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語言是有節(jié)奏的,人們說話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漢語聲調(diào)的抑揚頓挫賦予音節(jié)優(yōu)美旋律,讀起來會產(chǎn)生美的感受。
漢語的韻律無處不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開頭“盼望著,盼望著”,詞語的重復喚起飽滿的情緒,表達了內(nèi)心對春的渴望;“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前兩字平平對仄仄,“來”“近”也平仄相對,讀起來有一種旋律美。另外,全文選擇輕柔的平聲字,聲調(diào)的“揚”傳達了歡快昂揚的情緒。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讀來節(jié)奏歡快、韻律交錯,如“朝而往”與“暮而歸”;“前者呼”與“后者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平仄、節(jié)奏、韻律非常美。文中“也”的反復運用,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環(huán)往復,使整個文章有了大韻律,強化了一種肯定、愉悅的情緒。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詩文并稱,散文雖然形式上看句式排列不整齊,看似不管平仄,事實上,“散文句中也有各節(jié)抑揚的問題,篇中也有句式、句腳的排列問題。只是字面的對偶、句式的長短、句次的排列等都不那么嚴格機械罷了”(啟功語)。漢人的文章講究平仄節(jié)奏的變化,六朝駢體文更講究聲律,唐代古文運動破六朝駢儷之風,但是文氣依然有內(nèi)在的節(jié)奏,有抑揚呼應,而且這種文風一直是古代散文的靈魂,諸子散文如此,歷史散文亦如此。
記得初學寫作時,老師總是叮囑:文章寫完以后,讀讀聽聽,感覺一下是否順耳,聲音不和諧的地方要調(diào)整,看看用單音詞還是用復音詞好。這一語感,哪怕我們不懂聲律理論,熟悉漢語就能分辨出來,這就是漢語的韻律美,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血脈。
從《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等,漢語疊音的和聲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韻的回環(huán)美、詞語的旋律美,就已經(jīng)植入蒙童心田。其后,在詩歌的浸潤中,在文化的影響下,漢語韻律滲入到每一位漢語學習者與傳承者的觀念中。
(選自《光明日報》2020年2月8日,有刪改)
訓練
1.魯迅先生曾說,漢語“(字)音美以感耳”,請結(jié)合本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2.本文最后一段點明了漢語的四種韻律之美,請任選其一舉例說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