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春
《后漢書·楊震傳》中記載,楊震到山東赴任,途經巨野昌邑時,曾得到過楊震推薦的縣令王密深夜懷金相贈,認為“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由此,楊震“四知卻金”,成了慎獨的典范。
“慎獨”一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币馑际亲铍[蔽的事物、最微小的事物往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素養(yǎng),因此有道德的人“戒慎”“恐懼”獨處時,擔心自己會做不道德的事。在楊震那里,獨處時便是道德在場時。
自我修養(yǎng)重在慎獨?!白孕拗?,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作為一種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是我國古代先賢倡導的一種自我修養(yǎng)方法。幾千年來,先賢們都把“吾日三省吾身”“不自欺”“暗室不欺”等看作“慎獨”的一種表達。清代官員葉存仁離任之際,僚屬們饋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來。葉存仁見狀,賦詩一首,拒禮而去:“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币驗閷τ械赖碌娜藖碚f,已經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畏人知畏己知”化為了自己的堅定信念。
抵制誘惑難在慎獨。“見欲而止為德”,慎獨者必須慎欲,不被錢、色、名等私欲俘獲。宋元之際的大學者許衡,曾跟隨眾人避亂。由于路途遙遠,天又很熱,大家都十分口渴。正巧道路旁有一棵梨樹結了很多梨子,眾人都爭先恐后地去摘來吃,只有許衡一人端坐樹下,始終不為所動。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沒有主人了,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币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慎獨,就是要與己赤誠相見,與私心斗爭,與貪欲較量。一些官員難抵誘惑、腐化墮落,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慎獨之功。面對誘惑,特別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或以“下不為例”原諒自己,或以“小節(jié)無礙”寬待自己,或以“僅此一次”放縱自己,最終墮落在欲望的黑洞中、人心的幽暗處。
獨處之時,道德在場,天地可鑒,明鏡高懸。楊震“四知卻金”的慎獨故事,捅破的是“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其實無論是“明處”還是“暗處”,無論是“有人知”還是所謂的“無人知”,慎獨都不是利益的算計、外在的壓力,而是道德的信仰、內心的律令,是自我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黨員干部要把慎獨之功練好,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