟地建成慕湘藏書館,用以保護這批珍貴文獻。
對慕湘及其藏書的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教授杜澤遜曾在《藏書家》分兩期發(fā)表過《蓬萊慕湘藏書樓觀書記》[1],揭示慕湘的部分藏書內(nèi)容和價值,之后有畢曉樂《慕湘藏書題跋六則考釋》[2]、劉麗娜《慕湘藏書館國家珍貴古籍敘錄四則》[3]、杜云虹《蓬萊慕湘藏書樓所藏明清小說戲曲概述》[4]、楊愛娟《慕湘題跋研究》[5]等數(shù)篇文章對慕湘題跋及其藏書予以專題性研究,而慕湘大部分藏書以及他的學術(shù)成果尚不為人們所了解。 在慕湘藏書館(作者系慕湘藏書館館員,下稱“本館”)館藏遺物中新發(fā)現(xiàn)數(shù)冊慕湘藏書的《目錄》手稿,既著錄藏書的基本信息,又以提要的形式記錄了他對版本、著者、真?zhèn)蔚鹊目甲C過程,頗具學術(shù)性和文獻價值。 本文即通過對館藏文獻價值、《目錄》內(nèi)容、著錄體例、提要價值的進一步揭示,嘗試分析慕湘在文獻研究中的貢獻。
慕湘藏書中,古籍(1912 年之前寫刻)有1797部7411 冊,民國線裝書籍2696 部、民國平裝古典文獻1400 部,譯著2300 部,近現(xiàn)代文學4177 部,三十年代雜志696 種,另外有畫冊、文史資料、早期報刊等,共36467 冊。
古籍從內(nèi)容看則經(jīng)史子集叢無所不有,經(jīng)部79種、史部296 種、子部316 種、集部1050 種、叢部49種,從朝代分為元代1 部、明代167 部、清代1629部,從版本形式分則刻本1622 部、套印本31 部、寫本1 部、抄本17 部、稿本3 部、活字本31 部、石印本45 部、鉛印本38 部、其他8 部。
慕湘藏書古籍部分以明清時期為主,同時注重對民國、近現(xiàn)代文獻資料的收集,內(nèi)容上以戲劇、小說最多。
2003 年6 月,杜澤遜受邀來本館指導古籍整理工作。 在閱覽的70 種館藏古籍中,經(jīng)他考證:清初長春閣刻本《新編批評后七國樂田演義》為初刻本,“前有遁世老人序,宋體大字上板,序末附刻二木記‘遁世老人’‘長春閣’,知系作者自刻之本……此長春閣自刻本未見著錄”[6]。 明萬歷玩虎軒刻本《琵琶記》(有慕湘跋)、明萬歷陳大來繼志齋刻本《重校韓夫人題紅記》(有黃裳①黃裳(1919-2012),當代作家、記者、藏書家。跋)、清初金陵聚德堂刻《新刻出像京本忠義水滸傳》一百一十五回本(有慕湘跋)、清刻本《歡喜冤家》(國圖為殘本,此則慕湘補抄為完本)[7],這4 部戲曲小說僅在國家圖書館另有收藏,堪稱國家瑰寶;其它如明末刻本《長命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戲曲研究院各藏一部,有慕湘跋)[8]、精抄本《桃符記》(上圖、戲曲研究院各藏一部清抄本,據(jù)慕湘跋云此為《古本戲曲叢刊》底本,格外珍貴)[9]、明刻朱墨套印本《玉茗堂摘評王弇州先生艷異編》(國圖、上圖、上博三家有藏)[10]等同樣非常稀見,毫無疑問屬于國寶。 另清乾隆秋水堂刻本《秋水堂雙翠圓傳奇》、清初刻本《醉醒石》、明刻本《綠窗女史》(較別本多《燈花占》一種尤為可貴)[11]、清光緒遵義黎氏日本影宋刻本《姓解》(皮紙初印單本)、精刻初印本《笠澤叢書》等,也都是不同凡響古籍善本。 杜澤遜認為:“蓬萊慕湘藏書館藏有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古籍善本,其中不乏國家一級善本,應予特別保護。”②杜澤遜《對蓬萊慕湘藏書館所藏古籍文物價值的初步意見》內(nèi)部資料,2003。
2007 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通過古籍普查,本館藏中10 部善本先后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四書輯釋大成》三十六卷(元)倪士毅撰 元至正二年(1342)日新書堂刻本
《宋元通鑒》一百五十七卷(明)薛應旂撰 王道行朱袗校正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玉茗堂摘評王弇州先生艷異編》十二卷 題(明)王世貞撰(明)湯顯祖評 明刻套印本
《楚辭》二卷(楚)屈原宋玉(漢)賈誼等撰(明)閔齊伋校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
《陶靖節(jié)集》八卷(晉)陶潛撰(明)凌蒙初輯評明萬歷吳興凌蒙初刻朱墨兩色套印本
《董解元西廂記》二卷(元)王實甫撰(明)黃嘉惠校 明黃嘉惠刻本
《重校韓夫人題紅記》二卷(明)王驥德撰 明萬歷間金陵陳大來繼志齋刻本
《耐閑堂重訂西樓夢傳奇》二卷 不題撰人 明耐閑堂刻本
《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八卷(明)余邵魚撰 明萬歷書林余文臺刻本
《雪韻堂批點燕子箋記》二卷(明)阮大鋮撰 明萬歷刻本
本館藏302 部善本入選《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 從本館典籍中整理出36 部慕湘題跋本,其他還有黃裳、孫楷第③孫楷第(1898-1986),敦煌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戲曲理論家。等著名學者和版本學家的題跋本,從藏書印可知有數(shù)量可觀的我國著名戲劇家馬彥祥④馬彥祥(1907-1988),中國戲劇導演、戲劇活動家、理論家。舊藏,如明萬歷刻本《還魂記》鈐印“馬彥祥”“鄞馬彥祥所藏善本戲曲之印”、清嘉慶嫏嬛書屋藏?!独C像三星圓傳奇》鈐印“馬彥祥”、清乾隆秋水堂刻本《秋水堂雙翠圓傳奇》鈐印“馬彥祥”、清乾隆刻本《介山記》鈐印“馬氏大雅堂藏”“鄞馬彥祥所藏善本戲曲之印”、清光緒文奎堂刻本《義貞記》鈐印“馬彥祥”等,可見慕湘所藏之書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在其藏書中不乏插圖絕美、印刷精良者,且保存完好者居多,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慕湘在近代藏書家之中屈指可數(shù),他以一己之力千辛萬苦護藏豐富的文獻典籍,為中華歷史文明保存了珍貴的文獻佐證,為守護中華文脈做出了貢獻。
慕湘《目錄》手稿四冊是隨藏書一起運到蓬萊,存放在慕湘遺物箱中,尚未經(jīng)過整理。 《目錄》用同一種類的現(xiàn)代筆記本寫就,分別是《戲曲》《舊小說彈詞 鼓詞》《叢書(一)》《叢書(二)》,共著錄3497部藏書,是其藏書總量的四分之一。 顯然,作為慕湘幾十年文獻研究的成果之一,現(xiàn)存這四冊并非《目錄》的全部。 此手稿中沒有注明編纂時間,書寫字體不同,墨跡顏色濃淡不一,書中偶有粘貼的字條,可知慕湘邊讀書邊購書,邊整理邊記錄,是最原始的藏書研究成果。
《戲曲》一冊共著錄1532 部,共十卷附一卷。 分別為:卷一諸宮調(diào)6 部,卷二雜劇86 部,卷三傳奇160部,卷四雜劇傳奇合集50 部,卷五散曲俗曲70 部,卷六曲譜20 部,卷七曲論50 部,卷八輯佚、敘錄、劇史、劇目36 部,其它為卷九京劇、卷十地方戲、附歌曲。
《舊小說 彈詞 鼓詞》一冊共著錄965 部,分別是:卷一宋元話本、擬話本22 部,卷二明清話本73部,卷三講史小說200 部,卷四人情小說247 部,卷五靈怪小說54 部,卷六俠義小說69 部,卷七諷諭小說134 部,附彈詞鼓詞166 部。
《叢書》二冊共著錄有90 余類叢書約1000 部,如《說部叢書》初集二集三集、《林譯小說》第一集第二集、《歐美名家小說》《小本小說》《袖珍小說》《新譯偵探小說》《文學研究會叢書》《文學研究會世界文學名著叢書》《共學社文學叢書》《共學社俄羅斯文學叢書》《中德文化叢書》《文藝叢刻》甲集乙集《中法文化叢書》《世界文學名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編譯文員會編叢書》《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作叢書》《文學研究會世界名著叢書》《現(xiàn)代文藝叢書》《大時代文藝叢書》《良友文學叢書》《良友文庫》等等。 每一部叢書均列出子目錄,未收藏的則只寫編號,內(nèi)容為空。
《戲曲》《舊小說 彈詞 鼓詞》各卷下所列藏書,無論古今,先按照內(nèi)容排列,次按一書之版本排序,影印本則以其底本年代為準。 這樣此一種著作版本嬗遞清晰,既便于查閱,更符合傳統(tǒng)目錄學“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要求。 如《戲曲》卷四“雜劇傳奇合集”中,關(guān)于《長生殿》5 部文獻著錄(著錄舉例出自《目錄》,本館藏,下同):
長生殿二卷五十折 錢塘洪昇昉思填詞 同里吳人舒鳧論文 長洲徐麟靈昭樂句
同里吳人舒鳧序,長洲徐麟靈昭序。 此為最初刊本,即鄭氏所稱稗畦草堂原刊本。 原秋桐館徐氏藏。 李一氓藏。 1975.6.6 購之于海王村。
長生殿一函六本 洪昇撰 1954 年11 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據(jù)鄭振鐸所藏稗畦草堂原刊影印 此為最初刊本
增圖長生殿傳二本 光緒13 年丁亥(1887)十月上海蜚英館石印
長生殿 民國22 年11 月新文化書社印
長生殿 民國36 年3 月世界書局新三版
《長生殿》5 個版本的著錄,將最初刊本清康熙稗畦草堂刻本置于最前,其次為1954 年以此本為底本的影印本,再次為光緒本、民國本,此種按年代又不唯年代、兼顧底本的排序方法,使得同一種書的版本嬗遞清晰,閱者一目了然。
《戲曲》《舊小說 彈詞 鼓詞》目錄中每一部古今文獻大致按標題和提要予以著錄。 《叢書》則每種叢書名稱之下列子目錄并著錄標題。
標題含書名、篇卷、著者、時代、版本等,如《戲曲》卷二“雜劇”:
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六卷二十四出 元吳昌齡撰 昭和3 年(1928)2 月鹽谷溫編輯發(fā)行
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二卷八折 明越人劉東生撰 昭和3 年鹽谷溫珂羅版印明宣德金陵積德堂刊本
明周憲王樂府三種 朱有燉撰 丁卯(1927)秋仲蟫隱廬據(jù)王國維藏明宣德本影印
又如《舊小說 彈詞 鼓詞》卷二“明清話本”:
清平山堂話本 譚正璧校 1957 年4 月古典文學出版社印
全像古今小說四十卷 明馮夢龍纂輯 民國36 年10 月商務印書館印 圖像影印明天許齋刻本
再如《叢書(一)》中著錄的第一部叢書《說部叢書初集》,子目錄標題含編號、書名、著者、譯者、出版時間:
1 天際落花 日本黑巖周六 海寧褚靈辰 戊申五月
2 劇場奇案 英·福爾奇斯休姆 戊申六月
提要則含行款、紙張、序、凡例、圖像、卷端、卷末、刻工、著者考證、版本考證、得書經(jīng)過、內(nèi)容評價等。 藏書多,慕湘根據(jù)研究需要,提要內(nèi)容或簡或繁,或長或短,并非每部均作詳盡著錄。
如《戲曲》卷二“雜劇”:
明何璧校本北西廂記二本五折1961 年7 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毛邊紙本600 部
首萬歷丙辰渤海何壁序(缺一頁前半),凡例四條,目錄,摹仇英崔娘像,雙頁圖八幅。 卷前署渤海逋客校梓。 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版框高25.8 公分,闊19.2 公分。 卷末附會真記。 趙景深跋。 何壁字玉長,福建福清人,自號渤海逋客。 曾知遇于張濤。 濤死,入楚哭之,遂以病死,葬于沙市。 此本是據(jù)隆慶間劉龍?zhí)锼獭吨乜淘绢}評音積西廂記》校改的,改的較好。
此書的著錄舉凡書名、著者、版本、紙張、序、凡例、圖像、卷端、行款、卷末、跋、著者考證、版本考證、內(nèi)容評價等一應俱全。
又如《戲曲》卷五“散曲俗曲”:
月露音,存卷三第49 頁至第99 頁約半卷,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 框高21 公分,闊13 公分,烏絲欄,寫刻,白口,雙魚尾。 有“珠還室”章,蓋王孝慈故物。 有“馬氏大雅堂藏”章,蓋后歸馬隅卿。 此書不見前人著錄,為明代精刊曲選。 尚存插圖十幅,均精美絕倫。 此書久無流傳,僅遺此殘頁,不知舍此人間尚有蹤影否?
魏隱儒①魏隱儒(1916-1993),原名魏文莊,曾用名魏文潛,現(xiàn)代書畫家、古籍版本學家。1979 年去東北參加版本會,歸時告我大連圖書館有完整一部,同年夏,在故宮舉辦的康生巧取豪奪展覽上亦見完帙一部,為傅惜華歸藏。
此則含輯佚、行款、藏書章、遞藏考證、前人著錄、插圖及評價,因此書久無流傳,甚為稀見,慕湘一直心中牽記。 提要中用不同顏色的筆跡補記此書版本流布信息,謂1979 年魏隱儒見過兩部此書完整版本。
慕湘《目錄》中提要內(nèi)容豐富,考訂精審,對特殊典籍用精練的語言、嚴謹?shù)目甲C、科學的結(jié)論和珍貴的書籍故事記錄一書之前生今世,兼具學術(shù)性和文獻性,為后人進行版刻源流研究和版本鑒定提供事實和資料。
提要中穿插與書有關(guān)的軼聞趣事,得佳本時的欣悅之情,與珍本失之交臂的遺憾等,既記錄下原始的藏書信息,又將帶有時代烙印的藏書故事傳承下來。 如《宋人話本八種》:
此書將京本通俗小說殘存七種,加入葉德輝刊之京本通俗小說第廿一卷《金虜海陵王荒淫》,稱宋人話本八種,胡適實主其事。 后被控為導淫,書遂禁毀。 復去后一種,改印宋人話本七種。 此八種本,因禁毀,流傳絕少。
此處慕湘記錄了所藏《宋人話本八種》改版為七種本原因、所藏版本的價值。
又如明末刻本《新刻劍嘯閣批西漢演義傳八卷東漢演義十卷》:
得前書不久,修綆堂王全福送此書來,索價50元,即收之。 久佚秘笈,數(shù)月間連得其二,亦幸事也。
寥寥數(shù)語即說明書的來源、價格及數(shù)月間得二部稀見之本對于愛書之人不言而喻的欣然之情。
再如明刻本《新刻出像京本忠義水滸傳十卷一百一十五回》:
此書為明刻本,孫楷第稱之為清初刊者,因其所見者為文星堂覆刻本,以為明原刻本。 今見之一百一十五回本,以此為最早。 1964 年左右得之于中國書店總店書庫中,以八十元購回。 同時尚有一部芥子園刻百回本,失之交臂,多年懊恨無及。
孫楷第所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是小說目錄學的開山之作。 提要說明孫楷第所見《新刻出像京本忠義水滸傳》非明原刻本的原因,慕湘得此最早本的時間、地點及當時購書價格,同時,與另一部善本交臂失之的遺憾令慕湘多年難以釋懷。
提要中照錄書中珍貴手跋,并錄題跋者印章以證真?zhèn)?如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二卷》:
蔡元培①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朱筆校字,并小記云: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信哉。 其詞上薄風騷,下奪屈宋,驚心動魄,無境不新,真堪千古。 予輒予暇日以明刊清暉閣本??贿^,偶有鄙見,亦加墨其上,佛頭著糞,臨川有知,倘軒渠地下手。 山陰蔡孑民識。 “孑民”蓋蔡氏早年之手跡也。 庚子夏連前書親為修補。 “魯?shù)虏貢?/p>
提要中梳理自藏本,圖書收藏之苦樂自現(xiàn),如夢鳳樓暖紅室所??秴R刻傳奇》:
各書目所著錄者多不全,余所知者約有三十種,附刊約七種。 除上所購,此外尚有《紫釵記》《邯鄲記》《西園記》《情郵記》《綠牡丹》《畫中人》《秣陵春》《天馬媒》八種。 附刊除所收外,尚有《北詞廣正譜》《南詞新譜》《新定十二律昆腔譜》三種。 大都覆刻明清善本,有的先購善本既刊行,繼購善本又重刊行。 如上列第二套中之《四聲猿》《還魂記》《南柯記》《通天臺》等,其總稱為《匯刻傳奇》,又稱《匯刻傳劇》,或《傳奇匯刻》,及《雜劇傳奇匯刻》。 其編號亦錯亂,或一書二號,如《殺狗記》記為第六種,亦為第七種;或一號二書三書,如三號有《荊釵》《拜月》《還魂》;或同一書卷首寫一號,題簽又一號,如《長生殿》卷首題二十四,簽題二十五。 蓋此書單本隨印隨發(fā),劉氏未及統(tǒng)一編次,姑將先印者輯為一套,二十二種,附刊四種,繼印此輯為一套九種,附刊一種。 兩套皆非完帙,但積至此數(shù),已大非易事。 較之南北各大圖書館所藏,此多多矣。
因慕湘善戲曲、舊小說的鉆研,他對暖紅室匯刊的系列傳奇所藏頗有研究且藏品略勝各大圖書館。 這也是私人藏書的特點之一,帶有突出的個人特色,因藏家個人愛好形成某一門類的藏品較別處精全。
慕湘曾受魏隱儒先生之邀,在其所著《古籍版本鑒定叢談》序言中講:“研究版本有兩方面重要意義:一為校正錯訛脫漏,求其準確……另一意義為鑒別真?zhèn)?。”[12]《目錄》提要也印證了他非常注重對版本的溯源、偽書的鑒別。
撰寫具有學術(shù)品質(zhì)的藏書提要,往往首先要對一書的各種版本有了解、有研究,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內(nèi)容、版式進行比較,方知各版本的傳承關(guān)系,從而評定各自的優(yōu)劣和價值,這是極其費工且不易的。慕湘對于一書之版本和相關(guān)聯(lián)著作,盡力搜藏,這是他考證版本、撰寫提要學術(shù)性很高的基礎之一。 譬如:《目錄》中著錄的《牡丹亭還魂記》有11 種;《琵琶記》有5 種;《水滸傳》有關(guān)的著作34 種;與《紅樓夢》有關(guān)的著作,“人情小說”類102 種,“雜劇傳奇合集”類5 種;《儒林外史》共記14 種。
慕湘長期浸淫于古書店,經(jīng)眼圖籍無數(shù),見多識廣,利用不同的方法對甄別版本,辨識書之真?zhèn)?練就了一雙“法眼”。 如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金陵奎壁齋刻袖珍本《新鐫樂府清音歌林拾翠二集》六冊,慕湘記:
半頁九行,行十七字。 匡高11.5 公分,寬10.5公分。 附圖十頁二十幅。
所收金貂七出,繡襦四出,玉簪十出,金鎖四出,琵琶十三出,古城八出,目連三出,葵花八出,紅梅八出,百花十二出,西廂十四出,金印十二出。 除金貂、百花為金陵寶圣樓梓(百花為挖補),金印為書林鄭元美梓,余皆金陵奎壁齋梓。 除金貂為乙丑梓(天啟五年1625),余均為己亥(萬歷二十七1599)梓。
吳梅①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厓,現(xiàn)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云:“歌林初集十六種,奎壁齋原刊,有圖,孤本。 歌林二集十六種奎壁齋原刊,有圖,孤本。 此二書搜集二十年,始購之海王村,時當罪革之際,尚費巨金二百元,天下無第二部,洵瑰寶也”。
王古魯②王古魯(1901-1958),名鐘麟,字詠仁、仲廉,曾赴日留學,著有《語言學概論》《王古魯日本訪書記》、翻譯過日本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按:此書在捐獻時未查得,不知是否在抗戰(zhàn)期間佚失,北京圖書館普通書庫藏有新鐫樂府清音歌林拾翠一部。 細查內(nèi)容,知即吳先生所稱的歌林二集已收錄曲學舉妄補中,此書雖未必是奎壁齋原刻,但按之目前已屬稀見珍籍,已建議收入善本部。
此書據(jù)吳目查對,少白兔八出,三元八出,多琵琶十三出,琵琶為初集,蓋兩套錯裝而致錯亂。 此書吳梅藏有初、二集,初集已是孤本,二集北京圖書館藏者非原刊。 此系原刊,則二集人間尚有二部也。此本封套紅紙貼簽,字跡拙劣,顯系梨園中物,且袖珍小本,亦便于伶人隨身攜帶,蓋為習唱之腳本,猶后世之戲考,其易于毀失,此為僅有幸存者。
慕湘首先考證此書各子目的版本,后查考別家著錄,又引用王古魯對此書的考證,與自藏本一一比對后,進一步對《新鐫樂府清音歌林拾翠》的流布進行梳理,最后對自藏本進行評價。 足見慕湘廣聞博識,善用各種版本鑒賞方法,且功力深厚。
在古籍版本中,“作偽”手段五花八門,“假托他人”是古籍常見的作偽手段。 這就要以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以嚴謹?shù)耐评?最后落實到實物證據(jù),對版本的真?zhèn)芜M行鑒別,確保版本鑒定準確無誤。 如慕湘考證1926 年北京北新書局印明沈弘宇著《渾如篇》,提要中首先照錄《渾如篇》由劉復所作序:
與老友范君遇安(嗇)不通訊問者經(jīng)年,近忽自洞庭山中以所點閱舊書一冊見寄,云得之蘇州玄妙觀前冷攤中者;且言如有復刊價值,即為付之北新主人。 書系明刊,都三十六頁,首頁首行已損,致標題缺如。 次行“昭陽元甫沈弘宇述”八字雖完整,殊未易據(jù)此考定書名。 書中所記都青樓事。 明代士夫著書泛記青樓事如此書者,余于十數(shù)年前見過三種:曰《嫖經(jīng)》,曰《嫖賭機關(guān)》,曰《幽間玩味奪趣群芳):中唯第二種之前半,與此書甚相似,亦苦閱時已久,記憶恍惚,不能斷其即是此書。 今但以開首“世事渾如春夢”句,稱之為《渾如篇》云。 書中各篇,工拙互見。 其工者如《九問十八答》之類,固能洞燭隱微,令人恍然于今古世情,初不相遠,即其拙者,亦能于當時風習好惡,語言名物,質(zhì)實指陳,足供學人之研討。 范君為余中學時同學,二十以后,野處躬耕,讀書自適,生平足跡,未到青樓,今復刊此書,固純乎學人之事也,惜世間不乏心眼不潔之人耳! 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劉復謹記。
之后慕湘考證:
此書為翻印《嫖賭機關(guān)》上卷殘存至三十六頁。一見原書,便知劉復題記全是謊言。 一、范遇安其人無可考,且二十以后即野處躬耕,生平足跡未到青樓,忽自洞庭山中,以所點閱此書見寄,且托為出版,其情悖謬,不合情理,顯見范遇安實子虛烏有,蓋劉氏自托也。 二、書止三十六頁,劉氏所藏上卷亦殘存三十六頁,此尤可證也。 三、首頁首行已壞,不易考定書名,而劉氏所藏,首行完整,書名具在,乃諱其書名不雅之托詞也。 四、劉氏十數(shù)年前曾見過原書,前半與此書甚相似,但記憶恍惚,不能斷其即是此書。此劉氏不欲全隱其情,故留蛛絲馬跡,以便明眼人之探索。 實則此書與《嫖賭機關(guān)》上部前三十六頁,一字不錯。 據(jù)此顯見劉氏既購此孤本,愛其文詞,不欲任其泯沒,欲翻印卻又礙于文人學士之身分,乃設此曲詞,其用心亦良苦矣。 余先購此書,后購劉氏所藏原刊,對照參閱,始恍然洞悉。
劉復,即劉半農(nóng)(1891-1934),原名壽彭,后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半農(nóng),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qū),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慕湘之后所購劉復舊藏明德聚堂刻本《新雕耍家要訣嫖賭機關(guān)四卷》,此書卷端題“昭陽元甫沈宏宇述”,扉頁題“江湖散人輯”,提要:
上卷佚名序缺第一頁上,三十七頁以下缺,皆抄補,下卷完整。 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 明刊。 此書為劉復舊藏,全為俗曲,其描摹嫖賭心理、人情炎涼,直入木三分。 惜其書名不雅,不便流傳。 劉氏購此書,愛其曲,托名渾如篇,翻印其前半部殘篇。
因書名不雅,劉復托名《渾如篇》并假托別人重刊這部文詞精美的明代孤本,慕湘以豐富的古籍鑒賞經(jīng)驗識破劉復的謊言,且以有理有據(jù)的推理和實物為依據(jù),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去看待劉復“假托他人”這一行為源于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熱愛,兩位先賢均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此為祖國典籍之幸。
把??迸c版本鑒定結(jié)合,使結(jié)論更科學和準確。如夢鳳樓暖紅室刊?!秴R刻傳奇》中明陳繼儒批評《陳眉公批評琵琶記》,提要記:
雙面插圖十五幅。 評語多與李卓吾評語雷同,亦雜有湯若士等評語,疑書賈所為,非真正眉公評本也。 每出后之總評,皆手寫行書體,亦冒眉公手跡,以飾其偽也。 凌濛初于覆刻臞仙本《琵琶記》凡例中云:“至近時有贗李卓吾批點本,夫李卓吾且不解曲,況效顰拾唾益不足論矣?!?/p>
本館藏此書天頭處有原刊的評語,亦有慕湘的朱筆校讎記錄,如上卷之二十八頁,框上原評兩行曰:“眼睜睜三字如畫?!痹诖嗽u語之上,慕湘三行朱筆記曰:“李曰眼睜睜三字成句有無限光景無限描畫。”第二十九頁,框上原評兩行曰:“臨行兩囑曲盡真情。”此評語之上,慕湘記曰:“同李評?!睍猩杏卸嗵幠较嫘W囉涗洝?/p>
綜上所舉,慕湘作為私人藏書家傾其所有、耗盡心血,以敬畏之心收集、存藏歷經(jīng)滄桑留存至今的文化典籍,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獻實物,他善藏善讀,對所藏之書進行整理、研究,并將成果記錄在冊,從他著錄內(nèi)容可見他治學嚴謹,文獻研究方法多樣,見識廣博,為我們在圖書收藏、目錄編纂、版本考證等文獻研究上提供了方法和經(jīng)驗,這些都是他以幾十年掌摸眸閱數(shù)萬卷書,不斷耕讀、思考而日積月累的實踐成果,是研究自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成長及活躍起來的藏書家及藏書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料。 正如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所說:“歷史上的藏書家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守護者,沒有藏書家的世代相守和薪火相傳,中國文化與藏書想要傳承到今天是絕無可能的……因此,我們應對私人藏書家表示崇高的敬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