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慶鵬,王宗杰,于若卉,高 春,褚俊鏈
1 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1; 2 滄縣醫(yī)院,河北 滄縣 061000;
真菌性耳道炎主要是由真菌感染所致的一種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發(fā)病比例相似[1]。據報道,每年約2萬人死于真菌性耳道炎相關并發(fā)癥,死亡率逐年增高[2]。真菌性耳道炎致病原因主要是機體抵抗力下降、用不潔物挖耳、長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內滴用抗菌素。治療不徹底易致反復發(fā)作,對患者造成較大痛苦[3]。真菌性耳道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內發(fā)癢、流水、聽力減退、耳道腫脹伴有疼痛等,治療主要以抗菌、保持耳道干燥為主[4]。近年來,外耳道灌洗護理在治療外耳道炎癥方面取得了成效。中藥灌洗近年來也被用于真菌性耳道炎的治療[5]。國內學者應用中藥灌洗鼻腔治療真菌性鼻竇炎以及耳道灌洗治療真菌性耳道炎效果良好[6-7],故本研究借鑒既往經驗,應用中藥外耳道灌洗護理治療真菌性耳道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診于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耳鼻喉科的真菌性耳道炎患者12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5~62歲,平均(37.24±3.75)歲;病程1~3年,平均(2.16±0.62)年。觀察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4~58歲,平均(36.88±4.04)歲;病程1.5~3.5年,平均(2.33±0.56)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年齡20~65歲;2)參照《實用耳鼻喉科學》[8]診斷標準。臨床癥狀:耳癢、耳堵、聽力下降、耳鳴、耳痛、耳漏癥狀中1個或多個。耳內鏡檢查:可見外耳道壁有塊狀或毛絮狀物附著,顏色可灰色、褐色、黃色、白色,偶見黃白糊狀物或膿液。外耳道內鏡所見物真菌涂片陽性。3)精神狀態(tài)良好并且具備良好溝通交流能力。4)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合并鼓膜穿孔者;2)外耳道濕疹;3)無法耐受研究藥物治療者;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對所用中藥過敏者。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耳道清理聯合滴耳液耳浴方式:患者取半側坐位,保持耳部朝上,在耳內鏡引導下,使用助吸引器吸出耳道內分泌物,清理耳道,然后采用預熱到37 ℃的硼酸冰片滴耳液經耳內窺鏡注入耳中,多次負壓沖洗。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洗液進行外耳道負壓灌洗。藥物組成:苦參30 g,艾葉10 g,蒼術15 g,白鮮皮20 g,蛇床子20 g、防風15 g,均采購于滄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中藥房,以上藥材加水煮沸后過濾渣滓取汁,再加入冰片,制成灌洗制劑。
兩組均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外耳道清潔,外耳道皮膚無紅腫及糜爛,耳內鏡下外耳道內無異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鏡檢陰性;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外耳道皮膚仍有輕微充血或者糜爛,耳內鏡下外耳道內無異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鏡檢陰性;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僅輕微改善,耳內鏡下外耳道內有異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鏡檢陽性。
1.5.2 血清炎癥因子 抽取兩組患者早晨空腹血5 mL,采用ELISA法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水平。
1.5.3 真菌菌群變化情況 耳內鏡下采集患耳或癥狀較典型、菌斑分泌物較多的耳道。將樣本存放于1.5 mL無酶離心管中-40 ℃保存,利用RT-PCR技術提取、檢測DNA。
1.5.4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眩暈、鼓膜穿孔、外耳道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利用SPSS 26.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和IL-6水平降低,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
2.3 真菌菌群變化治療后兩組患者耳道分泌物中曲霉屬和白色念珠菌序列數均下降,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真菌菌群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真菌菌群變化比較(±s)
?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兩組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中藥灌洗具備安全性,不存在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既往研究指出,外耳道處于偏酸性環(huán)境但由于與外界相通,可能會出現進水或者局部外用藥物導致的耳道pH值改變[10],偏酸性環(huán)境被破壞后引起真菌滋生,導致疾病;此外,研究還發(fā)現,經常挖耳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外耳道局部損傷引起炎癥[11],外耳道分泌物堆積及刺激使真菌得以滋生及繁殖[12];全身性慢性炎癥以及免疫低下性疾病等均可為真菌滋生提供環(huán)境,導致真菌性耳道炎的發(fā)生和復發(fā)[13]。因此,積極尋找能有效根治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
本研究顯示,中藥外耳道灌洗干預真菌性耳道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且較對照組能減少真菌菌群數量,不良反應少。這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14]。中醫(yī)學中真菌性耳道炎的外因多以痰、濕、熱等病理因素多見[15];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虛寒,不能抵御外邪,反復外部感染,肺脾虧虛不能祛邪外出,痰濕熱瘀等邪毒滯留所致[16]。故遵循“益氣溫陽,解毒利濕”原則,灌洗液中加入苦參、艾葉、蒼術等中藥化濁通竅、補氣溫陽扶正并解毒利濕,能有效抑制局部致病菌群[7],減輕機體內致病菌導致的炎癥反應[17],促進耳道組織恢復并減少復發(fā);苦參與艾葉合用溫經活血、清熱解毒、消癰散癤,輔以蒼術增強除濕散寒之功[18];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苦參能穩(wěn)定細胞膜,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紅細胞溶血,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19];艾葉有效成分艾葉油可抑制巨噬細胞中促炎介質NO生成,是天然的抗炎物質[20];此外,中藥外耳道灌洗主要借助耳內窺鏡,可在灌洗過程中清晰觀察患者外耳道包括耳內的病理情況,能準確定位于耳道內殘留膿性分泌物和脫落上皮組織[21],故能在精準灌洗及有效緩解癥狀的同時減少對鼓膜等耳內組織造成的損傷,另外灌洗液中藥物成分直達病灶發(fā)揮抗菌、抗炎、抗過敏、止癢功效,緩解癥狀及提高療效[21]。另外中藥外耳道灌洗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少。
綜上所述,針對真菌性耳道炎患者采用中藥外耳道灌洗護理治療療效良好,可降低體內炎癥因子和真菌菌群數量,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