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興 (山東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000)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書畫作品是華夏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書畫作品相伴相生的中國書畫裝裱修護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整個書畫創(chuàng)作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裝裱工藝的優(yōu)劣,實屬書畫名跡存亡的決定因素。唐代張彥遠的《歷史名畫記》中有《論裝背褾軸》一章,對其進行過專門論述:“自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笨梢姡跁x代以前就已經出現書畫裝裱工藝,只是工藝“不佳”,南宋時裝裱工藝才開始發(fā)展。國人愛好書畫,追求風雅自古有之。隨著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發(fā)展,為了保存好手中的藝術珍品,收藏家們都特別重視書畫裝裱修護,從而使得這項工藝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
書畫裝裱修護不局限于對古舊書畫的保護,它在紙質類文物的修復保護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紙質類文物由于本體材料的特性,在人為和自然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下,會出現殘缺、斷裂、霉蝕、蟲蛀甚至朽爛不堪的情況,都需要通過修復裝裱才能還其原貌。深入了解書畫裝裱修復過程及使用材料的特點,對古舊書畫、典籍文獻等紙質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紙質文物在流傳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人為或者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文物本體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需要依據文物損傷情況對其進行修復。修復前,修復人員應盡可能了解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著錄及刊印背景,制定科學周密的修復方案。在修復過程中嚴格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及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基本原則,盡量把修復面積控制在最小范圍,少添加復合材料,保留文物自身的歷史感。善本古籍、文獻檔案的修復,要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殘破現狀,特別要注意保留善本文檔原有的研究信息。書法繪畫類文物修復更不應過度,在不破壞原畫面的同時,要充分體現鮮明的個人及時代特色。例如,使用淋洗法清洗畫心,主要是為了清潔畫作的煙熏塵蝕痕跡,使用最簡單的物理干預措施去除灰塵和酸性物質,恢復畫作原有色澤。如果使用化學藥劑對紙質文物進行去污處理,或多或少都會對其內部結構造成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紙質會變得更容易腐蝕、脆軟。
可逆性原則是指在修復中使用的技法都可以采取可逆措施,使文物恢復至沒處理前的狀態(tài),保證修復使用的材料以及技術的安全性較高,為將來的修復留有余地,使修復人員后續(xù)能夠進行改善、彌補。從修復的角度來看,所用材料都伴隨著一定局限性,未必最為精準、合適。隨著科技發(fā)展,使用的修復材料會不斷更新,因此在修復文物時,需要確保使用的操作方案都具可逆性,可以將文物的修復狀態(tài)返回到上一步,減少對日后修復造成的影響。
傳統(tǒng)裝裱修復技藝是我國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在贊嘆和欣賞的同時,對承載著技術和藝術價值的裝裱材料的研究也應同步進行。傳統(tǒng)的裝裱技藝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伸縮性和延展性再加以手工操作,所用材料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經過由自身屬性造成的伸縮變化,其穩(wěn)定性較強,與原作品的契合性較高。
紙料是傳統(tǒng)紙質類文物保護所必需的材料,傳統(tǒng)紙質類文物保護所用紙料大多為宣紙。棉料宣紙、凈皮單宣都是裝裱的常用紙料,它們都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制成的。棉料宣紙、凈皮單宣紙單張可以用來托畫心,也可以用來托絹綾、配覆被紙等。裝裱中所用宣紙的標準:第一,宣紙的厚度要適中,正所謂“太厚則強急,太薄則失力”;第二,光潔度要高,摸著要光滑細膩,紙要干凈潔白;第三,紙的彈性要好,韌性要強;第四,裝裱中所用宣紙一定要有比較好的柔軟性,紙質過硬容易出現折損,紙質過軟則容易出現紙碎的現象;第五,良好的吸水性是裝裱用紙的一個重要要求。
古籍圖書修復前
古籍圖書修復后
紙質類文物保護中還會用到其他的紙料,例如竹制毛邊紙一般作為墊襯用于撤水;日本產的和紙纖維長,韌性高,吸水性更出色,是紙質類文物裝裱中用來吸水的好材料;還有一種高麗紙,棉性大且堅韌,拉力較強,也是掙平單張畫心的常用紙料。
談及紙質類文物裝裱修護,涉及方面太多。這里以裝裱書畫為例,談談托畫心和方畫心這兩道重要工序。
我國書法繪畫作品多是采用宣紙、皮紙、綾、絹之類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材料質地輕薄且不規(guī)則,需要根據作品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宣紙作“命紙”,即在其背面托一層宣紙,貼于掙子上,晾干掙平,方可進行方心和鑲活,這是書畫裝裱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被稱為“托心”。“托心”所用的宣紙要選擇細膩、厚薄均勻、無皺褶的上好宣紙,配托紙時根據書畫心的厚薄,采用不同厚度的托紙。例如,畫心為單宣的,托紙也要采用單宣;畫心為夾宣的,托紙選用較薄的皮棉連;畫心質地是毫無拉力的書畫紙,就要配以拉力較強的凈皮宣紙。在裝裱時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托心方法,稍不注意就會對書畫造成損傷,例如托破、重皮、皺褶、跑色潤墨等。
1.托畫心時出現托破的問題及處置方法
造成畫心托破的原因主要有:一、技術不夠精準熟練或粗心大意;二、不熟悉各種類型書畫用紙的性能與特點、拉力的強與弱;三、糨糊用量與黏稠掌握不準確;四、運刷時用力過猛致使畫心破裂。畫心托破直接影響書畫的收藏價值,因此,托心時要思想集中,方法得當,工具要順手,糨糊的稠稀要適中,用量要適當。托心掙平時,難免會出現掙裂現象,掙裂的原因大多是在于托紙的接縫,室內溫濕度不平衡也是一個因素,還有就是畫心上掙子后,畫心的伸展幅度、幅面干濕不均等因素引起的掙裂。出現這些問題,需將畫心立即取下進行處理:把畫心放置在以水展貼好塑料膜的案子上,畫面向下,灑水稍加濕潤,揭掉命紙,將斷裂的部位對準湊齊,在掙裂部位抹少許稀糨糊將揭開的托紙貼好,取寬約1厘米左右的皮棉連紙條,用稀一點兒的糨糊粘到裂開的部位,再重新配以命紙。處理妥當后,連同鋪在案面上的塑料薄膜一同揭起,平鋪在一張墊紙上,然后去除塑料膜,待晾干、噴水后再重新上掙子。
2.托畫心時出現重皮的原因及處置方法
托好的畫心下掙子后,有時容易出現托紙與畫心重皮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一、托畫心時使用的糨糊太稀,或糨糊變質導致其失去黏性;二、托畫心時操作不當,糨糊刷得不夠均勻;三、上托紙時用力太輕,排刷不實;四、畫心質地是半生半熟的次宣紙、皮紙、熟紙,因為吸水性較差,糨糊的攝取量較小,容易出現重皮。若重皮比較嚴重,就要用清水先行潤透,等揭掉托紙后重新進行托心。如果只是局部出現重皮,可以用針錐挑開托紙,用針管在重皮部位注入少許稀糨糊,然后壓實,也可用毛筆填入少許稀糨糊使之吻合。重皮的畫心修復后局部勢必會受濕而起皺,這時就需要重新上掙子晾干掙平。為了避免重皮現象發(fā)生,在托心過程中要保證糨糊黏度,熟悉各種書畫用紙的吸水性,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3.畫心墨色潤化和脫落的原因及處置方法
在托心工序中,還容易出現畫心墨色潤化和脫落現象。主要原因包括:用紙用墨不講究、使用的顏料是劣質或已失效的、用半生半熟的次宣進行書寫繪畫等。托畫心前要對書畫進行檢查,方法是一看二抹三試水。
看:墨色濃厚且無光澤的、顏色灰暗且有微小顆粒的,畫心質地為竹料紙、純皮紙、熟紙、熟絹或半生半熟紙料的,都可能出現墨色潤化或脫落現象。
書畫修復前
書畫修復后
抹:用手指在墨色處抹一下,看是否能抹下墨色。
試水:以手指蘸水在墨色的局部點一下,觀察是否潤化,或用宣紙在點水處沾一下,看是否能沾下墨色。
遇到這些情況,托心前需在畫心背面噴一遍膠礬水,或在容易出現問題的局部用毛筆涂抹膠礬水,待墨色穩(wěn)固后再托心。遇到顏料較厚的書畫作品,在托心時,切記要在畫心下面襯一層宣紙,以防墨色潤化和脫落。
書畫經過托心后已比較平展厚實,方畫心就是將其四周裁齊,使畫心規(guī)矩方正。方畫心需要注意幾個問題:(1)方畫心一定要齊要正,務必保證畫心四角呈直角。如果畫心齊裁不正,會給后續(xù)的工序造成困難;(2)盡量保證畫心完整,裁邊時能少則少,嚴防傷及書畫邊沿部位的內容、款識及印章;(3)方心要一張張進行,不可省事求快;(4)如遇畫心不規(guī)則、題款和押角章比較靠近邊沿的情況,欲將畫心齊裁方正,則必然會傷及書畫的題款和印章。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舍棄方正,保全畫面,即將畫心裁為梯形,在后邊鑲活工序時,以邊料補之。
長期以來,業(yè)界把紙質類文物裝裱僅僅當成一種技術來對待,忽略了對其理論研究的重視。在紙質類文物的收藏保護中,博物館從業(yè)人員應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向公眾普及紙質文物收集、整理的專業(yè)知識;從提高對紙質文物保護的認知水平入手,建立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文物保護隊伍。在紙質文物裝裱修護的實踐中,如何既能保證紙質類文物的歷史價值,又能保證紙質類文物的原真性,進而使傳統(tǒng)裝裱技術與現代修復理念更加協(xié)調融合,是我們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