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華
最近,有些特殊的事情讓我沒顧得上提筆碼文,至于寫點兒什么更無從談起了。前幾日整理手機“記事本”,發(fā)現(xiàn)了先前的“草稿紙”,上面記錄了一些文字??戳艘幌?,不忍舍棄,遂草就成文。不是掩蓋近期未寫作的懶惰,只是覺得還有點兒意義,又適逢教師節(jié),謂之“師生情思感言”。
我在利津縣北嶺公社薄莊中學讀初中四級和五級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初四級在校時間為1970年底至1972年底,考高中因推薦受阻而未遂愿,復讀進初五級。初五級因國家調(diào)整學制由冬季延長到夏季畢業(yè),1974年6月我再次初中畢業(yè),自謂“本科初中”。然而,兩次初中畢業(yè)皆因家世問題,一生無緣高中,學業(yè)止步初中?!包c背”失學,終生遺憾。如從初四級算起,時間已超過半世紀;如從初五級畢業(yè)算起,也已歷經(jīng)了四十七個春秋。
時隔半世紀,為生存、求發(fā)展的同學們各自奮力奔波。但是,不乏機會和命運使然,五十多年后,當年同學們的生活境遇有了不同甚至很大的差別。然而,不論世事如何變化,少年時代、同窗之時建立起來的純真無瑕的友情是不會褪色的,它彌足珍貴、歷久彌新。憶昔當年薄莊求學時十三四歲,不想轉(zhuǎn)眼間花甲已逝,古稀將臨,真可謂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再想,當年對我們耳提面命的老師,都是才華橫溢的教壇精英。老師們那時年富力強,又都居鄉(xiāng)教書,教的是鄉(xiāng)鄰子弟,其責任心是很強的。20世紀70年代,北嶺鄉(xiāng)考取那么多大中專生,在縣域內(nèi)名聲大振,就連惠民地區(qū)也為之刮目?!拔幕l(xiāng)”再領(lǐng)文化風騷,我們的母校薄莊中學是功不可沒的,老師們的心血是灌注其中的。薄莊中學早因教育布局調(diào)整雖不復存在了,但它培桃育李、教養(yǎng)才俊的聲名長存。當年的老師們大都年老退休,甚至有的早已作古,但他們的高尚情操和厚博才學永遠為人所稱頌。
人至年長,常常思舊。近年來,初五級在老班長薄官和“秘書長”(因積極主動組織同學聚會而被公推)楊俊玉同學的組織倡導下,時?!敖韫省眻F聚,規(guī)定AA制,輪流做東。但結(jié)賬時,無名人士經(jīng)常支付,令東道主陷入茫然。有時則需要“偵破”,可是“破案”后再還賬仍成難題,再后來慢慢也習以為常,無論誰買單,同學情亦然。
同學聚會時,因為一些可以被理解的原因,所以同學們不可能全部到齊,但亦可接觸部分久未謀面的同學。每每憶起薄莊中學那段美好時期,大家總想和老師們聚一聚,再一次聽聽久違的教誨;然均因冗務纏身,有心無行。辛丑夏天,同學聚會,情不自禁談及此事。班長提議找個適當?shù)臋C會償補夙愿。得知我們的老師大部分退休在家鄉(xiāng)的學?;蛟诠世镱U養(yǎng)晚年,家鄉(xiāng)的人民政府和教委給予了他們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諸多優(yōu)待,作為學生的我們十分感激。雖不能面見老師,好在同學一心,一切都有了。待擇日一起回鄉(xiāng)探望老師,彌補遺憾……
紙短情長,不復贅言。近日,粗憑記憶和知情同學的幫助,整理了一份薄莊中學初中師生名錄,俯祈常相憶、常相知也。
最后,值此第三十七個教師節(jié)之際,謹借此文,祝所有老師精神愉快、健康長壽;祝同學們家庭美滿、事事順安;祝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永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