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區(qū)獅山鎮(zhèn)羅村實驗小學 董思亮
“小古文”這個概念,最初由李振村先生提出,指篇幅短小,淺近、易懂、有趣的文言文。由于“小古文”篇幅短小、文質兼美、語言精煉、含義深刻,特別適合兒童閱讀,有助于小學生感受語文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提升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所謂情境閱讀教學,是指將文字轉化成具體畫面,把書中的文字想象成風景圖片,就像“攝像機”那樣把文字內容、位置記錄下來,既可以幫助學習者快速了解內容、方便背誦記憶,又能保持學習的趣味。在小古文教學中,運用情境閱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學生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音樂是人類抒發(fā)日常情感的一種藝術,借助音樂,我們可以抒發(fā)情感、釋放情緒、感受心情。在情境教學中,音樂的輔助可以讓課堂情境更貼合學生心理,有助于學生感悟作者寫作時的心情狀態(tài),進而體會文章主旨。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把握文章情感基調,尋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配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可以入情入境的閱讀情境,引導他們感知文章背景氛圍,激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內心共鳴,調動他們的思維想象能力,在配樂朗讀中,激發(fā)對文本學習與探知的興趣。
選擇配樂朗讀的小古文的基本原則是:根據(jù)作品的情感色彩選擇朗讀的內容。褒義的課文內容(如《少年中國說》)可以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中性的課文內容(如《伯牙鼓琴》《楊氏之子》)是否可以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則要根據(jù)情況而定;貶義的內容(如《自相矛盾》)一般不進行有感情朗讀。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例如,在設計《少年中國說》一課時,由于文本情感的爆發(fā)特性,教師可以加入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渲染朗讀情境。教師首先進行情境鋪墊,跟學生們講解時代背景,了解當時社會情境。初步理解文章之后,學生分組分段朗讀課文,同時教師播放《英雄的黎明》作為背景音樂,隨著朗讀者情感逐步飽滿,則配以激昂、振奮人心的音樂。當讀到文章結尾“美哉”“壯哉”時,再更換相對厚重、幫助情感沉淀的音樂。在配樂營造的氛圍中,學生們會讀得鏗鏘有力、情感飽滿,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有些同學甚至熱血沸騰,情緒高昂。在配樂朗讀結束之后,學生既弄清了文本中的讀音、斷句,又對文章的中心思想與作者情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學得輕松有趣,審美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表演朗誦即“角色扮演+背誦朗讀”,是一種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不同角色的扮演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在小學小古文閱讀課上,教師也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表演誦讀,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趣味中體悟情感。
選擇表演誦讀的小古文的基本原則是:故事性強,對話豐富,讓學生可以通過對話、語言等人物描寫,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內容表演出來。例如《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楊氏之子》等較難理解但動作性、語言性強的文本,讓學生根據(jù)文段內容進行想象,既可以角色代入表演文本內容,又可以緊扣中心思想自編自導自演一處文段內容。如此將文本內容通過學生的表演,在課堂上情境再現(xiàn),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讓學生通過情境閱讀的教學方法,在創(chuàng)新中獲得不同感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在《自相矛盾》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部分,由學生自主梳理字詞,初步了解小古文基本內容后,將小古文變成白話文劇本,然后自導自編自演,分角色扮演。同學們面對如此新奇的上課模式,積極性很高,自發(fā)分組寫劇本,不懂的部分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對課文內容適當增刪,對人物出演分組排練,然后在課堂精彩演繹。形式多樣的劇本和生動活潑的表演,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學生在進行情境表演的過程中,深入研究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文本內容,還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其他能力,如組織能力、表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可謂一舉多得。
課文插圖,即根據(jù)課文內容繪制的圖畫。在語文課本中,幾乎每篇課文都會有一幅或幾幅小插圖,這些插圖是課文的“眼睛”,它們能幫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它們又是課本的“第二語言”,告訴學生一些未知的信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思想更遼闊、更深遠。在小古文閱讀教學中借助課文插圖,向學生展示課文場景,對學生主動進入課文情境、增強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選擇結合插圖的小古文的基本原則是:插圖內容可以直觀地展現(xiàn)課文內容中的某些情景和畫面,可以以此作為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插圖內容也可以是學生沒有見過或者不熟悉的事物,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的事物(如《守株待兔》中的“耒”)??梢酝ㄟ^插圖,解答難理解的詞匯,并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在學習《書戴嵩畫?!芬徽n時,由于學生生長環(huán)境和閱歷的局限,他們對牛的特性幾乎沒有什么印象。于是,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關注課文插圖,認識相關事物,明確人物身份,進行自主閱讀。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之后,教師提問“戴嵩的畫中究竟畫的內容是什么?”多媒體播放多張兩牛相斗的圖片,讓他們結合文章內容和眼前的真實畫面,發(fā)現(xiàn)畫面與文字不同之處,去體會牧童想表達的意思,并感受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啟示。在根據(jù)圖片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與周圍人爭論得面紅耳赤,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笑聲,在充滿趣味的討論中,大家找到了牧童笑的原因,戴嵩尷尬的原因。更可貴的是,學生們在課上申請主動演繹故事內容,分享體會。這對學生提升自我學習、感受和理解能力無疑有積極作用。
創(chuàng)編故事,就是依據(jù)生活邏輯,通過想象和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又合乎情理的人生畫面。在語文小古文閱讀教學中,時代久遠且意義非凡的小古文一定是對學習生活具有導向意義的,甚至有些情境可以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演繹展示出來的。引導學生把課文情境轉化為生活情境,學會觀察生活細節(jié),思考處理方法,有助于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選擇創(chuàng)編故事的小古文的基本原則是:文章故事性強,具有容易引起觀眾認同感的理想化人物。如《楊氏之子》中的楊氏子、《自相矛盾》中的賣盾和矛的人、《精衛(wèi)填?!分械木l(wèi)等,這些課文中都至少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在學習《楊氏之子》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表演誦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楊氏字的聰慧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楊氏子”不姓“楊”,而姓“王”“黃”“李”等姓氏,應該如何回應?與同桌交流討論,并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的編寫,第二節(jié)課分享。學生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發(fā)現(xiàn)楊氏子和孔君平的思維邏輯,感悟人物語言的美妙之處,同時激發(fā)學生寫作能力,克服對小古文與寫作的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情境教學策略,多角度、多方位的挖掘小古文教學思路,重視學生的情境體驗訓練,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內驅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