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紅
摘要:目前統(tǒng)編版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存在碎片化和同質化傾向,忽視了其對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追求,難以較好地體現“跨學科學習”和系統(tǒng)化、開放性的項目化設計理念。本文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出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從跨學科學習視角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教學進行項目化設計與實施:以主題情境為統(tǒng)領,激發(fā)興趣巧探尋;以“語文味”為核心,豐富素養(yǎng)促提升;以實踐活動為主線,搭建支架助探究;以展示評價為效能,整合量規(guī)優(yōu)評估。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 項目化 綜合性學習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深化推進,國家新課程方案中規(guī)定有10%的時間用于跨學科主題學習??鐚W科項目化學習是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化學習的合集,綜合了兩者的關鍵特征??鐚W科學習運用一種真實的綜合方法,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產生整體理解。項目化學習是為了促進素養(yǎng)目標而圍繞一個真實問題進行深入持續(xù)的探索,形成項目成果。[1]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化學習都需要圍繞真實問題進行探索,本質上是對固化的知識邏輯的挑戰(zhàn),都追求在復雜問題中的創(chuàng)新與回應??鐚W科項目化學習不是簡單地拼湊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真實而復雜的問題中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產生整合性的成果與理解,不僅需要學科立場,更需要跨學科的整合立場。
“綜合性學習”板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對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追求,是語文課程改革中的一大創(chuàng)新點。統(tǒng)編版新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板塊的內容日漸完善,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的設置也越來越注重綜合性與邏輯性。[2]然而,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還往往浮于淺表,教師對教材特點把握不準、教學設計零碎分散、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強、探究過程不充分等問題常常浮現。
一、以主題情境為統(tǒng)領,激發(fā)興趣巧探尋
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感同身受的情境的,這種情境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問題探究的興趣。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在解決真實而復雜的問題中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產生整合性的成果與理解。因此,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建構一個真實的學生所熟悉的語言應用情境,提煉活動主題,以主題情境為統(tǒng)領設計項目式主題,繼而圍繞主題設計子項目,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新的問題,在新問題的不斷探索過程中,通過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聯想思考,從而促進新的認知。在此過程中,同時能夠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鞏固已有的語言運用基礎,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低碳生活》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主題情境: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到來之際,西附初中為進一步動員全體師生參與環(huán)保行動,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環(huán)境,開展了“低碳生活 綠建未來”的主題周活動。圍繞這一主題情境,依次設計“低碳環(huán)保前調研”“低碳認識大調查”“低碳一日精設計”“低碳標語廣宣傳”四個子項目活動。
在“低碳環(huán)保前調研”子項目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親人朋友對居住環(huán)境的感觸,如“以前住在木瀆靈巖上,往太湖地方看一清二楚的,那真是一目千里,現在不行啦,特別是你往城市里看,就是一片模糊?!薄笆昵?,我住在桐涇公園附近的時候,晚上抬頭看,不說滿天星吧,那是不少的,現在是一顆都看不見了?!?以真實調研采訪為素材,獲取直接資料,在今昔對比中讓學生意識到低碳環(huán)保的重要意義。在“低碳認識大調查”子項目活動中,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展開對自家家庭生活能源使用的大調查,并用數據記錄了下來,紛紛展示,發(fā)現結論。在“低碳一日精設計”子項目活動中,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為自己設計個人的低碳一日活動表,強化對生活中真切可行的低碳行為的認識。在“低碳標語廣宣傳”子項目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了低碳環(huán)保LOGO設計大賽,并配上簡短的宣傳標語,號召廣大師生一起擬寫以“低碳生活 綠建未來”為主題的低碳倡議書。
例如在《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產,走進蘇城的小巷,探訪蘇城小巷的俗世雅韻,為學生設計如下主題情境:為了讓游客更進一步了解蘇州小巷,蘇州市旅游局特推出《百巷蘇州》欄目,招募學生志愿者為蘇州小巷代言。圍繞這一主題情境,依次設計“識名·小巷概貌”“循聲·小巷雅音”“入畫·小巷意境”“拾光·古韻新生”四個子項目活動。
在“識名·小巷概貌”子項目活動中,引領學生搜集蘇城小巷的名稱,關注取名的標志性字,探訪名稱的由來、辨析“街巷里弄”等意義的區(qū)分。在“循聲·小巷雅音”子項目活動中,通過實際走訪,采集小巷的獨特聲音,在聆聽中感知小巷的獨特風貌,并邀請學生朗讀文人筆下的小巷印記,將其繪聲繪色地錄制下來。在“入畫·小巷意境”子項目活動中,以《百巷蘇州》欄目組身份向學生征集蘇城小巷代表圖,并運用美術知識,結合自身的小巷印記,闡述你的構思設想。在“拾光·古韻新生”子項目活動中,引領學生思考如何讓小巷在時代潮流中始終煥發(fā)著生機,并鼓勵學生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制作最美小巷代言書簽,通過展示和宣傳讓蘇城小巷煥發(fā)著傳承與新生。
二、以“語文味”為核心,豐富素養(yǎng)促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和功能這樣定位:“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盵3]此處明確指出了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以“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目的,實際上這就是突出跨學科學習中語文學科的主體性地位。因此,語文跨學科學習是基于語文學科的主動跨界的學習,最終要實現的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怎樣才能在跨學科學習中堅守語文學科的主體地位呢?這就需要在跨學科語文學習項目中以“語文味”為核心。程少堂先生說“語文味”是“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王崧舟先生在“愛上語文”系列百家講壇中,也曾指出“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活出自己的詩意人生”。我們在設計項目化驅動性問題時就考慮到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對言語表達的需求,讓學生的表達是因情而動、由感而發(fā)。
語文味應包含“三味”:語言味、文學味、思想味?!罢Z言味”即在真實的語言學習中習得語言,獲得語言感知力和表達力;“文學味”即在整體性的富有文學審美趣味的語言學習體驗中,提升文學鑒賞力和語言創(chuàng)造力;“思想味”即在研究性、批評性閱讀與寫作中,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獲得文化理解力?;凇罢Z文味”所應有的“三味”,在綜合性學習問題探索中,立足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富有“語文味”的實踐活動。以“身邊的文化遺產——蘇城小巷”為例:
1.語言味
【識名·小巷概貌】
一座城市仿佛一篇文章,一條街就是一個句子。請大家制作最美小巷推薦卡并進行解說。請以“在蘇州____是不能刪去的句子。請隨我來到____?”一句為開頭推薦你心中的最美小巷。課前設計如下表格:
蘇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溫婉典雅、秀麗如畫的水鄉(xiāng)特色也吸引著大批的游客。作為常年生活在蘇州的學生,對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自然會出現游客邀請你來推薦最適宜游覽的蘇城小巷這一真實情境,因此,在這一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學生會通過資料的搜集,加以篩選整理,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最終輸出,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了“語言味”。
2.文學味
【識名·小巷概貌】
名字往往帶有美好的希冀,比如我們班“英杰”“偉豪”之名則是寄寓著父母希望男孩子頗具英雄豪氣,成為杰出人才?;匚哆@些小巷名,我們同樣可以給它定義,如:幽蘭巷,幽,僻靜清幽也。巷道幽幽,鬧中取靜?!跋s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蘇州小巷正是蘇州鬧市中的一處僻靜之地。蘭,君子如蘭也。枝葉典雅,花朵幽香。“蘭為王者香,芬馥清風里”,寄寓著追尋高潔、賢德之意。
請仿照示例,通過字形溯源、含義梳理等制作小巷名稱名片,闡釋名稱內蘊,為蘇州小巷代言。
這是對蘇城小巷名稱的進一步認識,剛剛的推薦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未對字義進行深究。此處結合學生名字的取名寓意引領學生自然闡發(fā)聯想,并結合文學作品中的詩意名句,在富有文學審美趣味的語言學習體驗中,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語言創(chuàng)造力,體現了“文學味”。
3.思想味
【拾光·古韻新生】
庭院深深,巷陌楚楚。有的在時間變幻中駐守原地,帶著舊日安好;有的在時代潮流中與時俱進,帶著現世安穩(wěn)。請看這幅圖,它是舊日的“皇廢基”,如今,斑駁的墻皮被修補妥當,破損的路面平整了,海棠民情站、網紅打卡背景墻等一應俱全,皇廢基真正成了古城文化的一個窗口。
如何讓小巷在時代潮流中始終煥發(fā)著生機呢?身處蘇州的你們,有哪些精妙的點子?
基于身邊的真實案例,在現狀面前引領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批判性思考。作為蘇州的青少年,有責任、有義務為我們的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更是有一份城市的文化認同力。因此,為城市的更好發(fā)展出謀劃策,也是在提升我們的思維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體現了“思想味”。
三、以實踐活動為主線,搭建支架助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跨學科學習要求:“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盵4]此處強調了“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以及“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語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需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同時需要恰當的學習支架予以支撐。學習支架能幫助學生明晰學習意圖,從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等方面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倡導低碳生活”為例:
【數據調查】
引導學生展開對自家家庭生活能源使用的大調查,并用數據記錄了下來,交流展示家中能源使用的具體情況。依據資料夾,推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學生真實的家庭能源使用情況為素材,基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來概括調查情況,并感知每日家庭能源的二氧化碳實際排放量。由于調查后的數據龐大,學生在語言表達時會自然運用到數學學科中的科學計數法來計量,體現了用數學學科的思維來解決語言的表達問題。
【數形結合】
請同學們依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的宣誓: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時間為橫坐標,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縱坐標,用函數圖像來表示“碳中和”和“碳達標”,并標注。
結合對語段內容的理解,用數學學科中的函數圖像形象地來表示,以“數形結合”的方式轉化生成對文本語段的深入理解,簡潔直觀,一目了然。在理解“碳中和”這一概念時,同時引入物理學科中的“天平”這一器材,讓學生明白天平的兩端分別是“碳排放”和“碳吸收”。因此,在跨學科項目化實踐活動中,圍繞語文學習,開展跨學科梳理與探究活動,有利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
【數理推論】
請根據材料推理得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諸多挑戰(zhàn)”。
已知: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
求證: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諸多挑戰(zhàn)。
證明:理由一:∵
∴
理由二:∵
∴
理由三:∵
∴
理由四:∵
∴
綜上所述,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以數學學科中幾何證明題的形式和邏輯為依托,為學生搭建在長文本閱讀中的支架,引導學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間中尋找最關鍵的字詞,如“首先”“其次”“最后”等,并能熟練地分析句子成分,刪除修飾性成分,提取主干知識,從而完成縮句。此活動在綜合運用數學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象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以展示評價為效能,整合量規(guī)優(yōu)評估
綜合性學習是要求學生綜合應用所學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其他課程知識并結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學習形式。
項目化學習通常都需要一個配套的評價方案,一般會涉及學生在實際場景中對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運用與呈現。項目化學習需要一種真實性評價工具來支持——評價量表。評價量表是對學生的作品、成果、行為、表現進行評價或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聚焦學習目標,清楚自己的優(yōu)缺點,獲取努力的方向,從而提高自我評價能力。以“倡導低碳生活”為例:
“低碳環(huán)保LOGO設計”項目評價量表
任務:為建設綠色校園,學校特別組織學生進行了低碳環(huán)保LOGO設計大賽,并配上簡短的宣傳標語。每位同學可針對自己的作品進行5分鐘陳述,從LOGO的圖形構思、色彩搭配、標語的文案優(yōu)美、有號召性等方面進行闡述。
因此,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通過制定明確的評價策略,對綜合性學習進行有效反饋與調控,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依據評價量表,整合評價量規(guī),可以提供學習反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反思,激發(fā)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既有對項目成果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的合作探究精神、跨學科學習能力等多維度的評價,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于漪老師指出:語文教學要講求綜合效應,不能單打一,“語文教學根據學科的特點,須引導學生在素質、能力、智力等方面全面扎下深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倡的“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化學習”,體現了新時代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性與實踐性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性學習”板塊也正是體現了對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追求。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下,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進行深度探索、創(chuàng)新綜合性學習模式、重視學習的成果展示和評價,可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建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項目化學習的再認識[J].江蘇教育,2023(02):81-84.
[2]蘆淳.辯證的否定:從萌發(fā)獨立到整合跨界——百年語文綜合性學習述評[J].語文建設,2022(17):63-67.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4,36.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青年專項重點課題“項目驅動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C-b/2021/02/6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