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張晶晶,張倩,周斌,費英俊
飛行員長期頸部負荷過重可導致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并伴有頸部不適、頭暈、惡心等癥狀,嚴重者可伴有焦慮及睡眠障礙[1]。近年來飛行員頸椎病呈增長趨勢,已影響到飛行任務及飛行安全,并給飛行員日常生活帶來極度不適。一般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療法、理療治療、針灸、按摩、運動訓練等[2]。某康復中心采用調衡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軍隊飛行員頸型頸椎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1年8月來某康復中心診治的頸型頸椎病飛行員186例,均經X線檢查提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消失及反弓,測量Borden值<7 mm,并伴有頸、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癥狀及頸椎功能活動障礙,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3]。所有患者按均衡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3例,對照組男93例,女0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4.5±6.4)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病程(15.34±6.29)個月;觀察組男92例,女1例,年齡26~47歲,平均年齡(35.3±7.3)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病程(13.45±5.3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康復訓練聯(lián)合基礎手法,觀察組采用康復訓練聯(lián)合調衡手法,療程均為4周?;颊叱鲈汉罄^續(xù)行頸椎自我康復訓練,隨訪半年。
1.2.1 康復訓練 頸部被動訓練:治療師雙手固定患者頭部給予助力,同時囑患者頸部做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運動,動作緩慢,以無痛為度,時間15 min,2次/d。頸部主動訓練:于頸部屈伸、側屈、旋轉、伸縮的最大活動范圍內行主動牽伸10~15 s,動作緩慢,以無痛為度,每個動作重復5次為1組,3~5組/d。頸部抗阻訓練包括①前屈肌群訓練:患者雙手交叉置于前額,頭前曲發(fā)力,雙手抵住頭部做靜態(tài)的對抗。②后伸肌群訓練:雙手交叉置于枕部,頭后伸發(fā)力,雙手抵住頭部做靜態(tài)的對抗。③側屈肌群的訓練:右手置于頭右側,頸右側屈的同時右手抵住頭部做靜態(tài)的對抗,另一側重復該動作。④深層頸屈肌強化:雙手交叉置于后腦部,下頜微收,頸椎保持中立位水平向后發(fā)力,雙手向前發(fā)力與其形成靜態(tài)對抗。4個動作可用毛巾或彈力帶代替雙手做抗阻運動。每個動作持續(xù)10~15 s,8~12次為1組,1~2組/d。
1.2.2 基礎手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肩頸部肌肉自然放松,先按揉頸部兩側肌肉,其次滾按、捏拿肩頸部,以有酸脹感為度。
1.2.3 調衡手法 理筋手法:先用點、按、捏、拿、揉法作用于頸、肩、背部,再對顳骨乳突、C3~6橫突前結節(jié)、C2~7橫突后結節(jié)、C1~4橫突尖、肩胛內上角等部位施以點按、點撥法,時間15 min,1次/d。關節(jié)松動手法: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師雙手拇指指腹作用于頸椎各棘突、關節(jié)突關節(jié)及橫突,在關節(jié)最大活動范圍內行小范圍、節(jié)律性關節(jié)分離、滑動、旋轉手法,時間5 min,1次/d。整復手法包括①旋轉定位扳法:以右側為例,患者取仰臥位,治療師左手托住患者枕部,中指定位于偏歪椎體棘突旁,右手托下頜,向右轉頭至最大角度,雙手同時用力快速牽引;左側亦然。②棘突沖擊法:患者取坐位,治療師右手拇指或小魚際固定后移椎體棘突,左手環(huán)抱患者頭部向上向后緩慢牽引同時右手向前快速沖擊棘突。此類手法對無錯位者及正骨后錯位還納者不予重復使用。
1.3 療效評定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及治療后半年對患者進行Borden值、疼痛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頸椎功能障礙(NDI)指數(shù)評定。
1.3.1 Borden生理曲度測量值[4]樞椎齒狀突后上緣至C7椎體后下緣連線為A,沿頸椎各椎體連線為B,于A、B線間最寬處做一垂線C,即頸椎生理曲線深度。當C值>17 mm為曲度增大,8~16 mm為正常,3~7 mm為曲度減弱,<3 mm為變直,<0 mm為反弓。
1.3.2 VAS[5]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可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疼痛強烈,難以忍受,影響食欲、睡眠。
1.3.3 NDI 指數(shù)[6]輕度障礙0 ~20%,中度障礙21%~40%,重度障礙41%~60%,極重度61%~8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Borden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orden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Borden值均高于治療前(P<0.05);兩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Borden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orden值比較 單位:mm
2.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兩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VAS=疼痛視覺模擬量表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半年對照組 93 6.03±0.88 2.77±0.79* 2.89±0.76* 2.96±0.58*觀察組 93 5.73±2.41△ 1.32±0.79△# 1.22±0.68△# 1.21±0.73△#t值 1.45 6.32 6.86 7.01 P值 0.17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NDI指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I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NDI指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P<0.05);兩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的NDI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DI指數(shù)比較(±s) 單位:%
表3 兩組患者NDI指數(shù)比較(±s) 單位:%
注:NDI=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半年對照組 93 37.59±1.33 22.25±2.26* 21.86±2.54* 21.47±2.76*觀察組 93 38.34±1.21 17.14±0.73△# 15.35±1.35△# 15.23±0.89△#t值 1.32 5.97 6.12 6.04 P值 0.20 <0.05 <0.05 <0.05
飛行員執(zhí)行飛行任務時需佩戴較重頭盔且姿勢固定,頸部長時間呈前傾姿勢,并處于高+Gz下,容易導致頸椎肌肉群發(fā)生疲勞損傷,嚴重會導致頸椎因肌肉韌帶松弛出現(xiàn)失穩(wěn),此時頸屈肌群呈痙攣狀態(tài);頸伸肌群呈拉長狀態(tài),肌肉韌帶松弛,此狀態(tài)如不能及時消除,可造成肌肉應力量失衡,頸伸肌群為維持平衡而出現(xiàn)勞損,如此惡性循環(huán)頸椎生物力線發(fā)生改變,最終難以維持頸椎正常生理曲度[7-10]。隨著年齡增長飛行員頸椎退變風險大于普通人群,30歲以后頸型頸椎病發(fā)病率明顯增高[11]。出現(xiàn)關節(jié)突關節(jié)緊張,椎體失穩(wěn),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受到牽拉,影響供血,產生頸、肩、背部僵硬不適等癥狀,并可進一步導致頸椎其他組織繼發(fā)改變,影響頸椎整體功能結構[12]。
手法是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易于接受、安全、可靠的特點。 經研究發(fā)現(xiàn),手法可以抑制炎癥因子TNF-α、IL-1β、IL-6 的釋放,從而改善疼痛癥狀[13]。某康復中心采用調衡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飛行員頸型頸椎病取得良好療效。首先理順斜方肌、項韌帶、頸夾肌、頭夾肌、枕下肌群等頸伸肌,改善頸部肌群勞損狀態(tài)、收縮力量、做功效率和協(xié)調能力[14];其次針對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群、后縱韌帶等頸屈肌起止點進行點按、點撥緩解屈肌痙攣及后縱韌帶異常應力環(huán)境,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整肌肉平衡,維持頸椎穩(wěn)定[15]。再用關節(jié)松動手法調節(jié)頸椎小關節(jié)緊張狀態(tài),增加頸椎穩(wěn)定性,緩解頸肌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關節(jié)液流動,增加關節(jié)軟骨、軟骨盤營養(yǎng),糾正代謝紊亂,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周圍軟組織狀態(tài)[16-17]。最后用整復手法糾正小關節(jié)紊亂、增大椎間隙、調節(jié)脊柱平衡。最終達到調整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增加頸椎活動度,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在此基礎上配合康復訓練能夠增有效增強頸、肩、背部肌肉耐力避免其損傷,尤其對增強后伸肌群肌力更為明顯[18];同時采用抗阻運動還能保持頸肌各角度最大張力,配合手法治療優(yōu)勢互補,可取得最大治療效果[19];通過拉伸運動恢復及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使頸部肌群充分伸展,增加頸椎柔韌性及肌肉抗負荷能力[20]。上述方法治療4周后,患者治療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半年Borden值、VAS評分、NDI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較基礎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療效更佳(P<0.05)。
綜上所述,調衡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在調整頸部肌肉力學平衡、穩(wěn)定頸椎小關節(jié)的基礎上提高肌肉耐力及肌肉柔韌性,在改善飛行員頸椎生理曲度,減輕頸、肩、背部疼痛不適癥狀及改善頸椎功能活動方面優(yōu)于基礎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其療效穩(wěn)定,近期、遠期效果均佳,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與康復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