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龍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 廣東 湛江 524000
擬治理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位于高州市馬貴鎮(zhèn)埡垌村學堂坡山體上,居民削坡建房,形成人工邊坡,邊坡平面呈折線型,延長約51.1m,坡高約8.1~11.0m,坡度40~90°。坡腳距離房屋0.5~1.0m。邊坡主要由砂質黏性土組成,浸水易軟化崩解。邊坡與居民房距離近,若邊坡失穩(wěn),對坡腳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邊坡主要威脅坡上坡下共2棟2層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居民樓和1棟磚瓦房,威脅人數(shù)19人,危害程度小,發(fā)育程度強,危險性中等。由于地質災害隱患沒有消除,每年汛期政府都要安排專人跟蹤監(jiān)測,不但影響群眾生產生活,而且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進行監(jiān)測,現(xiàn)政府工作人力明顯不足,有點難以應對。應立即通過工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減輕政府工作壓力[1]。
(1)地理位置
擬治理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位于高州市的東北部,距離高州市51°方向,直線距離約62.3km 。該地質災害隱患點地理中心坐標(CGCS2000):X=2463012.583,Y=533437.353,經緯度111°19′28″, 22°16′20″。該點有水泥路通到坡腳附近,交通較方便。
(2)氣象水文
高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秋季節(jié)溫暖,夏季炎熱且漫長,冬季較短,全年無霜期為361天。年平均氣溫為22.8℃,最高氣溫為37.6℃,最低氣溫為-1.5℃。1月平均氣溫為15.1℃,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極端氣溫為-1.5℃;7月平均氣溫為28.4℃,為全年氣溫最高月份,極端氣溫為37.6℃。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24.6mm,降雨最大年份達2982.6mm,最少年份為1472.5mm;各月平均降雨量為24.6~390.1mm,降雨量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各月平均日最大降雨量為15.9~106.5mm,極端日最大降雨量達740.0mm,降雨量隨季節(jié)變化分配不均,雨量變幅大,雨季為4月上旬~9月中旬,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8.52~91.58%;9月下旬~次年3月底為旱季,多年旱季降雨量為161.5~619.1mm,約占年降雨量的8.42~31.48%。
(3)地形地貌
擬治理工程所在區(qū)域屬于丘陵地貌,山勢呈東高西低,山體最大高程600m以上,山腳高程一般450m左右,相對高差約150m以上,山坡自然坡度一般20~30°。居民在山腳削坡建房,形成高陡人工邊坡,邊坡平面整體呈折線型,走向26~116°,延長約51.1m,坡高約8.1~11.0m,坡度40~90°。坡前為1棟2層磚混居民樓,坡后為1棟2層磚混居民樓和1棟土瓦房,坡腳距離房屋0.5~1.0m。
(4)地質構造
野外調查未見斷層構造,地質構造簡單。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勘查區(qū)處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區(qū),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性為基本穩(wěn)定。
(5)水文地質條件
擬治理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區(qū)域地表水系較不發(fā)育,未見河流等分布。邊坡北邊山腳下可見水溝,水溝寬約1m,深0.5m,水量較小,將雨水引至山下農田,作灌溉用水。距邊坡東北側5m處可見水塘,面積約18㎡,水深約0.5m。地表水對斜坡穩(wěn)定性影響小。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潛水,邊坡土層主要由坡殘積土組成。土層均為弱透水地層,富水性弱。調查期間,坡面、邊坡腳處均未見泉水、滲水情況。區(qū)內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雨,主要以潛流形式區(qū)外排泄,小部分以蒸發(fā)和植物蒸騰形式排泄。地下水位變化主要與區(qū)內降雨密切相關,具有季節(jié)性和時段性變化,變化幅度較大。一般情況下,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對邊坡影響小。勘查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6)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綜合地質調查成果,該人工邊坡范圍內巖土層為殘積層砂質黏性土。其工程地質特征如下:
砂質黏性土:黃褐色等,片麻結構,塊狀構造,原巖結構尚可辨認,巖芯呈土狀,黏性差,浸水易軟化崩解。為邊坡的主要物質組成。
工程地質條件評價:①層砂質黏性土,邊坡的主要組成部分,厚度大,含較多砂粒,黏性較差,抗沖刷能力差,在雨水入滲后,黏聚力大幅度降低,工程性質變差。風化不均勻,局部夾較多強~中風化巖塊,邊坡東南角夾大型孤石,大致呈橢球型,水平直徑約2~4m,高度約4m,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該邊坡由于削坡建房,開挖山體形成高陡人工邊坡,邊坡呈L型,長邊呈西南—東北走向,坡面傾向為西北方向,根據現(xiàn)場調查,邊坡匯水面積大邊坡總長約77m。按邊坡總體形態(tài),分為AB坡段、BC、CD坡段(見圖1),現(xiàn)分述如下:
圖1 崩塌區(qū)航拍圖
AB坡段:為不規(guī)則二級人工邊坡,邊坡形態(tài)呈“一字型”。坡長約26.7m,走向208°。第一級邊坡呈臺階狀,坡底高程約450.2m,坡頂高程455.8~456m,相對高差5~6m,坡度約40~69°。第二級人工邊坡基本直立,設毛石擋墻。坡底高程455.8~456m,坡頂高程458.1~460m,相對高差3~4m。第一級邊坡與第二級邊坡之間的平臺寬約7m。邊坡坡體主要由砂質黏性土組成,夾較多強~中風化巖塊。坡面植被較稀疏,多生長有蕨類雜草。坡頂植被茂密,由桉樹、果樹及雜草組成,自然坡度一般0~5°。坡后5m為1層磚瓦房。坡前相距0.5m為1棟2層居民樓。該坡段局部較高較陡,穩(wěn)定性較差,對坡前房屋威脅較大,需立即治理。BC坡段:為二級人工邊坡,邊坡形態(tài)呈直線型。坡長約12.1m,走向208°。第一級邊坡呈臺階狀,坡底高程約450.2m,坡頂高程452.8~453.0m,相對高差2.6~2.8m,坡度約45~62°。第二級人工邊坡基本直立,設毛石擋墻。坡底高程452.8~453.0m,坡頂高程457.0~457.3m,相對高差4~5m。第一級邊坡與第二級邊坡之間的平臺寬約3m。該段夾一大型孤石,大致呈橢球型,水平直徑約2~4m,高度約4m,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邊坡坡體主要由坡殘積砂質黏性土組成,坡面植被稀疏,零星長有蕨類雜草,生長良好。坡后為1層居民房。坡前相距1.0m為1棟2層磚混結構民房,該坡段局部較高較陡,且有孤石,穩(wěn)定性較差,對坡前房屋威脅較大,需立即治理。CD坡段:為一級人工邊坡,邊坡形態(tài)呈折線型。坡長約14.2m,走向282°。坡底高程約450m,坡頂高程453.8~457.0m,相對高差3.8~7.0m,坡度約50~72°。設有簡易毛石擋墻。邊坡坡體主要由坡殘積砂質黏性土組成,坡面植被較稀疏,多生長有蕨類雜草。坡頂植被茂密,由桉樹、果樹及雜草組成,坡后為樹林,自然坡度一般20~26°。坡腳距離房屋約0.5~1.0m。該坡段較高較陡,穩(wěn)定性較差,對坡前房屋威脅較大,需立即治理。
綜上所述,自然山體自然坡度一般為20°~30°,植被茂密,主要由桉樹、果樹及雜草組成,山體整體穩(wěn)定性較好。但由于居民在坡腳削坡建房,造成的人工邊坡較高較陡,邊坡土層主要為砂質黏性土,浸水易軟化崩解,每逢雨季,邊坡易發(fā)生剝落或微型崩塌,對坡腳居民生活影響較大,坡腳距居民房較近,威脅2棟2層居民樓和1棟1層磚瓦房,威脅2戶共8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8萬元,危害程度小,發(fā)育程度強,危險性中等[2]。
(1)成因分析
該處正好位于山體的凹處,匯水面積大,暴雨或雨季大量雨水匯集,流經此處。由于人為削坡,形成了陡峭的臨空面,同時此處邊坡主要由砂質黏性土組成,經水流沖刷,極易發(fā)生崩塌。因而,降雨是崩塌誘因,人類活動為外因,邊坡物質組成為內因。
(2)穩(wěn)定性分析
邊坡高陡,具有崩塌潛勢,加上由殘積層砂質黏性土組成的土質邊坡,工程性質差,穩(wěn)定性差。在強降雨的情況下,發(fā)生崩塌、崩落的可能性極大。一旦再次發(fā)生崩塌,將會威脅坡上坡下2棟2層居民樓和1棟1層磚瓦房,威脅4戶共1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8萬元。需要立即對其進行工程治理。
(1)交通:有鄉(xiāng)村小路通往治理區(qū)旁,交通便利。機械和材料可直接運輸至邊坡坡腳,交通便利。
(2)水電:水電可利用坡腳居民房的自來水,只需鋪設臨時供水管;用電可利用當?shù)氐墓╇娤到y(tǒng),需臨時搭設輸電電線,但由于錨桿或錨索施工所需電壓較高,仍需租借發(fā)電機。
(3)廢水排棄:施工廢水經沉淀,經相關部門認可確定后方可排入附近灌溉水溝。
(4)材料堆放:邊坡附近較空曠,坡下有較大空地,可把空地暫作為堆放材料區(qū)。
(5)由于邊坡前是居民房,在施工前應做好警戒線,針對邊坡施工時,防止居民前來觀看或走動,做好安全措施。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遵循“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根據周邊環(huán)境、施工場地條件及地質災害特征等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支護方案,達到“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邊坡體長期穩(wěn)定”的目標。通過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氣象水文等地質環(huán)境條件、土地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的作用,治理范圍分為A、B、C三個治理區(qū);A治理區(qū),治理邊坡長度約38m,按設計進行開挖,開挖后采用鋼筋混凝土擋墻進行坡面支護;B治理區(qū)沿裂縫發(fā)生位置進行削坡,削坡后采用柱+鋼筋混凝土擋板+錨索支護,孤石位置現(xiàn)澆混凝土支座作為支撐。C治理區(qū)在已有毛石擋墻的基礎上,在外側采用基礎柱+格構梁+錨桿加固。坡頂、坡腳及平臺設置截排水溝,形成排水系統(tǒng),將雨水快速排出治理范圍以外[3]。(圖2)。
圖2 工程治理方案剖面圖
具體方案如下:
(1)坡面平整、削坡:根據實際地形,采用分級分段削坡。
(2)錨索:采用1×7鋼絞線,強度標準值1860MPa,直徑15.2mm,傾角與水平面夾角20°,孔徑130mm,錨索長度16.5m,錨索張拉鎖定值為設計值的75%,水平間距3m,全孔灌注,水泥砂漿強度等級M30,灰砂比為3:1。
(3)格構梁:縱、橫格構梁截面積均為300mm×300mm。縱、橫格構梁間距根據各區(qū)實際可作適當調整。綁扎鋼筋現(xiàn)澆C30混凝土。格構基槽C20素混凝土墊層厚100mm。
(4)擋土墻:為垂直式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現(xiàn)澆混凝土,等級C30??傞L約38m,墻身緊靠原坡面,墻身總高2.5m,埋深0.5m,墻頂寬0.6m,墻基礎尺寸詳見施工圖。墻身距離地面高約0.3m建一排泄水孔,孔直徑100mm,泄水孔入水處需要做反濾層。
(5)掛網噴漿:土釘采用HRB400(Ⅲ級)鋼筋,直徑25mm,長5m,水平間距2m。鋼筋網采用HPB300(Ⅱ級)鋼筋,直徑8mm,采用綁扎固定。
(6)截排水溝:采用C30混凝土現(xiàn)場澆筑。墊層厚100mm,采用C20混凝土。每15m設一道變形縫,寬約30mm,縫中塞填瀝青麻筋。
根據巖土工程勘查報告①中的采樣測試結果,結合區(qū)域工作經驗,確定巖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表1)。
表1 巖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
(1)計算方案
根據各支護坡率及支護參數(shù)的變化,共選取1條剖面采用理正巖土計算軟件6.5版本簡化Bishop法計算,在工況Ⅰ及工況Ⅱ這兩種情況下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
(2)載荷組合
工況Ⅰ:“自重+地下水”。
工況Ⅱ:“自重+地震荷載+暴雨+地下水”。
(3)計算結果
根據以上計算方案,對選取的1條剖面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
通過采用“削坡+錨索+格構梁+擋土墻+截排水”的治理方案,可以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邊坡體的長期穩(wěn)定。削坡可以通過控制邊坡的坡度及高度來改善邊坡的穩(wěn)定性,錨索+格構梁的支護形式可以把不穩(wěn)定的巖土體或結構固定在巖土層上,讓它們相互連接從而傳遞剪力和拉力,擋土墻可以達到護坡腳的作用及抵抗一定程度的邊坡下滑力,截排水溝可以把邊坡區(qū)內的地表水匯聚排出區(qū)外,避免過量下滲降低邊坡巖土層的抗剪強度。該方案是當前地質災害治理中常用的施工方案,各項工藝均已非常成熟,施工效果良好。因此,該方案達到了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