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黎,鄭潔怡,馮 鑫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佛山 528225
《飼料添加劑學》是飼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科學的分支,主要研究飼料添加劑性質與對動物生命活動和生產的作用規(guī)律。本課程主要包括飼料添加劑種類、作用機制、添加劑預混料的配合原理、配方設計與加工生產以及質量控制與管理等內容[1]。本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讓學生不僅能掌握和區(qū)分各類新型飼料添加劑,而且能熟練進行添加劑預混料配方設計,以及能運用書本知識分析畜牧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學生畢業(yè)后從事飼料技術行業(yè)打下堅實基礎[2]。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開設的《飼料添加劑學》課程對象為大學二年級本科生,在大二第二學期進行教學。隨著新型飼料添加劑的不斷開發(fā)以及人才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不斷完善,現(xiàn)有的課程教學與考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本校教學需要;若在教學中繼續(xù)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及單一的考核模式,將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必須改革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以及在教學內容上增加案例學習和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通常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后查閱文獻為輔;在教學內容上,也主要是單向向學生傳授《飼料添加劑學》課程的主要知識,缺乏與飼料工業(yè)生產實際相聯(lián)系,與其他關聯(lián)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的聯(lián)系不夠,如動物營養(yǎng)學、飼料學等。因此,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聽課興趣不高。
隨著互聯(lián)網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已經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書本“灌輸式”教學授課模式,因此本校老師近幾年采取了以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形式的展示,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效果更加直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也要靠教師靈活利用才有效,否則適得其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缺點在于設計不規(guī)范、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知識結構不清晰等,因此課堂上易分散學生注意力[3]。此外,許多教師會將PPT 當成書本的另一種展現(xiàn)形式,把所需內容全部放入PPT 中,教學信息量大,導致老師講課節(jié)奏快,不能突出知識重點,而學生也往往成為課題的抄寫員,無暇思考;與此同時,PPT 內容多、呈現(xiàn)時間短,故學生聽課中只能快速瀏覽而不能深入思考導致學生一知半解或不能完全領會知識點[4]。雖然多媒體輔助教學較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課堂仍然多為教師授課學生聽課模式;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老師提問,少數(shù)學生回答,一些學生更是事不關己;一堂課下來,學生集中度較低,上課走神則成家常便飯。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5],故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課程的教學質量都不是很理想。
《飼料添加劑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為“50%平時成績+50%期末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及期中考試。這種考核方式雖然會減少學生“一考定終身”的想法,但是該課程考核方式仍存在許多問題:1)對于大班教學,老師不易察覺是否存在學生遲到、早退或者缺勤現(xiàn)象,導致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不上課也可以拿到課堂考勤的平時分;2)課堂提問多數(shù)為一些積極的學生回答,導致個別同學在課堂提問的平時分數(shù)高。提問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不能遍及每位同學,導致一些同學即使清楚問題仍不能拿到平時分;3)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為課程內容分段測試,雖然目的是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易于理解課程內容;但單單采用課程內容考核容易使考完即忘。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課程成績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不高,對后期教學改進的診斷作用不強,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不足等[6]。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課程的考核模式,既可以反應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又可以有效地反饋老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已成為當前課程教學改革應關注的重點。
現(xiàn)如今大學生習慣通過互聯(lián)網查找信息并獲取知識。根據(jù)教學方法改革前存在的缺陷,采用了“雨課堂”代替?zhèn)鹘y(tǒng)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進后,教師授課時可以結合“雨課堂”進行隨機點名抽查提問,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可以進行問題互動討論,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雨課堂”課群進行教學資源共享,課前,發(fā)布上課相關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提前預習;課中,老師主要講授每章的重要知識點;課后,及時發(fā)布相關的測試題讓學生復習,這種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教學方式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7]。此外,“雨課堂”軟件可以長期保存課程視頻、PPT 課件、習題等,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鞏固知識。運用“雨課堂”還可進行范圍內考勤,可以有效避免學生遲到、缺勤現(xiàn)象,同時也更方便對學生的答題情況、考勤率、課前課后學習的參與度以及測驗成績等進行統(tǒng)計記錄,方便教師觀察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這樣使得平時成績的分數(shù)也更能反應實際情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給學生們“傳道”,傳授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8]。飼料添加劑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連,為了讓學生能及時了解學科前沿和發(fā)展趨勢以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提升學生的行業(yè)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解緒論部分,通過對國內飼料添加劑艱辛發(fā)展史的介紹,讓學生認識艱苦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9]。飼料安全和食品安全與飼料添加劑息息相關,通過這些年國家發(fā)布的禁抗措施、飼料中高銅危害,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可以使學生了解國家對于人民健康保護的重視,讓學生遵守法律規(guī)章,培養(yǎng)法律意識。
在課程教學改革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較弱,而且由于缺乏對生產實際的了解,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差。因此改革后的《飼料添加劑學》課程,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了實踐教學。在課堂講授中,增加了生產案例講解。教師選取與生產實際結合緊密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除了社會因素影響外,也與科技造假有關。由于飼料行業(yè)常常使用“凱氏定氮法”的方法,通過氮原子的含量來間接推算蛋白質的含量;而三聚氰胺是含氮量很高(66%)的一種塑料化工原料,在家畜飼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增加動物產品的表觀蛋白質含量,從而節(jié)省昂貴的蛋白飼料開支,嬰幼兒通過長期或反復大量喂食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則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結石。
在實踐教學中,該課程增加了參觀企業(yè)、進行企業(yè)短期實習等現(xiàn)場教學安排,例如在飼料添加劑原料、預混料的教學課程中,將課堂搬入原料倉庫、生產車間,讓學生們走進生產一線,實際地去了解觀察原料的生理特性、生產特點;讓相關的企業(yè)技術人員為學生們講解預混料的生產工藝流程以及生產設備,并且將新工藝、新技術等行業(yè)知識融入教學當中,可以很好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10]。該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強了與相關企業(yè)的聯(lián)系,為以后走上該行業(yè)工作崗位的學生增加了實踐經歷以及就業(yè)的機會。
科研與教學是互相聯(lián)系、相互依賴、互不分離的整體[11]。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針對學校本科生對于科研活動參與度較少的情況,結合課程內容,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課堂中,彌補了書本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學院搭建了科研平臺,老師帶領學生參與或承擔相關科研項目或者科技競賽,如學院舉辦的每年一屆的“騰駿杯”專業(yè)技能大賽中的“摻假魚粉的檢測項目”,就與該課程知識體系緊密相關,這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以及應用能力。與此同時,也鼓勵學生將《飼料添加劑學》這門課程學到的知識,積極應用到“挑戰(zhàn)杯”“互聯(lián)網+”等大型學術競賽、學術基金項目、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攀登計劃以及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訓練項目等項目中,讓學生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通過參與以上科研活動,推動了科研教學課程的一體化發(fā)展。
改革后的《飼料添加劑學》課程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知識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核評價[5]。結合該門課程的專業(yè)特點,將課程考核貫穿到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雖然考核評價體系仍由兩部分組成,即平時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50%,最終成績以100 分計;但我們對平時成績的考核進行了多元化的設計,包括10%課堂考勤與提問,10%作業(yè)成績,10%課程論文(或小組合作專題討論),以及20%期中考試成績。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后,平時成績的考核簽到形式采用“雨課堂”中的實時范圍簽到方式,不但減少課堂點名簽到所占用時間,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同時平時成績在原有考核方式基礎上,增加了文獻寫作,作為一種輔助考核方式進行綜合評價。例如,撰寫不少于3 000 字、至少有近5 年來20 篇參考文獻且包括10 篇以上的英文文獻的課程論文,論文格式嚴格按照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畢業(yè)論文格式寫作,最終論文成績占總成績的10%。課程論文寫作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不僅讓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查閱本課程的相關文獻,拓展視野,而且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飼料添加劑的發(fā)展動態(tài),與此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文獻查閱與論文寫作能力,為以后畢業(yè)論文寫作以及研究生階段文章撰寫打下堅實基礎。
《飼料添加劑學》課程內容具有繁、細、多的特點,特別是第3 章營養(yǎng)性添加劑和第4 章非營養(yǎng)性添加劑。我們就采用了專題討論模式,即小組合作模擬課堂的方法,根據(jù)章節(jié)的各部分內容如氨基酸添加劑、維生素添加劑等分成3~4 人1 組,學生分工合作,根據(jù)課本知識,結合相關最新飼料添加劑行業(yè)新聞等制作成PPT 進行講解,各組進行評價打分算入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然后教師再進行內容補充。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理解記憶加深,從而加強小組合作協(xié)調能力。
雖然課程考核方式仍由50%平時成績和50%期末考試成績組成,但我們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其中平時成績較改革前有了更多元化的考量。平時成績按50%的比例納入到課程總成績中,采用如下公式進行平時成績的計算:平時成績=10%考勤成績+10%作業(yè)成績+10%課程論文(或專題討論)成績+20%期中成績。總評成績=期末卷面成績(50%)+平時成績(50%)。在這種過程考核模式下,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和考核評價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改革后的學生成績更能客觀地評定學生學習效果。
經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后,改變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的互動性、參與性及學習的積極性都大幅度提高;無論課上還是課外,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都得到加強。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更加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要求學生掌握課本基礎理論的同時,引入了“雨課堂”、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科教結合以及學科前沿知識的綜合應用?!坝暾n堂”實時范圍簽到使學生100%到課率,課堂測驗完成度達90%以上。課程考核模式的創(chuàng)新更能客觀地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飼料添加劑學》這門課程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知。
實踐證明,《飼料添加劑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良好,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除此之外,《飼料添加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課程,建議設置實驗課程,如飼料添加劑粒度測定;預混料均勻度測定等方面[12]。目前,我國飼料添加劑行業(yè)的發(fā)展勢頭仍然迅猛,在飼料行業(yè)“綠色、高效、安全”的發(fā)展趨勢和全面“禁抗”背景下,《飼料添加劑學》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我們仍將進一步完善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