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紅(湖北經濟學院 金融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大數(shù)據、云計算等新型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傳統(tǒng)教育教學,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拓展了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也使得教學交互方式變得更為多樣化,教學過程和評價更為多維便捷。然而,也對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已然成為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本文研究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現(xiàn)狀及提升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有利于教師更為高效便捷地開展教學,增強其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競爭力。第二,采用信息化教學,將二維課堂授課轉變?yōu)槿S立體教育,創(chuàng)造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智能化的人才。第三,通過“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國內外學者對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的研究也不斷增多。有學者圍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研究,比如江慧等(2019)認為教學模式仍以傳統(tǒng)講授為主;吳立寶等(2021)認為教學評價上較為單一,教學工具較為傳統(tǒng);韋書令等(2020)認為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亟需更新。有學者針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比如張瑩(2021)、易洋等(2020)研究認為教師自身的特點、教師個人智能價值感知會影響教師信 息 化 教 學 能 力;Rasmussen(2017)、Ajay(2018)、Edinger等(2018)的研究則認為一些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比如教師所在院校和教學團隊的影響,比如學校的相關規(guī)定,比如來自社會和公眾的期望等。還有學者研究通過何種途徑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比如陳鵬(2020)、朱琳(2020)認為要轉變教師角色、革新教學理念;趙慧臣等(2020)、張 莎 莎(2020)、Canbek等(2016)、于 曉 雅(2019)等學者則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革新、智能技術與工具運用、教學實施與評價等方面提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邏輯分析和“問題—對策”型,缺乏人工智能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對于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系統(tǒng)性和深入研究,典型案例研究相對缺乏。因此,本文基于高校的典型案例,通過對湖北經濟學院教師的調研分析,對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fā)展進行研究,進一步豐富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調查發(fā)現(xiàn),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化教學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91.43%的教師認可這一觀點。學校也比較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對教師的自我感知調查發(fā)現(xiàn),61.43%的教師認為學校較為重視,32.86%的教師表示學校重視度一般,5.71%的教師表示學校不太重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逐漸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應用于教學的重要性。65.71%的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和手段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比如通過學習通位置簽到、手勢簽到、搶答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52.86%的教師認為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比如錄制微課、慕課視頻,讓學生課前和課后進行自主學習,有助于加深對課程重點和難點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64.29%的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和手段可以開闊學生眼界,通過一些在線學習平臺和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拓寬知識廣度;62.86%的教師認為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讓平時成績過程管理、學習評價等活動更為高效便捷,提高教學效率;42.86%的教師認為可以進行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通過信息化教學的實踐和研究,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打造智慧化課堂,研發(fā)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然而,61.43%的教師表示由于教學科研壓力大,并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1.培訓意愿方面
調查發(fā)現(xiàn),41.43%的教師表示非常愿意,34.29%的教師表示愿意,22.86%的教師一般,1.43%的教師表示不愿意。這表明大多數(shù)(占比75.72%)的教師愿意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這對于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奠定了較強的基礎。
2.培訓經歷方面
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半數(shù)(占比65.71%)的教師曾經有過信息化教學培訓經歷,但是仍然有34.29%的老師并未參加過信息化教學培訓。關于培訓時間,從未參加過任何學習或培訓的教師占比為27.14%,1周以下的教師占比為32.86%,1-2周的教師占比為24.29%,3-4周的教師占比為2.86%,4周以上的教師占比為12.86%。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學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的培訓經歷方面還有待加強,培訓時間一般較短。
3.培訓方式方面
調查發(fā)現(xiàn),已有關于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的方式多種多樣,62.86%的教師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相關現(xiàn)場學習或培訓,24.29%的教師參加過校外的現(xiàn)場培訓,18.57%的教師開展自主學習活動,15.71%的教師參與過相關的交流和分享活動,32.86%的教師參加過校內或校外的線上培訓,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占比18.57%)沒有參加過任何學習或培訓。
然而,教師對于不同培訓方式的傾向度有所差異。55.71%的教師傾向于校內組織的現(xiàn)場培訓;而34.29%的教師傾向于校外,尤其是領域內知名高校提供的相關培訓;25.71%的教師傾向于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講授;40%的教師傾向于通過授課方式進行觀摩學習;32.86%的教師傾向于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心得和經驗分享;42.86%的教師考慮到時間和空間便捷,更傾向于線上培訓方式。這表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應結合教師的傾向性,結合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多種方式,靈活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以提高培訓效率和效果。
同時,盡管學校已經開展了一些信息化教學培訓,但這些培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35.71%的教師表示培訓參與度不高;54.29%的教師表示培訓的時間較短,并不能對培訓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學習,從而導致培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54.29%的教師表示培訓內容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并沒有完全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師的實際需求來制定培訓內容;15.71%的教師表示培訓管理不到位;10%的教師表示還擔心教學條件可能跟不上。
1.信息化教學方法手段方面
對于類似于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互聯(lián)網的新教學工具了解程度,52.85%的教師表示比較了解,35.71%的教師表示了解程度一般,11.43%的教師表示不了解。
在實際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的信息技術手段也有所差異。絕大多數(shù)的教師(占比91.43%)會依據課程實際和學生特征,進行針對性的選擇;35.71%的教師會借鑒其他教師好的做法;也有17.14%的教師會選擇當下最熱門的教學媒體。
教師對不同的信息技術掌握度也有所差異:77.14%的教師會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81.43%的教師會使用常用的Office辦公軟件,65.71%的教師會使用微信、QQ等常用交流互動軟件,65.71%的教師會使用諸如學習通等常用教學平臺,這表明大多數(shù)的教師對常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比較熟悉。然而,對于一些較為前沿的信息技術手段,掌握程度并不理想。比如僅有27.14%的教師表示會熟練使用圖片、動畫、音視頻等編輯軟件,48.57%的教師會使用迅雷等下載軟件,34.29%的教師會使用SPSS等數(shù)據分析軟件;僅32.86%的教師表示曾經有過開發(fā)網絡課程或專題教學網站的經驗;僅47.14%的教師表示能獨立完成一份體現(xiàn)信息化教學思想方案的撰寫,而52.86%的教師并不能獨立完成。
2.信息化教學能力獲取途徑方面
當前教師獲得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途徑也多種多樣。18.57%的教師表示是來源于自己求學時期所學,67.14%的教師表示主要通過自主學習,64.29%的教師表示通過向同事進行學習,50%的教師表示通過參加各類培訓獲得。在教學備課過程中,78.57%的教師會利用網絡等信息化技術和手段來搜集、整理素材,98.57%的教師表示會時常對自己所教課程的教學資源進行更新。
1.信息化教學使用頻率方面
關于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頻率,95.71%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筆記本電腦、手機、計算機實驗室等進行信息化教學,但仍有很小一部分教師(占比4.29%)從未開展過任何信息化教學。
對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頻率,14.29%的教師會經常使用,47.14%的教師會偶爾使用,38.57%的教師從不使用。關于上課使用的教學課件,65.71%的教師表示自己制作,17.14%的教師與他人合作完成,7.14%的教師會利用網上免費課件,而10%的教師會利用傳統(tǒng)板書的方式。
2.信息化教學實踐方面
目前,教師也結合教學實際開展了一些信息化教學實踐。74.29%的教師會利用網絡搜集和整理相關教學資源,輔助開展教學;77.14%的教師結合信息化技術手段制作教學課件;70%的教師會通過騰訊會議、QQ、微信等,便捷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和答疑;28.57%的教師會結合線上線下手段,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和反思;74.29%的教師會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管理,如考勤、布置作業(yè)、錄入平時成績等。
關于信息技術在學習活動上的應用:75.71%的教師用于練習與實踐,55.71%的教師用于檢索有關信息,61.43%的教師用于自主學習,50%的教師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41.43%的教師用于課堂活動。
調查發(fā)現(xiàn),37.15%的教師表示學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較為充足,45.71%的教師表示一般,17.14%的教師表示學校提供的資源并不充足。關于新興技術、工具、軟件與教學實踐所創(chuàng)新的方法、策略,學校也會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53.86%的教師認為這對于自身開展信息化教學有幫助,然而也有47.14%的教師認為這些指導并未發(fā)揮實際作用,對自己的信息化教學幫助不大。
同時,教師認為在學?,F(xiàn)有的設備條件和教學需求的基礎上,應該拓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型教學(占比35.71%)、傳統(tǒng)講授型和交互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占比58.57%),僅有5.71%的教師表示仍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教學。
在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50%的教師表示時間和精力不夠;24.29%的教師表示對于信息化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并不熟悉;52.86%的教師表示對于相關硬件設備的操作還不熟練;60%的教師表示對于相關的軟件應用并不熟悉;38.57%的教師表示將信息技術和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存在一定難度;54.29%的教師表示信息化教學的激勵不足;還有2.86%的教師表示學校資源較少,閑置利用度不高。
1.更新信息化教學理念
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開發(fā)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以及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對其學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不斷更新信息化教學理念。同時,結合自身信息化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改進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2.加強以研促教能力提升
高校教師應積極參加國內外、省市、學校等組織的各類信息化教研活動,積極主動投入到金課、慕課建設之中,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方式,主動開展研究型教學。加強與國內外高校教師的交流合作,通過參加國內外相關會議、培訓講座、訪學、案例研討等方式,開展信息化教學經驗分享和交流。對于教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經驗,要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擴大成果的應用范圍,真正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長。
3.建立協(xié)同合作的信息化教學共同體
組建信息化教學團隊,通過年長與年輕教師的有效互動參與,年長教師充分發(fā)揮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優(yōu)勢,對教學設計進行嚴格把控,而年輕教師則發(fā)揮其對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優(yōu)勢,創(chuàng)建信息化課堂,開設信息化課程,并對課堂和課程進行信息化管理,通過團隊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信息化課堂。同時,團隊教師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行公開課、比賽、案例研討等方式,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成果,在反復的研課磨課過程中,提升團隊整體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1.加強信息化教學激勵
學校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如鼓勵教師走出去,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校級等各級各類信息化比賽,對于在比賽中獲獎或者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教師,要給予獎勵和激勵,比如在績效工資、評優(yōu)評先等方面給予傾斜。對于信息化團隊建設和課程建設中做出的成績,給予資金獎勵或者通過表彰方式給予肯定和激勵。同時,也要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類信息化教學研究項目,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證研究,加大政策、經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方面做到教、學、研等多方面良性互動,激發(fā)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和建設的積極性和動力。
2.構建良好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
建立完備的教學資源平臺,包括開展信息化教學所需的各種軟硬件設施,實現(xiàn)智慧校園、智慧教室,使得教師和學生更容易獲取信息化資源,讓信息化教學開展更為便捷,營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氛圍。也要加強對信息化教學質量的監(jiān)督管理。對于教師開發(fā)建設的課程資源、平臺等,要對其日常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效果評估等方面進行實時動態(tài)的監(jiān)管管理。對于監(jiān)督評估數(shù)據可以定期反饋給教師,使其對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并通過對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以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學效果。
3.完善信息化教學培訓體系
在培訓方式上,可以結合實際,采用線上線下方式使得信息化教學培訓更加便捷。和國內外相關領域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加強合作交流,共同開展信息化教學;也可以發(fā)揮校內交叉學科優(yōu)勢,組織計算機領域的教師進行技術指導,校內、院內、系部教師之間要經常開展信息化教學學習和經驗分享。在培訓內容上,加強信息化教學前沿理論和技術手段的培訓,使得教師能緊跟前沿、與時俱進。也要結合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開展指導,使得教師通過培訓真正有所收獲,切實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