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沙孟海書學(xué)院藏
Ⅰ.先談?wù)勔话憧套謫栴}
古代書跡,大多數(shù)是刻成的(甲骨、碑、帖)。
寫與刻,舊時代混為一談,認(rèn)為刻的都是寫的原樣。直到近年來,我們才把它分開來研究。
古人經(jīng)常說“壽之金石”。要求文字流傳久遠,只有鑄金刻石,鋼策是范鑄的,后世不多用,刻石最多,一直沿用至今?,F(xiàn)在只談刻石。
刻石,商代就有,但很少。戰(zhàn)國時代的石鼓最著名(我同意主蘭先生定為戰(zhàn)國時代),秦代諸山刻石,漢以后大量碑版,都是刻的。漢人刻碑先“書丹”,用硃筆寫好再刻。
刻帖之始,由于唐代鉤填、響拓技術(shù)極高明,運用到“摹勒上石”。法帖風(fēng)行形成為刻碑以外的一種工作。淳化閣帖每卷末題某年某月“摹勒上石”,就是先鉤勒,然后覆到石面,依樣加刻。想來懷仁集圣教序已經(jīng)采用此法了。
南北朝石刻遺存最多。明以前人不大注意,清代中期以后才被重視起來。但這批石刻,刻手大有優(yōu)劣之分,一部分粗制濫造,未必照寫樣去刻,也有寫手也粗劣的。以北魏鄭長猷造像為例,許多字劃不像毛筆所寫,文章也不高明,頭上一個“筆”字并未刻完,顯然是極粗糙的作品??淌执至拥谋?,還有《爨寶子碑》《楊陽神道闕》、南京近出《王興之夫婦墓志》……時人對刻手拙劣的方頭方腦的筆子,美稱之為“帶隸意”,實在可笑。碑類如此帖類也仍有之。啟功先生所見蘭亭舊本便是。
刻字,用刀切鑿自然多方角,刻圓筆就困難,必須有好手。
唐碑刻手多佳,但也有差的。包文該書兗公頌,筆子帶方角。梁巘說(見《承晉齋積聞錄》):“類魏碑,筆意頗古,其字畫失度處,緣刻手不精耳?!彼芸闯隹淌植痪?,了不起,但他不知道正因為刻手不精,所以多帶方角,類魏碑。
各位學(xué)習(xí)書法,也學(xué)習(xí)篆刻,對刻字較有體會,看我的說法對不對?
Ⅱ.蘭亭帖的爭論,關(guān)鍵就在寫與刻的問題
試將兩晉南北朝各種書跡排列比較,便見分曉。上半年我宣讀的論文,舉18個例子,現(xiàn)在擇要舉9個例子。(八個例子有幻燈,一個是常見的石刻,未拍幻燈)
幻1 石刻 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志 永和四年,在蘭亭集會前五年。書體與蘭亭序截然兩樣,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疑慮。實際是刻手粗劣,不全照毛筆寫樣。
圖版 北魏鄭長猷造像 刻手粗劣,起筆收筆用刀切齊,與王興之墓志略同。
幻2 東魏高歸彥造像 刻手優(yōu)美,圓筆自然,看過去好似趙孟頫書。
幻3 啟功所見蘭亭舊本 刻手粗劣,起筆收筆多有方角。
幻4 磚刻 西晉呂氏磚 泥坯上劃字,劃后燒硬,故無方角。西晉陶刻楊紹買冢地莂同此情形。
幻5 磚書 高昌徐寧周妻張氏墓志 這是毛筆書跡的典型例子。當(dāng)時方筆如此寫法,并非筆筆如刀切。
幻6 高昌畫承夫婦墓志(前五行加刻)前五行刻筆方飭,不全照寫樣。后三行丹書運筆自然,看出當(dāng)時真正書跡。
幻7 木簡 晉造曹木簡 晉人真正墨跡,起筆收筆并無方角。
幻8 紙本 晉三國志寫本殘卷 持筆重滯,是晉人一般書風(fēng)。重滯處仍取圓勢,不成方角。
從上面所舉各類遺物上看清楚寫體刻體的不同情況,證明刻手優(yōu)劣關(guān)系實在太大。懂得這個道理,全部書法史都可作如是觀。過去研究書法的,一直上了大當(dāng)。
看上面例子,我們的感覺:刻手好,東魏時代會發(fā)現(xiàn)類似趙孟頫的書跡。刻手不好,蘭亭帖也會變成爨寶子。
關(guān)于刻字問題,我國還沒有當(dāng)作一個科目來研究。日本文藝界篆刻之外,另有“刻字”一科,但似乎還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到古代碑帖鐫刻的歷史。我國近代有禇德彝先生寫過一篇《石師錄》,只列古代刻碑的石師姓名,未作進一步研究。記得也未寫到后世刻帖的專家。進一步研究應(yīng)是我們一輩人的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