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躍龍中學 張淑燕
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古代游記散文教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隨著學生視野的拓寬以及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如何在教學中有效融入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欣賞古代游記美妙文字的同時,深入理解文中蘊含的深層文化信息,成為教學研究的關鍵。因此,本文對審美視域下的初中古代游記散文教學展開研究,期望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有益思考。
古代游記散文作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承載著豐富的審美意蘊。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不僅是對學生文學知識的傳授,還是對學生審美能力以及文化認識的培養(yǎng)。教師從審美視域出發(fā)進行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還能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審美鑒賞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開展古代游記散文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內心感受,能夠將學生帶入情感豐富的旅程。對于山川的壯麗、廟宇的莊嚴以及市井的煙火,作者不僅是在進行物理空間的描繪,還是在用文字捕捉并表達自己對這些景象的感受。這樣的表達使游記散文超越簡單的地理記載,成為一種情感經驗的共享。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環(huán)境的描述來表達個人的情感體驗。通過分析作者的語言選擇、敘述技巧以及表達方式,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在自己的寫作中有效地傳達情感。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其發(fā)現并感悟生活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古代游記散文情感表達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其思想情感。這樣的學習經歷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游記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能夠體現出作者的藝術才華,也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從教育視角來看,古代游記的作者通過比較不同地點的風土人情,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使游記不僅是地理文化的記錄,還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此外,作者在敘述中穿插哲理寓言,使得游記在傳遞旅行經驗的同時,也可以傳達出深刻的人生智慧,能夠對學生的道德方面起到教育作用。這種藝術構思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強游記的可讀性,更讓這些作品在藝術文化層面上具有更深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探究這些游記背后的藝術構思,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手法來增強文章的藝術性。通過這種分析,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到古代游記散文的文學價值,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深究興趣。
從審美視域角度來看,在古代游記散文中,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所經歷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字意境。這些意境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贊美,還是作者情感與思想的融合體現,展現了深邃的美學價值。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古代游記散文,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古人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對自然文化的深刻理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如,通過對游記中描繪的山岳、河流、古跡等景象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在自然文化中表達美,培養(yǎng)對美的創(chuàng)造力。此外,古代游記散文的意境描繪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些作品,教師能夠帶領學生理解到這些元素在古人心中的意義,幫助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游記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還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風貌,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氣息。通過這些生動具體的描繪,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從而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對歷史建立理性的理解。同時,古代游記散文還以其獨特的文體、生動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情感,展示出古代文人的藝術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才能,游記中的每一個景致、每一段經歷,都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投射,充滿詩意哲思。教師利用這種文學表現,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藝術感悟。此外,古代游記散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古代游記散文的文學價值,能夠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在初中階段,針對古代游記散文的教學,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策略是極為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建接近作品原貌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模擬作品中的背景、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沉浸感,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加深學生對作品深層次情感思想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感官體驗和情感共鳴中深化對古代游記散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以《湖心亭看雪》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方式展現作品中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背景,如《湖心亭看雪》中細膩描繪的雪景以及湖心亭的畫面,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教學工具,創(chuàng)建一個接近文本描述的環(huán)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當時的環(huán)境中,增強學生的沉浸感。其次,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張岱對雪景的描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記錄,還蘊含著他超脫世俗、特立獨行、不隨流俗的清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欣賞雪景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他對雪的理解又有哪些深刻的寓意?寫金陵客有什么用意?”再次,教師還可以結合文本中的具體語言特色,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游記散文的語言魅力?!逗耐た囱愤\用了白描的手法、對比的手法、留白的手法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這些語言特色,理解如何通過語言增強文本的感染力。最后,情境創(chuàng)設還包括跨學科的知識整合,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如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使學生在多元的知識背景中理解文本,提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在審美視域下的初中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細致地解讀是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深度理解經典作品的關鍵。以《岳陽樓記》教學為例,教師要細致解讀文本要求,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閱讀文本。
首先,讓學生閱讀全文,理解基本內容、結構,關注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文章怎樣通過結尾使全文主題得到升華。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深入分析文中關鍵詞句的運用,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引導學生探討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以及是如何體現作者人生態(tài)度以及政治理想的。對于文章中的其他重要詞匯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也應進行詳細地解讀討論。其次,教師應帶領學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經歷,探討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仕途經歷,以及岳陽樓的歷史地位以及文化意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岳陽樓記》的深層含義。
再次,文中使用的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不僅能夠美化文本,也能夠深化作品的主題,教師可以選取文中典型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向學生詳細解析這些修辭如何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文學作品中修辭手法的應用,還能夠理解這些修辭如何與文章的整體結構和主題相協調,增強表達效果。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這些修辭手法在當時文學背景下的特殊意義,以及其在表達作者情感傳達方面的作用,提升學生對文學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
合作探究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討分析文學作品,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以《小石潭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研究主題,包括作者柳宗元的生平背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以及文中所體現的情感、審美情趣、文學手法的運用等。每個小組負責深入研究其主題,并將研究成果與全班分享。教師也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指導,包括相關的背景資料、文學理論,以及如何進行文學作品分析的方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互聯網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問或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確保討論的深度。同時,教師還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鼓勵每名學生積極發(fā)表意見,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完成研究討論后,每個小組需要以口頭報告、PPT 展示或其他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展示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或與展示小組進行互動,進一步深化對《小石潭記》的理解。此外,教師應總結每個小組的研究成果,并對整個合作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其中不僅包括對《小石潭記》的理解,還包括合作探究過程中的溝通、協作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實際操作體驗,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以《醉翁亭記》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模擬“醉翁亭”游覽的活動。這可以在學校的園林或者附近的公園進行?;顒又校瑢W生可以扮演歐陽修及其朋友,重現醉翁亭的游玩場景。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情境,還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寫作意圖。其次,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讓學生以《醉翁亭記》為靈感,編寫自己的游記散文。這樣的寫作練習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散文寫作的技巧,如如何描寫景物、表達情感等。再次,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主題為“探索醉翁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訪談、寫報告等方式,深入研究醉翁亭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以及《醉翁亭記》的意義。這種研究性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一場關于《醉翁亭記》知識競賽,回答與之相關的問題,如關于作者的信息、文中的重要段落解讀、作品的文化背景等,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引入虛擬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已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果。
以經典文學作品《桃花源記》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創(chuàng)建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走進”《桃花源記》所描繪的世界。通過VR 眼鏡,學生可以體驗到作品中的桃花源景象,如泉水的潺潺、桃花的盛開、村民的生活等。這種真實感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其次,增強現實(AR)技術也可以應用于教學中。通過AR 技術,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環(huán)境中“看到”虛擬的桃花源景象或者與文中的人物互動,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感悟和理解。
再次,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鼓勵學生基于《桃花源記》的描述,使用VR 或AR技術自行設計構建一個虛擬的桃花源。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還能深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理解。最后,加強虛擬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融合,通過討論、寫作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虛擬體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在虛擬桃花源中的體驗感受,撰寫一篇關于虛擬體驗與文本理解相互聯系的文章。
綜合性的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桃花源記》的理解,還能夠促進學生在技術應用、創(chuàng)意思考和文本分析等能力的提升。教師利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和感悟古代文學作品,為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審美視域下的初中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師深入探究古代游記散文的情感表達、藝術構思、意境描繪及其文學價值,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學習平臺,使學生領略到古代文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追求。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將審美教育融入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