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濤,鄭云華,劉燁,詹根龍,貝紅霞
浙江省醫(yī)療健康集團衢州醫(yī)院(浙江衢化醫(yī)院)神經內科,浙江衢州 324000
腦卒中是神經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為人類第二大致死病因,存活者也有可能面臨長期生理功能障礙,給患者及社會造成嚴重負擔,其中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70%以上。引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原因較多,發(fā)病特征和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1]。TOAST 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作為國際上公認的IS 病因學分類標準,是由臨床卒中數據庫研究時采取的分型體系發(fā)展而來[2],研究表明,基于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對TOAST 進行分型要好于CT、超聲心動圖等其他輔助檢查方式[3]。隨著有關TOAST 分型研究的深入,發(fā)現TOAST 分型與梗死灶[4]、血清炎癥指標[5-6]、脂代謝[7]、內皮祖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8-9]及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對IS 患者而言,進行準確的病因分型對指導急性期治療、有針對性的二級預防、評估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針對不同IS 患者制定的治療及預防依據的TOAST 分型,是源于國外大型臨床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缺乏以國內甚至是不同地區(qū)患者為樣本的系統性TOAST 分型研究。本研究旨在系統性分析本地區(qū)IS患者的TOAST 分型分布、不同TOAST 分型患者的特點,從而為完善我國IS 患者的臨床診治和預后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選取浙江省醫(yī)療健康集團衢州醫(yī)院2019 年7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IS 患者50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首次發(fā)病,既往無腦血管疾病史;②發(fā)病到入院時間不超過24h;③發(fā)病前生活能自理;④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0]診斷標準,并通過顱腦CT 和MRI 檢查來明確。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②頭面部受傷史與外科手術史;③服用免疫調節(jié)類藥物者;④危重患者;⑤嚴重感染者。由2 位神經內科高年資主治醫(yī)師詳細記錄患者各項檢查及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再以TOAST 分型標準[2]進行分型:①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合并一種或多種引發(fā)心源性栓子的疾病;②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經頸動脈超聲或造影檢查確認顱內外責任動脈狹窄≥50%或閉塞;③小動脈閉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 lacunar,SAO):a.腦影像提示最大徑<1.5cm 的病灶,與腔隙性梗死綜合征相符,b.腦影像未見明顯腔隙性梗死病灶,但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深部的小病灶相符合,c.腦影像提示最大徑<1.5cm 的病灶,但并不表現為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綜合征;④其他原因引發(fā)的缺血性卒中(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存在明確引起腦卒中的原因,如風濕免疫疾病、吸毒等;⑤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排除以上其他四項類型病因的患者。本研究經浙江省醫(yī)療健康集團衢州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倫理審批號:浙醫(yī)健衢州醫(yī)院倫審2022 倫第10 號)。
1.2.1 臨床特征 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病灶位置及范圍、基礎合并癥、不良嗜好。
1.2.2 外周血血清學指標測定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時、接受治療前取空腹肘靜脈血測定外周血血清學指標:①血清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alpha,TNF-α)、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質代謝相關指標包括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人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胱抑素-C(cystatin-C,Cys-C)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所取血液不抗凝,常溫下靜置40~60min,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②EPCs測定:入院后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取空腹肘靜脈血,與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1:1 混勻,加入人淋巴細胞分離液,充分搖勻,2400 轉/min 室溫離心20min,取離心標本中間白膜層置于試管中。加入PBS 緩沖液重懸,吹打混勻,2400 轉/min 室溫離心10min,棄上清,重復一次。細胞懸液加入異硫氰酸熒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標記的CD34、CD133,震蕩混勻后避光孵育;加入PBS 緩沖液,吹打混勻,1500 轉/min 室溫離心10min,棄上清,重懸于PBS液上機檢查。
1.2.3 預后指標評價 治療后,患者出院后6 個月至1 年對患者進行隨訪,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rl 指數)。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篩選影響TOAST 分型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00 例IS 患者中,CE 型83 例(16.60%),LAA型296 例(59.20%),SAO 型57 例(11.40%),SOE型29 例(5.80%),SUE 型35 例(7.00%),以LAA型最為多見。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病灶范圍、是否合并心臟病、是否合并不良嗜好、IL-6、ox-LDL、Lp-PLA2、EPCs 比例、Hcy 水平在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
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TOAST 分型的因素,以不同TOAST 分型為因變量,以上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結果表明,EPCs、ox-LDL、Hcy、年齡、合并心臟病是影響IS 患者TOAST 分型的因素(P<0.05),不同因素對分型的影響也存在差異。相對于CE 型及LAA 型,EPCs 水平高的IS 患者更容易出現CE 型;相對于SAO 型,高水平的ox-LDL 及Hcy 易出現CE 型及LAA 型;相對于SOE及SUE 型,高齡、合并心臟病及高Hcy 水平的IS患者易出現CE 型及LAA 型,高Lp-PLA2 水平的IS患者更容易出現LAA 型,見表2。
表2 影響IS 患者TOAST 分型的危險因素分析
對所有患者進行神經功能評分,結果顯示,SUE型IS 患者的NIHSS 評分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而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低于其他類型(P<0.05),CE、LAA、SAO、SOE 型IS 患者的NIHSS 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的預后指標分析()
表3 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的預后指標分析()
缺血性卒中是神經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導致患者出現長期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IS 病因復雜,不同病因的患者預后可能存在明顯差異。TOAST分型標準來源于一個大型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研究,對當前的IS 診斷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但此分型是基于國外的臨床IS 患者,對國內的指導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國內對TOSTA 分型的系統性探討較少[11-12]。本研究以本地區(qū)IS 患者為樣本,探討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的臨床特征、影響因素及預后。
研究顯示,完全前循環(huán)梗死多為LAA 型,部分前循環(huán)梗死以LAA 型和CE 型多見[4]。炎癥是導致卒中的重要因素并存在于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13]。缺血的局部腦組織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生2h 后出現病理變化,導致患者的TNF-α、IL-6 及CRP 均明顯升高[5,6,14]。LDL 遷移在動脈內膜后易發(fā)生氧化形成ox-LDL,是脂質過氧化的典型標記物[7]。Lp-PLA2被稱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直接參與調控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炎癥反應及脂質代謝[15],而PLA2 對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卵磷脂有水解作用,可增加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16]。
在粥樣斑塊的形成過程中,功能異常的EPCs 可導致血管張力、脂質代謝和凝血機制障礙,進而出現斑塊易損[17]。Cys-C 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18],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Hcy 是各類心腦血管意外的獨立危險因子之一,Hcy 的升高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19]。有研究指出,LAA 型患者Cys-C 和Hcy 最高,其次是SAO 型[20]。對不同TOAST分型的預后,國內外報道相對較多,吳麗娥等[21]發(fā)現CE 型6 個月病死率最高,達27.6%,SAO 型最低,為1.1%;存活者LAA 型6 個月殘疾率最高,達45.2%,SAO 型最低,為7.4%。國外Lavados 等[22]研究顯示CE 型30d 病死率為28%,而SAO 型患者的30d 病死率幾乎為0,6 個月內CE 型致殘率也最高,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本研究中,CE 型83 例(16.60%),LAA 型296例(59.20%),SAO 型57 例(11.40%),SOE 型29例(5.80%),SUE 型35 例(7.00%),以LAA 型最為多見,占所有IS 患者的一半以上,基本符合當前IS 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在臨床特征及血清學指標中,IS 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病灶范圍、是否合并心臟病、是否合并不良嗜好、IL-6、ox-LDL、Lp-PLA2、EPCs 比例、Hcy 水平在不同TOAST 分型IS 患者中存在差異,提示IS 發(fā)生發(fā)展的復雜性。多因素分析顯示,EPCs、ox-LDL、Hcy、年齡、合并心臟病是影響IS 患者TOAST 分型的因素,不同因素對分型的影響也存在差異,相對于CE 型及LAA型,EPCs 水平高的IS 患者更易出現CE 型;相對于SAO 型,高水平的ox-LDL 及Hcy 更易出現CE 型及LAA 型;相對于SOE 型及SUE 型,高齡、合并心臟病及高Hcy水平的IS患者易出現CE型及LAA型,高Lp-PLA2 的IS 患者更易出現LAA 型。顯然代謝水平在IS 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代謝差異所致的血管異常是造成IS 患者出現不同TOAST 分型的重要原因。在預后方面,本研究發(fā)現SUE 型的IS 預后更差,對未明確病因的IS 類型,往往難以預防及控制,需要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病灶范圍、是否合并心臟病、是否合并不良嗜好、IL-6、ox-LDL、Lp-PLA2、EPCs 比例、Hcy 在不同TOAST 分型IS患者中存在差異,同時EPCs、ox-LDL、Hcy、年齡、合并心臟病是影響IS 患者TOAST 分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