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楊 靜,張 懿,蘭 丁,王 婷
(重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401331)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小型化為主的家庭結構已不能承擔巨大的居家養(yǎng)老壓力。養(yǎng)老機構成為分擔家庭養(yǎng)老負擔的重要選擇,但受到傳統(tǒng)“養(yǎng)兒防老”觀念和養(yǎng)老機構負面社會印象的影響,老年人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遷移應激,增加其適應機構生活的困難程度,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遷移應激較為普遍,其遷移應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機構管理者應積極探索老年人遷移應激的相關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減輕老年人的遷移應激,改善老年人機構生活滿意度。有研究表明,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價值感水平及歸屬感均不高[1]。養(yǎng)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可通過靈性照護幫助老年人獲得精神完整性,尋找生命意義,進而適應老齡化生活[2]。靈性照護能減輕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感知的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但在養(yǎng)老機構中大多數(shù)照護者對靈性關懷缺乏足夠認知,使老年人的靈性需求未受到足夠的重視[4-5]。靈性健康作為生活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研究集中于慢性病人群,目前,對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靈性健康關注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靈性健康和遷移應激現(xiàn)狀,并分析其相關性,以期為制定降低老年人遷移應激、提高其靈性健康措施提供新思路。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重慶市6家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15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名,女82名;年齡60~89歲,平均(76.55±6.2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5名,高中/中專30名,大學及以上25名;已婚88名,未婚/離異/喪偶62名;宗教信仰:有28名,無122名;患1種慢性疾病者55名,患2種及以上的慢性疾病者95名;退休前職業(yè):農(nóng)民28名,工人48名,企事業(yè)單位人員58名,個體16例;公立機構83名,民營機構67名;入住時間1~90個月,中位20個月。
1.1.2納入標準 (1)意識清楚,能用語言或文字溝通;(2)入住養(yǎng)老機構時間大于或等于1個月;(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1.3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內科疾病或處于疾病終末期;(2)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1.2.1.1一般資料調查表 在閱讀相關文獻基礎上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老年人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yè)、入住意愿、入住時間、子女個數(shù)、患病情況等社會人口學情況。
1.2.1.2應激反應問卷 采用鐘霞等[6]編制的應激反應問卷調查老年人遷移應激水平。包含軀體反應、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3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次賦予1~5分,3個維度得分加上條目2、16得分即為問卷總分,總分越高表示遷移應激水平越高。該問卷的Cronbanch’α系數(shù)為0.955,具有良好的信度。
1.2.1.3靈性健康簡表 采用HSIAO等[7]編制的靈性健康簡表測量老年人靈性健康水平。共24個項目,包括與人締結、活出意義、超越逆境、宗教寄托、明己心性6個維度。各條目使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次賦予1~5分,得分越高表示靈性健康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nch’α系數(shù)為0.930,具有良好的信度。
1.2.2調查方法 經(jīng)培訓考核合格后,由6位調查人員進行現(xiàn)場問卷調查。先通過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老年人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及問卷填寫方法,然后由老年人匿名填寫。因視力或肢體功能障礙等原因無法自行填寫者由調查人員逐一陳述問卷內容,再根據(jù)老年人的回答如實輔助填寫。所有問卷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160份,有效回收150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
2.1老年人靈性健康得分 150名老年人平均健康總分為(3.44±0.86)分,各維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與人締結、明己心性、超越逆境、活出意義、宗教寄托。見表1。
表1 老年人靈性健康得分(n=150)
2.2老年人遷移應激得分 150名老年人平均遷移應激總分為(2.16±0.81)分,各維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軀體反應、行為反應、情緒反應。見表2。
表2 老年人遷移應激得分(n=150)
2.3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的相關性 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呈明顯負相關,除宗教寄托維度外,靈性健康各維度與遷移應激各維度均呈明顯負相關,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的相關性(n=150,r)
3.1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靈性健康尚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個體健康不僅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完好,還包括靈性健康[8]。有研究表明,靈性健康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靈性健康水平高的個體負性情緒較少,生活質量較高[9-11]。本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平均靈性健康總分為(3.44±0.86)分,處于中等水平,與劉禎帆等[12]對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1)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下降,尤其是入住初期老年人,對養(yǎng)老機構環(huán)境感到陌生,對養(yǎng)老機構的生活制度尚未適應。因此,產(chǎn)生較多負面情緒,進而降低其靈性健康水平。(2)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均合并1種或以上的慢性疾病,長期病痛的影響使老年人對生活的信心降低,甚至對生命價值產(chǎn)生懷疑。進一步分析靈性健康各維度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與人締結維度得分最高,說明老年人在養(yǎng)老機構中仍能與親人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在宗教寄托維度得分最低,可能與本研究中大部分老年人無宗教信仰有關;活出意義維度得分也較低,說明老年人對未來的生活缺少信心和規(guī)劃。以上提示養(yǎng)老機構管理者可組織靈性關懷培訓,提高照護者識別老年人靈性需求的能力和靈性照顧能力,采取科學、有效的考核指標促進靈性照護措施的落實,進而改善老年人靈性健康。
3.2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遷移應激處于中等水平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普遍存在遷移應激,遷移應激會引起不良健康結局[13]。本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平均遷移應激總分為(2.16±0.81)分,提示其遷移應激處于中等水平,低于靳沛琳等[14]的研究結果,可能與本研究中老年人入住時間相對較久有關。有研究表明,遷移應激在入住初期更為顯著,入住后不同時期老年人的需求和體驗有差異[15-16]。因此,養(yǎng)老機構管理者和照護者應持續(xù)動態(tài)關注老年人遷居后的應激反應,并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滿足其不同時期的身心需求,降低應激反應。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遷移應激各維度發(fā)現(xiàn),軀體反應維度得分最高,說明老年人遷移應激主要以軀體不適的形式呈現(xiàn),提示養(yǎng)老機構照護者應重點關注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化,幫助老年人積極應對身體功能的衰退,盡量降低身體不適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3.3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呈負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呈負相關,即老年人靈性健康水平越高遷移應激水平越低,與相關研究結果[17-18]一致。遷移應激是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在適應新環(huán)境過程中產(chǎn)生的軀體、行為和心理方面的負性體驗,會影響老年人的幸福感及養(yǎng)老護理服務質量[19-20]。靈性健康是個體積極向上的主觀感受,能使個體產(chǎn)生應對不良事件或負性情緒刺激的正面力量,幫助個體重塑希望,感知生活意義,減少外界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21]。本研究各維度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靈性健康的與人締結、活出意義、超越逆境、明己心性等維度與遷移應激各維度均呈負相關,分析原因為遷移應激水平高的老年人面臨更多的身-心-社方面的不適,容易沉浸在負性情緒中,而忽略了關注自身的精神需求,較為封閉自己,面對困境更易出現(xiàn)無力、退縮等反應,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與規(guī)劃,因此,與靈性健康及其部分維度呈負相關。而靈性健康的宗教寄托維度與遷移應激及各維度無關,與有關研究結果[22-23]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具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較少,宗教信仰對壓力應對的保護作用未能體現(xiàn),今后可進一步探討具有宗教信仰老年人群體的靈性健康與遷移應激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靈性健康及遷移應激均處于中等水平,二者呈負相關,養(yǎng)老機構管理者和照護者應關注老年人靈性照護的需求,動態(tài)評估老年人的遷移應激,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機構養(yǎng)老生活,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進一步提升養(yǎng)老護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