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
阜新高等??茖W校,遼寧 阜新 123000
2020年突發(fā)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疫情防控的前提條件下,受到了沖擊,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停課不停學”的總體要求下,將教學的主要陣地從傳統(tǒng)的課堂轉移到了線上。區(qū)別于其他類別的院校,高職院校的教學不僅向學生進行理論的講解,還需要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xiàn)對學生的指導,完成教學目標,成為任課教師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F(xiàn)以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為例,闡述如何有效開展疫情條件下的線上教學。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隸屬于電子信息專業(yè)大類,是典型的工科專業(yè)。高職類院校的工科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具有生產一線動手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上崗后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動手實操能力,這也是國家辦高職院校的目的與意義。工科專業(yè)的很多課程需要在理論講解的同時,加入大量的實訓內容,使得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因此多數(shù)工科專業(yè)會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訓練習,才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順利適應畢業(yè)后相應的工作崗位。在現(xiàn)代教學中,在學校的專業(yè)課程中多采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從實踐中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點的全面掌握;在實習階段多采用現(xiàn)代學徒制等教學工作模式,更進一步學習企業(yè)工作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校與企業(yè)在輸送人才時實現(xiàn)無縫對接。
但是,由于疫情的出現(xiàn),學校與學生所在地往往處在不同風險等級,導致不同的疫情防控要求,師生在很多情況下不能在學校課堂見面,甚至根本不在同一空間中,同學們之間的小組討論、協(xié)作交流也無法完成。短短兩年時間,學校就經歷了三次封校,呈現(xiàn)出以下復雜情形:假期的疫情導致學生只能留在家里,即使開學也不能返校;在校期間風險等級提高,學生封校在寢室,而老師無法進校;老師按規(guī)定出入校園,而學生封控在校園;等等。無論哪種情形,對課堂教學的沖擊都是顯而易見的。在一次次的線上教學過程中,學校也在不斷探索線上教學的方法,探索如何克服教學條件的不足,如何與學生交流溝通,如何對課程內容與學生展開討論,如何進行階段性教學成果的檢驗,如何完成對學生的考核。這些實際問題也擺在我們眼前。
自開展線上教學以來,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對線上教學存在誤解,認為老師們的工作輕松,足不出戶就上班上課了。其實這就是對線上教學最大的誤解,線上教學并不是使教師更輕松了,反而給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授課壓力。第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教學條件不足。目前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授課場所都是實訓室,在實訓室針對模擬的工作環(huán)境,老師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實訓設備、知識點,乃至今后崗位的突發(fā)事件進行講解。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甚至可以模擬突發(fā)事件過程,對工作流程更加熟悉。而開展線上教學后,一種情況是教師被隔離在家,這種情況下沒有了相關的實訓設備,教師只能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講解,不夠直觀,學生始終是一種“觀眾”的角色,缺乏沉浸式的感受。第二種情況是教師自己進入學校實訓室,在實訓環(huán)境下授課,雖然設備可以使用,但是學生并不能上手,這對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打了折扣。上述兩種情況,是由于教學資源無法充分發(fā)揮作用,導致學生實踐能力難以提高。
一方面是師生間交流不夠。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所有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都是有障礙的,很多教師都有一種對著空氣自說自話的感覺。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老師對書本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融入教師通過學情的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容的途徑,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這樣才真正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而疫情造成師生不在同一空間,在客觀上就為師生交流設置了天然的障礙,老師有勁沒處使,學生有事說不出,長此以往難免造成教師授課“一言堂”的情況。學生缺乏交流,逐漸對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線上課程最終會成為老師的“獨舞”。交流不夠不僅表現(xiàn)在知識的學習上,還表現(xiàn)在課程思政實施上。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就在老師的眼前,有問題就能夠直接被老師發(fā)現(xiàn),任課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其他方面諸如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問題,就能夠及時地疏導。而線上課程有了網絡這層“濾鏡”,很多問題可能就被隱藏起來了,尤其在疫情期間,可能有些同學處于靜默的狀態(tài),難免存在焦躁等不良情緒和心理,但線上課程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大大地減少,這些問題就較難被發(fā)現(xiàn)和及時處理。
另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大大減少。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間的小組討論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通常在教師傳授完新的知識點后,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打開思路,加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對新問題展開探索。有時,遇到較復雜的問題時,教師也會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相關任務。這樣的小組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們學習新知識,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增進團隊合作意識。而在疫情影響下,不僅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被打斷,同學之間的這種小組活動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拿出時間交給小組來進行討論與研究,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線上的小組討論很難被教師掌控。因此小組討論這種形式在線上教學中很難開展,學生們在課上這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在線上就不再適用了。
目前,對學生的考核注重過程性考核,就是把學生的成績細化到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過程中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次實施階段性的測試,以檢驗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教師如果在匯總階段性測試的成績時發(fā)現(xiàn)普遍偏低,會在接下來的授課過程中針對問題進行改進;而學生個人在階段性測試中如果發(fā)現(xiàn)成績有起優(yōu),也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以便在最后的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而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階段性測試依然可以照常設置,可是由于相對缺少監(jiān)督,導致學生成績的真實度、可信度就很難掌控。因此產生兩個問題:學生是真正學懂了這個階段的知識點,從而獨立完成了階段性考核,還是依靠網絡或其他手段完成考核?成績中是否含有水分,含多少水分?這兩個問題就很難找到準確答案。學生為了在期末考核中取得較高的成績而不真實作答,老師面對這樣的成績,并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沒能及時調整下一步的授課情況,因此這種階段性考核對老師和學生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在以往的傳統(tǒng)考試中,尤其是工科的實踐類課程,如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yè)的大多數(shù)課程,在最終考試時,成績是由多方面組合而成的,除了過程性的考核,還要有理論性的考核和實踐性的考核,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的比例是1:1,這樣多方面的綜合評定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理論實踐兩手硬,從而滿足將來工作崗位的需求。而線上課程,受硬件條件影響,實踐考核無法正常進行,所以線上課程的期末最終考試多由理論筆試形式完成,筆試多采用主客觀試卷形式完成,這樣形成的最終成績就只能代表學生在這門課程中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水平,所以這種形式的考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上述提到的線上教學弊端是很多高職類院校的專任教師在線上課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問題包括了從線上教學的環(huán)境,到線上課堂的教學、階段性和結業(yè)性的考試考核、師生的交流等方面。高職類院校的線上教學有如此多的困難,但在面對疫情,不得不開展線上教學情況下,如何克服這些不足,更好地開展線上教學,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筆者做了如下的幾點嘗試。
在以往傳統(tǒng)授課過程中,一般會先介紹理論知識,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擴展基本原理的應用,在教授基本原理過程中向學生們介紹:現(xiàn)實工作中有哪些設備、器件應用此項原理工作,以及在器件或設備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系列問題,可能是由什么原因產生的,可以怎樣排查故障原因,等等。之后,學生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際操作部分。針對線上教學實驗條件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如下三種途徑解決類似問題:
一是通過網絡查找對應內容。對于較大型的實驗設備,可以使用網絡相應視頻、圖片,使學生對具體器件有直觀的認識。必要時可通過簡單的視頻編輯軟件,截取網絡視頻中的部分內容,加入到課程講解中,同時也可加入對應的操作視頻。對照視頻的講解可以將理論內容具體化,方便學生理解。
二是在學生不能進入實驗室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采取直播或錄播的方式對實驗實踐細節(jié)進行講解。教師的錄播視頻不宜過長,以5~10分鐘為宜,復雜的知識點可以細化分解成若干個小知識點進行演示講解。過長的視頻容易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不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
三是在所有條件都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現(xiàn)有器材進行講解。這種情況,因為現(xiàn)有設備并不是專業(yè)的實驗器件,難免有偏差,就要求授課教師調整教學順序,可以先從這些學生身邊常見器件講起,提出問題,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再向學生講解相關原理。這樣的授課順序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但可以解決一部分器件不足和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因地制宜的教學方法設計能夠有效提高線上教學質量[1]。
1.直播課具有視頻及連麥的功能
學生自我約束不足,居家通過網絡在線聽課,由于空間分離、管理松散,自覺性差的學生不能像在教室里上課一樣嚴格要求自己,容易出現(xiàn)放任自流的情況[2]。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功能適時在課堂中加入與學生的連麥,加強線上授課中師生的互動頻率[3],以便隨時了解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通過連麥問答的形式,檢查授課效果。
2.課前課后將教學平臺利用起來
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利用慕課資源做好預習工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4]。在課堂上利用線上考核評價體系的標準執(zhí)行,例如將一部分實訓分數(shù)挪過來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入教學平臺資源的同時,教師在線上授課時可以適當進行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撫學生心理和情緒——無論目前教學條件如何,同學們都應克服當下困難,安心學習,掌握專業(yè)本領,提升專業(yè)技能。
3.適時發(fā)布調查問卷,了解師生所想
任課教師或教學團隊可根據(jù)課程進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的線上授課情況進行摸底,根據(jù)學生反饋的問卷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在此基礎上,也可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就同專業(yè)或同類課程制作調查問卷,了解實際教學情況[5]。結合師生的調查問卷結果制定出針對線上教學的評價指標,并對其賦予權重,對線上教學進行評價[6]。
按照學校規(guī)定,根據(jù)本專業(yè)計劃及這門課程特點適當合理修改課程考核標準,例如:傳感器技術正常為1:1,平時含作業(yè)20分、理論40分、實訓40分,可以改成平時含作業(yè)40分、理論40分、實訓20分。分值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傳感器技術課程考核成績調整 單位/分
1.采用多樣的考核形式
期末考核方式不能局限于筆試或圖片形式,簡單的筆試或圖片形式不能代表學生成績的真實性,成績缺乏真實性就不能對達到課程預期目標有參考價值,期末的考核形式應該更加多樣,可以采用錄視頻、做作品、階段性考核等形式。期末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收尾,主要注重平時基礎積累,線上授課就更不能讓期末成績“一錘定音”。
2.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更靈活的實踐方式
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教育,線上授課(包括慕課、微課等在線課程及網上直播教學)和隔屏學習打破了時間、天氣、地域、場地、出行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8]。線上課程也給課程的改革帶來新的契機。以往聘請專家進校園是不易做到的,專家要抽時間設計行程,一個學期才能聘請專家進校園給同學們做一次講座。線上授課后,由于沒有了空間的限制,只要校企合作企業(yè)的專家時間允許,隨時可以受邀請進入直播課堂,對學生進行授課。專家的授課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可以是講座、實操演練,也可以直接在生產車間給同學們作產品或設備介紹。這樣的授課形式也會相應增強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的興趣,讓他們提早感受工作氛圍,畢業(yè)后在崗位上能盡快適應提升。在專家授課后,任課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與要求,并通過資源分享、討論等形式,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9]。
疾風知勁草,挑戰(zhàn)顯擔當。當下條件下,對教師來說,開展線上教學已經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教學形式[10]。多數(shù)教師也已經渡過了從傳統(tǒng)課堂向線上授課形式最初的不適應期。疫情的影響依舊存在,線上課程的教學可能會變成一種常態(tài),甚至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將線上教學的一些優(yōu)勢保留下來。對于線上教學中困難比較多的實踐課教學,我們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充分利用直播和教學平臺、靈活設置實踐和考核方式等方法來應對線上教學的常見問題,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