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 | 浙江省溫州市南浦小學
202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兒童為本”“雙向銜接”為落點,切實推進幼小科學幼小的銜接。幼小銜接,其實并不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幼兒園和小學密切合作,把握兒童特點,為幼兒園的學齡兒童做好入學準備,為進入小學的學生做好入學適應,助力兒童的成長。經(jīng)過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南浦人不斷研發(fā)適合學生真實需求的銜接范式。
家長:向前一步,攜手共育。家長問卷調(diào)查、小學教師進園家長會、校長面對面、一年級新生家長會和“給新生家長的信”、親子閱讀會、家長成長營多項針對性的活動,不僅可以指導家長在學習能力、入學裝備、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給予孩子幫助,還給家長提供了適應角色轉(zhuǎn)變的良方,讓家長能從生活、心理、與老師溝通等方面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和改變。學校按照時間軸從4月一直到11月,安排好課程內(nèi)容,讓家長在入學季做到心中有數(shù)、心平氣和。
校園:靠近一步,雙向融通。幼小銜接的達成,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們的入學適應意識。所謂入學適應意識,就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生的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方面的特點,切實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現(xiàn)實狀況,把了解兒童、創(chuàng)新策略和落實適應當作每一個教師的責任,所以,教師必須做到:
一是研讀指南,心中有綱。研讀兩個學段的綱要,一年級教師在各個學科的課程設計上要結(jié)合幼兒園五個領域,設計活動化、生活化和綜合化的課程。
二是了解幼兒,眼中有人。提早入園了解大班學生,開學前入戶了解孩子在家的真實狀況,關注每個不同的個體。
三是研發(fā)課程,手中有法。在課程的共同研發(fā)過程中,我們主要經(jīng)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共尋異同,共論融合點。第一次研討,每個教師分享自己做的幼小銜接活動,找到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的融合點,探尋更有效的銜接,從而打破銜接觀念的壁壘,轉(zhuǎn)變幼小銜接單方負責的思想。
第二階段:同課異構(gòu),減緩教學方式坡度。針對幼小銜接的“身心準備”專項內(nèi)容,開展跨學段的“同課異構(gòu)”教研活動。體育老師提出了“玩學練賽”的銜接課堂模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練,在比賽中用,最終提升孩子的身體素養(yǎng),養(yǎng)成鍛煉習慣,收獲運動能力。
第三階段:時間融合,減緩一日環(huán)節(jié)坡度。對照幼兒6月銜接月和小學9月適應月的作息時間表,“幼”“小”雙方通過適當調(diào)整生活、學習的時長,切切實實順應兒童的生長需求,把銜接的“陡坡”變成“緩坡”。
第四階段:推進課程,減緩學習內(nèi)容坡度。確定論證幼兒園銜接月課程和小學入學課程,根據(jù)各自對學段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議,實現(xiàn)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向上銜接和小學的向下延伸,全方位助力各方面自然過渡,貼近兒童真實需求,讓適應更貼心。
學校通過問卷,對幼兒園家長和幼兒進行了深入了解,傾聽孩子們的真實需求,結(jié)合家長的擔憂和焦慮,研制了“浦惠入學適應課程”。圍繞“小學,我來了(身心)”“學做小學生(生活)”“成長沒煩惱(社會)”“學習樂趣多(學習)”四大模塊32個主題實施。
程序是一個課程實施的核心,是課程的具體展開過程,我們的課程按照學生的入學時間,根據(jù)學生逐步的成長,建立“融入、立序、心安、樂學”幾個部分的程序。
融入:新生啟蒙。針對入學一周的新生,我們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嘗試了解新學校的環(huán)境和特色,熟悉周圍的人和物,融入校園。我們?yōu)楹⒆觽兙拇蛟炝私朴變簣@的教室環(huán)境(閱讀區(qū)、游戲區(qū)、生活區(qū)),與自己原來幼兒園的同學拍拍照,老朋友見見面,情感聯(lián)結(jié),以此減緩焦慮感和陌生感。第一天,我們安排儀式感滿滿的入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進入小學。開展“校長與我拍張照”“大手小手伴成長”“小小禮物見心意”“巧做賀卡遞愛心”等活動,讓孩子們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
第一周是融入周,孩子老師共適應。因此,第一周,基本不進行課程內(nèi)知識性的教學,整合各個學科,以主題活動為主。經(jīng)過一周的適應,學生能很好地融入校園生活,也達成了四大模塊中“身心”這一領域的準備要求。
立序:建立規(guī)范。學生對自己小學生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認同感之后,我們的幼小銜接課程就進入第二個階段: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和學習秩序,進入與新環(huán)境的磨合中。
我們采用微視頻導行、繪本伴讀、影視欣賞等方式落實該課程。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我們拍攝了許多校園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微視頻,分別為:吃飯篇、隊列篇、喝水篇、如廁篇、整理篇等,在校園內(nèi)有組織地進行播放。而這一部分的課程回應了第二模塊的需求,孩子建立了對小學生活的一般秩序。
心安:聯(lián)結(jié)情感。所謂充分的入學適應,不只是追求最終兒童適應小學學習這個結(jié)果,還應追求兒童對小學充滿興趣與期待,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最終使學生達成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適應狀態(tài)。
我們借助學生在幼兒園熟悉的讀繪本、做手工等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表達真實的情緒,通過課程,制作情緒小魔瓶、情緒晴雨表、情緒選擇輪等,讓學生學習交往、表達情緒,達成“社會”這一模塊的要求。
樂學:激發(fā)動力。在這個階段,學生在身心、社會交往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適應,開始對學習新的內(nèi)容有了需求,通過學科整合,如“奇妙的數(shù)字”“有趣的形狀”“美妙的閱讀”“小小讀書郎”等課程,讓學生在整合中認識數(shù)字、圖形,開始閱讀,對于知識的學習有初步的認知,以便后續(xù)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同時也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適應課程在學科整合課上得到了落實。老師們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進行彈性教學,落實了第四模塊的要求。
評價內(nèi)容上,我們涵蓋的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平時階段,會讓各位老師以及校方觀察學生的各個行為習慣,并做好記錄進行相應的考核。在學生入學后,每一位學生會得到一張“開學十天樂”的七星卡,分別為:“文明星、友善星、午休星、排隊星、聽課星、整理星、用餐星”,根據(jù)學生平時的各種表現(xiàn)對七星卡進行評分,以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幼小銜接階段。
針對學生,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會組織一定的考核,分別為:“一周一小評、二周一展評、六周一巡導、期末一游考”。評價的方式不僅僅來自老師和學校,還有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同時還會積極參考家長的建議,真正做到“多方評價”。
幾年的幼小銜接探索之路,從最初的習慣、學習到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個方面的適應;從小學單向銜接到幼兒園、小學雙向銜接轉(zhuǎn)變;從設置課程讓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到從兒童立場去創(chuàng)造條件,實行小幼科學銜接……這是南浦人不斷復盤蝶變的過程。隨著新課標的出臺,我們將結(jié)合新的要求,繼續(xù)探尋,讓課程不斷生長,助力兒童的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