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晴 任賽南 王景濤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鄭州兒童醫(yī)院手術室,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有學者指出[1],卵圓孔未閉有可能是青年隱源性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需及時進行治療。目前臨床上介入治療技術日漸成熟,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安全可靠,治療后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短暫性腦缺血的發(fā)生率,預后較好[2]。但由于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后患者術前、術中、術后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等藥物抗凝,導致術后患者存在較高的出血風險[3],而臨床上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主要為患肢長時間加壓制動、提高壓迫力度和壓迫時間等,雖能降低患者術后出血風險,但導致了患者腰背酸痛、睡眠質量下降,甚至會提高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風險[4]。而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與傳統(tǒng)的處理措施相比縮短了制動、壓迫的時間,同時循序漸進的降低壓迫強度,并協(xié)助患者在術后早期活動肢體,旨在緩解患者術后腰背酸痛程度,改善睡眠狀況,本研究現(xiàn)采用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對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后患者進行干預,詳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間在我院行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的11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28~54歲,平均年齡(39.11±3.14)歲。觀察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齡26~53歲,平均年齡(38.41±3.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卵圓孔未閉診斷標準[5];(2)依從性好;(3)臨床資料完整;(4)均成功完成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5)患者本人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書面協(xié)議。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腰背酸痛病史;(2)合并偏癱;(3)術中誤傷股動脈;(4)合并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5)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股動脈止血器加壓止血(杭州艾力康醫(yī)藥科技公司,型號:ZXQG),于穿刺點上方墊無菌紗布,將股動脈止血器對準紗布中心,拉緊固定帶,壓迫部位以“十”字行粘貼,可通過旋轉螺桿調節(jié)壓力,觀察患者穿刺點不出血,左右側足背動脈搏動基本一致,局部皮膚顏色、溫度正常后返回病房。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患者回到病房后抬高床頭平臥6h,12h后松解壓力,24h后完全去除加壓帶并協(xié)助患者下床活動,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按摩、測量皮膚溫度和足背動脈搏動,對患者進行間歇脈沖加壓抗栓系統(tǒng)足部治療,6h/次。觀察組給予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具體包括:除對患者進行間歇脈沖加壓抗栓系統(tǒng)足部治療(6h/次)、雙下肢按摩、測量皮膚溫度和足背動脈搏動外,術后2h抬高床頭平臥,抬高角度約30°,協(xié)助患者進行患肢間歇被動活動,術后2h松解螺桿1圈,并觀察穿刺點是否存在出血,若健側小腿圍<患側1.5cm,將螺桿松解1~2圈,≥1.5cm時將螺桿松解0.5~1圈,6h后完全松解,繼續(xù)依靠固定帶本身壓力進行壓迫,術后2h可進行小幅度翻身,臥床12h松解固定帶下床活動。
1.3 評估標準 (1)腰酸背痛水平: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腰背疼痛評分(JOA)評估患者干預12h、24h后腰酸背痛水平。VAS分值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腰背酸痛程度越嚴重;JOA分值0~3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腰背疼痛程度越嚴重。(2)睡眠質量:干預24h、48h后采用失眠嚴重指數(shù)量表(ISI)和埃普沃思嗜睡量表評分(ESS)評估患者睡眠質量。ISI量表分值0~28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好;ESS量表分值0~24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差。(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記錄兩組患者局部血腫、尿潴留、血栓形成、肢體麻木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 腰酸背痛水平 觀察組干預12h、24h后,VAS評分、JO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腰酸背痛水平對比分)
2.2 睡眠質量 觀察組干預24h、48h后,ISI評分、E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分)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干預后肢體麻木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局部血腫、尿潴留、血栓形成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卵圓孔是心臟房間隔胚胎時期的一個生理性通道,正常狀態(tài)下嬰兒在出生2個月左右即可融合,若出現(xiàn)超過12個月未能正常融合的情況,則被稱為卵圓孔未閉。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統(tǒng)計[6],約25%的成年人存在卵圓孔未閉,已成為成年人中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近年來,研究證實該疾病與不明原因的偏頭痛、腦卒中等疾病關系密切。大多數(shù)患者即使存在卵圓孔未閉,生理狀態(tài)下一般不會導致血液異常分流或分流量較少,但在劇烈運動、咳嗽等情況下,患者右心房壓力超過左心房,可能會導致心臟內出現(xiàn)明顯的右向左異常分流,引發(fā)頭疼、頭暈、肢體無力、呼吸困難等癥狀[7]。目前,臨床多給予患者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治療,但圍術期抗凝藥物的應用導致此類患者存在較高的出血風險,因此,醫(yī)護人員會把臥床、局部加壓制動、增加壓迫力度、延長壓迫時間等措施作為主要干預方法,該方法雖能夠減少術后出血,但由此造成的肢體腫脹麻木、腰酸背痛、傷口疼痛等癥狀,不僅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下降,甚至會加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不利于術后恢復[8]。而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的干預方式與常規(guī)干預措施相比縮短了加壓制動時間和強度,有效提高了干預過程中患者的舒適度[9],因此,采用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或許能夠避開常規(guī)干預措施的不足,進而提高干預效果。
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后患者需要對穿刺部位止血,但長時間局部加壓制動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10],由于體位限制,患者易出現(xiàn)腰背酸痛、肢體腫脹等情況,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下降,不利于術后恢復[11]。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12h后和干預24h后VAS評分、JO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24h后和干預48h后ISI評分、E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腰背酸痛水平,改善睡眠質量。常規(guī)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對患者體位限制時間較長,患者無法進行有效活動,易導致患者局部肌肉僵硬[12],從而出現(xiàn)腰背部酸痛,患者舒適度較低,睡眠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改善。而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對患者臥床制動和穿刺部位壓迫時間進行了調整,通過縮短制動及壓迫時間,給予患者肢體活動空間,通過循序漸進的降低壓迫力度,在保證有效止血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舒適度,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促進患者康復。
本文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肢體麻木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肢體麻木的發(fā)生率。分析原因: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能夠在術后2h開始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被動活動,同時能夠讓患者在保持軀干與患側大腿處于同一直線的情況下小幅度翻身,并在術后12h即下床活動,保證患者肢體具有一定的活動量,從而降低術后肢體麻木的發(fā)生率。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局部血腫、尿潴留、血栓形成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由于研究樣本量選取較少、患者體質不同等因素影響,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經(jīng)股靜脈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后患者,采用改良體位及下肢加壓制動效果明顯,能提高患者睡眠質量,降低腰背酸痛水平和術后肢體麻木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