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萁 李成順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教育學院)
大中小學思政課是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主陣地,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關鍵。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通過設置不同學段法治教學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在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的基礎上形成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探究法治教學有效銜接的對策,通過大單元教學積極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依法解決社會矛盾的政治素養(yǎng)。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國家為推進全民守法,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意識,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中都設置了相關法治教學的內容。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律知識課程的決定,在2016 年之后,思政課義務階段教材命名為“道德與法治”,可見法治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德是法的基礎,法是德的保證,重視發(fā)揮德的教化作用離不開法的規(guī)范作用。因此,法治教學是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具體舉措,能夠體現(xiàn)思政課教學的本質。推進法治教學有效銜接,有利于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注重法治教學的有效銜接,合理設置符合不同學段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的課程內容,有利于滿足不同學段學生成長的個性需求,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支撐,不僅可以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還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人才支持和奠定社會基礎。
對于高一新生來說,高中思政課法治教學存在法律知識跨度大、難度陡然升高的銜接問題。一是部分教師在初中法治教學中缺少法學案例分析的有效鋪墊,初高中法律知識授課內容側重點不同,導致學生在高中學習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時感覺到困難重重。二是高中教學實踐中法治教學的考查內容與教學內容脫節(jié),一些法學案例的分析和考查超出課本知識,超出學生認知范圍,導致學生面對一些法律案例方面的主觀題時無所適從。三是缺少相關法律知識的支撐,師生無法準確按照司法實踐正確分析案例,不能順利解決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中》涉及的人身權、財產(chǎn)權、婚姻家庭、勞動合同、仲裁、訴訟等法律問題,這些都影響了法治教學階段性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學不同學段教學內容存在“過多交叉、邊界不清、簡單機械重復”的問題。在小學與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高中階段的《政治與法治》、大學階段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四個學段,思政課教材都涉及了“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內容,并且都分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有什么意義”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闡釋。這些學段雖保持了大中小學法治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但區(qū)分度低,交叉重復過多。因此,亟須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特點和教學目標要求,對這部分法治教學內容進行知識整合和部分刪減,構建一個覆蓋全面、層次遞進、過渡自然、相互支撐的法治教學知識體系,實現(xiàn)法治教學內容有效銜接。
首先,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法治教學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法治教學實踐中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保持大中小學法治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的前提。只有堅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法治教學的總目標,并在總目標的統(tǒng)領和引導下,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學的階段性目標進行合理設置,才能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法治教學的有效銜接。
其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系統(tǒng)觀念,堅持頂層設計。在法治教學一體化過程中,把不同學段的法治教學目標,統(tǒng)一在“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黨的教育總目標之下,為實現(xiàn)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一體化法治教學有效銜接提供戰(zhàn)略指引和目標導向,實現(xiàn)教學理念和育人目標整體一致。
最后,注重思政課法治教學相鄰學段教學目標之間上下關聯(lián)。明確把培養(yǎng)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護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貫穿其中,這是完成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法治教學有效銜接的關鍵。其中,小學階段加強規(guī)則教育,幫助小學生明辨是非對錯;初中階段加強警示教育,幫助初中生樹立擔責意識;高中階段強化法治通識教育,通過教學案例的分析,在知法、守法、不犯法的前提下,培養(yǎng)高中生用法、護法的意識;在大學階段強化法的具體實踐和應用,幫助大學生在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法律的作用,從而在實踐中不斷為執(zhí)行法律和完善法律付諸行動。
首先,把立法原則貫穿于各個學段,保持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教學內容是完成思政課法治教學目標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載體。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五大立法原則貫穿其中。法治教學一體化建設,重在建設融漸進性、銜接性、連貫性、互補性為一體的教學知識體系,打通不同學段之間的內容壁壘,解決以往教材中存在的封閉割裂、內容倒置、簡單重復等問題。為此,應著力挖掘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共性內容,統(tǒng)一于立法原則之中。
其次,統(tǒng)一大單元教學標題,實現(xiàn)法治教學有效銜接的形式統(tǒng)一。教師應遵循課程建設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學段思政課的同質性和同效性,在不同學段同一單元分別設計法治教學內容,通過大單元教學把各部分聯(lián)結成一個有機銜接的完整課程體系,將分散在各學段的思政課法律知識教學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持續(xù)鞏固和提升育人效果的思政課法治教學共同體。在具體教學內容設置上,建議把大中小思政課法治教學內容放置在不同學段的相同單元,在單元標題設置上盡可能采用一致的格式,直觀地突出法治教學相關內容的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法治教學內容有效銜接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最后,不同學段法治教學內容應各有側重。教師應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結合不同學段的知識布局和價值要求,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設置既不逾越學段范圍,又不偏離學段特征,保證法治教學和價值塑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盡量避免出現(xiàn)知識“空白”、教學“斷層”、價值“盲區(qū)”,尋找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點和切入點,才能形成目標內容突出、特色鮮明的多層次、立體化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學中都涉及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內容,教師可遵循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有什么意義”的程序設置教學內容。建議小學階段法治教學中側重“是什么”,讓學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初中階段法治教學中側重“為什么”,讓學生明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必要性;高中階段法治教學中側重“怎么辦”,讓學生明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措施;大學階段法治教學中側重“有什么意義”,讓學生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內容設置既突出了各個學段的特征,又避免了內容簡單機械重復和知識過多交叉。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以案說法的形式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課堂是思政課法治教學的主陣地,如何打造讓學生“聽起來激動、想起來感動、做起來主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每一個學段思政課教師追求的最佳境界。案例教學法可以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法律案例是法律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展示和分析是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展示、分析案例,可以創(chuàng)設法治教學的有效情境,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了解法律知識的應用場景,掌握法律知識運用的實際技巧。案例展示要注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階段可以采取動畫和表演的方式進行案例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講述生活中的是非對錯,幫助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初中階段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罪犯的審判過程,以案說法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法律的警示和震懾作用。高中階段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展示分析,幫助學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大學階段可以通過模擬法庭和法律辯論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提高法律的實踐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小初高階段學生年齡小、人數(shù)多,經(jīng)常組織外出研習、參觀對整個教學影響大,建議教師采取“引進來為主,走出去為輔”的教學模式。小初高日常教學中可請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走進校園,結合小初高學生的特點,進行以案說法。大學階段學生的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對增強,學習時間相對寬松,課堂教學的內容具有延展性和開放性,建議教師采取“走出去為主,引進來為輔”的教學模式,可以在開展模擬法庭的基礎上,按照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方法,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和課堂,合理安排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jīng)驗,了解司法流程,提高其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和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因此,推進小初高法治教學模式“引進來為主”與大學法治教學模式“走出去為主”的有效銜接,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在不同學段創(chuàng)設符合學情的法治教學情境,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興趣,避免學習法律條文的枯燥,又能提高不同學段法治教學的實效,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習法律基本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而技能的培訓離不開實踐。因此,法治教育必須立足國情學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法治教學,都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如沉浸式、互動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避免純知識化教學。要想讓法治教學深入人心,必須找到講深講透法治教學內容的突破點,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連接點,把不同的教學方法融入不同學段的具體教學內容之中,通過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向學生闡釋理論背后的法律立場和實踐經(jīng)驗,實現(xiàn)教學方法與學科理論有機結合。
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法治教學的有效銜接提供了技術支持。多媒體教學擁有直觀性、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課堂教學效率高等特點,借助先進的教學技術和發(fā)達的網(wǎng)絡,可以豐富法治教學的內容,提高法治教學的效率。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有利于控制教學節(jié)奏,加強師生信息交流。法治教學法律條文多、案例多,在法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采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知法、懂法,能使學生始終在探究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法治知識,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迅速、直接地展示不同學段法治教學的內容,再現(xiàn)不同學段教學的共同點、連接點,促進法治教學有效銜接。
綜上所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通過大單元教學整合法治教學資源,統(tǒng)一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模式,同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疏通法治教學的堵點,聚合法治教學的散點,焊接法治教學的斷點,從而推進法治教學有效銜接。實現(xiàn)法治教學有效銜接,必須在縱向上保持教學目標的整體性與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橫向上體現(xiàn)教學模式的階段性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推進法治教學有效銜接對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