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書田,江金諦
(1.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nst@sdut.edu.cn;2.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jiangjindi@sdut.edu.cn)
中國陶瓷作為珍貴的藝術品,自古就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家,中國陶瓷成為貴族和王室成員的收藏品,也成為他們互相贈送和交換的禮物,許多歐洲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收藏有珍貴的中國陶瓷作品。一些歐洲古老城市和考古遺址中,也有許多中國陶瓷的遺存,見證了當時東西方文化和貿(mào)易的交流和融合。
中國陶瓷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中國陶瓷走出國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中國陶瓷的傳播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瓷器傳入歐洲之后,最初作為一種來自中國的神奇之物而被收藏。瓷器的細膩、精巧、溫潤慢慢成為被歐洲廣泛認同的美學風格。中國陶瓷對西方美學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曲折的、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過程。
中國的制瓷歷史源遠流長,國外學者對中國瓷器的基本概念、分類、斷代標準等進行了區(qū)分和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歐洲對中國陶瓷研究的基礎。簡·迪維斯《歐洲瓷器史》中提到,“歐洲瓷器的產(chǎn)生,是由于中國瓷器出名所激起歐洲普通陶工和著名煉金術士多年試驗的結(jié)果”[1]。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的《中國瓷器史》介紹了歐洲收藏中國陶瓷的歷史,并詳細描述了中國瓷器的各類紋飾,如花卉、神話動物、神話人物等,并對中國瓷器上的款識進行圖解與說明[2]。吉樂撰寫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外銷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第一部分追溯了外銷瓷的全球之旅,第二部分以“收藏”為主題,介紹了作者個人多年來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陶瓷、亞洲其他國家的陶瓷以及歐洲陶瓷[3]。Hetherington在《Chinese ceramic glazes》中深入研究了中國陶瓷上釉色效果的科學原理,分析了如何使用不同化學成分的釉來制造引人注目的顏色和紋理,激發(fā)了歐洲人對中國陶瓷和藝術史的審美興趣[4]。這些文獻展示了歐洲學者在中國陶瓷研究領域的貢獻,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傳播和對歐洲的影響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對于促進中歐文化交流以及中國陶瓷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的傳播對中國陶瓷在歐洲的知名度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歐洲工匠開始模仿和制造類似的陶瓷制品,如意大利的斯蒂爾諾陶瓷廠成功生產(chǎn)了類似于中國陶瓷的產(chǎn)品。
中歐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最早可上溯到兩千年前的絲綢貿(mào)易。漢朝與古羅馬之間存在著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明朝正德嘉靖以后,中國與歐洲直接通商,中外文化和貿(mào)易交流日漸興起,中國陶瓷工匠們研究歐洲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需求,專門生產(chǎn)滿足歐洲國家市場需求的陶瓷。大受歡迎的中國陶瓷迅速取代了當?shù)氐奶掌骱徒饘倨?。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傳播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發(fā)現(xiàn)階段、進口階段、仿制階段和合作階段。
首先,中國陶瓷最早出現(xiàn)在歐洲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遺址出土了完整的瓶、壺、碗、盤等中國瓷器和殘片,這些瓷器多為青瓷和白瓷。
第二個階段是進口階段,也是17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中國陶瓷的時期。中國陶瓷被運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并通過荷蘭人的貿(mào)易網(wǎng)絡傳到歐洲各地,成為皇室和貴族們收藏的珍品。
第三個階段是仿制階段,即歐洲陶瓷藝術家們模仿中國陶瓷風格設計和制作瓷器的時期。在歐洲歷史上,中國陶瓷的仿制是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17世紀,荷蘭人開始仿制中國的陶瓷;18世紀,英國的陶瓷工坊通過研究中國陶瓷的技術和風格,成功地生產(chǎn)出類似的產(chǎn)品,如著名的英國喬治時期的仿古瓷器。這些仿制品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中國陶瓷技術,如青花、玉石紋、釉里紅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且非常受歡迎,并且對后來的歐洲陶瓷工藝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這也是一種跨文化藝術交流,使中國陶瓷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和傳承。
最后是合作階段,即中歐陶瓷藝術家們之間的合作時期。20世紀初期,許多歐洲陶瓷藝術家來到中國學習和研究,探究中國陶瓷藝術的深層次思想和技術。中歐陶瓷藝術家們之間的合作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交流不僅豐富了陶瓷藝術的內(nèi)涵和多樣性,也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化。
中國出口陶瓷的線性歷史見證了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以及對東西方文明的深刻影響。在歐洲,首先出現(xiàn)了對白瓷的追捧,然后是對中國藝術風格的追隨。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深入到瓷器、花園、建筑、服裝等多個方面。16世紀初,荷蘭制陶匠師們通過仿造中國的白釉和青花料,燒制出了至今在歐洲還有一席之地的荷蘭代爾夫特藍陶。法國的路易十四不滿足于僅僅收藏中國陶瓷,還把中國陶瓷藝術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凡爾賽宮里修建了特里亞農(nóng)瓷宮,即中國宮。該瓷宮的裝飾采用了中國青花瓷白地藍花風格。16世紀英國的宮廷收藏品中的倫納德杯采用的是簡單的中國陶瓷深碗的形式。它包括一個高底座和一個圓頂?shù)纳w子,把杯子變成了所謂的塔式結(jié)構(gòu)。17世紀早期,中國陶瓷在英國已經(jīng)非常普及了,在倫敦的商店中有出售,在精英的家庭中作為藝術品有展示,在名家收藏中有珍藏。17世紀晚期,中國陶瓷在歐洲的應用更廣泛,從中產(chǎn)階級參加社會活動的日志到烹飪書,隨處可見。與此同時,中國陶瓷還被安置在特別設計的展覽中,轉(zhuǎn)變?yōu)榻ㄖ卣?成為房間的組成部分,代表了居住者的財富和生活方式。18世紀,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的宮殿內(nèi)也擺滿了中國瓷器,并將中國陶瓷改裝成各種裝飾品。陶瓷研究者還為歐洲人收藏的中國陶瓷賦予了更復雜的意義,象征著高級的審美和社交能力。中國陶瓷是奢侈品的代名詞,顯示著主人的財富和權力。
中國陶瓷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所產(chǎn)生的商業(yè)利益,激發(fā)了歐洲探險家、商人等對中國的探險和貿(mào)易。最先進入中國的商人來自葡萄牙,接著西班牙以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基地,與中國進行陶瓷貿(mào)易。后來,中國陶瓷經(jīng)由荷蘭的商船大批量運往歐洲。歐洲人對中國陶瓷的喜愛近乎癡迷,法國、德國、丹麥、奧地利、瑞典等國的商人接踵而來,滿載而歸。
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傳入和流行被視為符號資本生產(chǎn)的一個方面。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引入和欣賞始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中國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裝飾而聞名,成為貴族和富商們炫耀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歐洲社會中,擁有中國陶瓷被視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成為符號資本的一部分。首先,中國陶瓷的稀缺性和獨特性使其成為一種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夠購買和展示。其次,中國陶瓷的美學價值和文化象征使其成為一種文化資本,能夠展示主人的教育水平和品位。此外,中國陶瓷的傳統(tǒng)和歷史背景也賦予了它一種歷史資本的價值,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的物品。
因此,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傳入和流行不僅僅是一種商品交流,更是一種符號資本的生產(chǎn)和展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5]。記憶研究以其獨特的時空屬性、文化張力和社會關懷,成為21世紀國際人文社科多個領域的關注要點[6]。此概念一經(jīng)提出便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其理論的深刻性與現(xiàn)實性為信仰認同與身份認同、提升國家歸屬性與民族歸屬感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尤其是,文化記憶在后現(xiàn)代文化批判熱潮背景中呈現(xiàn)出巨大的理論張力,在方法研究、跨界研究、拓展研究中推動著人們理解、討論、擴展、批判和發(fā)揚文化傳播的途徑,促使人們在歸屬感和差異化的寬泛視界中看待世界諸文明,增進文化認同,促進文化的跨時代與跨文明交流[7]。
文化記憶是指一個社會或群體對于過去的經(jīng)歷、事件、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集體記憶和共同理解。中國陶瓷在文化記憶中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藝術和文化遺產(chǎn),代表了中歐文化交流和啟發(fā)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國陶瓷的流行在歐洲社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成為歐洲文化記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陶瓷的流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品的傳入,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和認同。它通過陶瓷的獨特美學、精湛工藝和文化象征,塑造了歐洲人對東方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中國陶瓷的設計和裝飾風格對歐洲的陶瓷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歐洲陶瓷工藝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此外,中國陶瓷在歐洲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認同也對文化記憶產(chǎn)生了影響。擁有中國陶瓷的人被視為高貴和具有品位的人,這種身份認同在歐洲社會的文化記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陶瓷在歐洲博物館和藝術機構(gòu)的收藏和展示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和欣賞中國陶瓷的機會。
總的來說,中國陶瓷在歐洲的流行對歐洲的文化記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歐洲文化記憶中的重要元素和符號。
瓷器不僅是一種實在的器物,更是一種實在的文化,其傳承與傳播亦與文化觀念、文化習慣、文化載體、文化自信有著密切關系[8]。中國陶瓷已走向全世界,但中國陶瓷在歐洲消費者心目中的文化記憶,還是較新的研究課題,相關課題與論文較少。中國陶瓷及其文化“走出去”的同時,還要“走進去”,深入人心。因此,返諸歷史,回溯過去,探求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陶瓷記憶,是一個新穎而又有價值的議題。
探尋中國陶瓷在歐洲人心目中的文化記憶,喚起中國陶瓷在歐洲人心目中的記憶,追尋他們心目中的中國陶瓷想象,是中國陶瓷對外傳播與文化貿(mào)易良性互動關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