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要說通州的市場,那可說遠了去了,早在漢朝初年就有。現如今,通州大大小小的市場已經遍布城鄉(xiāng)。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還是使的用的、聽的看的,那是應有盡有。
悠久的通州市場
隨著漕運的興盛,通州的市場在明代就已經發(fā)展到相當大的規(guī)模,到了清代規(guī)模更大了,如今更是遍布城鄉(xiāng)的各個角落,極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生活的便利性,滿足了老百姓的購物需求。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通州志》記載:“州城日日為市。”那時的通州城內外有米市、雜糧市、果子市、魚市、豬市、騾馬市、牛市、絹市、柴市。在通州老城區(qū)還有因市場所賣物品而命名的糧食市、江米店、老冰窖、魚市胡同和魚市口、牛市口。此外還有張家灣集、西儀集(西集)、蕭家林集(蕭林)、弘橋集(馬駒橋)、漷縣集、永樂店集、德仁務集等八處集市。據記載,通州的集市早在漢朝初年,官府就明確規(guī)定了開集日。此后,通州的市場和集市又有所增加。
通州自1948年12月解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為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各類市場不斷增加,所售商品應有盡有,品種涉及本地和全國各地的瓜果蔬菜、糧油飲料、魚肉蛋禽、副食調料、日用百貨、家具建材和土特產、小商品……還有美食小吃。就連俄羅斯的伏特加、巧克力、魚子醬、大列巴、奶粉……也遠道而來,落戶通州的好幾家市場。
在通州的市場中,專業(yè)市場有北京八里橋農產品中心批發(fā)市場、農貿市場、蘇杭絲綢市場、小商品及服裝批發(fā)零售市場、家用電器專營市場、家具市場、寵物市場、古玩市場、花卉市場、魚蟲花鳥市場、木材市場、建筑材料市場、汽車銷售市場、汽車零配件市場……這些市場每天都營業(yè),也有的在春節(jié)期間放假。此外,還有西集、張家灣、漷縣、馬駒橋、永樂店、于家務、臺湖、牛堡屯以及里二泗、棗林莊、南火垡、渠頭、覓子店等集市,這些集市都是按照陰歷固定日期開集。如今有一些已經因市場需求變化和拆遷等因素退出了通州的市場。
縣城里的舊貨市場
昔日,在通縣縣城東部路北有個舊貨市場。市場有南北兩個大門,南門外是新華大街,北門外是東大街,老百姓習慣稱其為東關舊貨市場。
在這家市場里,有工廠用的再生布工作服和圍裙套袖、電氣焊護具、鐵絲、鐵釘、舊軸承、電阻、電容、電子管、二極管、三極管等電子管元件,自行車零配件、鐵锨、簸箕、掃帚、舊衣裳、舊鞋、舊家具,還有各種“處理商品”和企業(yè)的積壓舊物資。這里成了城鄉(xiāng)老百姓最喜歡逛的地方,圖的是這里的東西便宜、實用。
舊貨市場里的商品并不都是舊的,也有很多是八九成新的,還有的從沒用過。這里收購舊貨時,是單位的要有介紹信,是個人的要帶著戶口本。
相比北大街的信托商店(像如今的典當行),舊貨市場收購東西都是當時定價,當時結算。
小時候曾經聽說有人從舊貨市場買了一對椅子,回到家以后看到椅子座底下釘著厚厚的木板,于是把木板拆了下來,看到夾層里頭有不少銀圓。那時的縣城并不大,有點事情就像一陣風那樣,瞬間吹遍了城里的各個角落,什么新鮮事也瞞不住。
過去,大人孩子都愛琢磨愛鼓搗點什么,都喜歡逛舊貨市場,去那里淘寶,希望能買到稱心和便宜的東西。
那時,還達不到家家戶戶都有電子管收音機。后來不知誰發(fā)明的,用漆包線、耳機子、二極管做簡易收音機,這些東西在舊貨市場都能買到。這樣的收音機雖然只能聽一個臺,而且聲音不大,但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可不小。
有些大人沒事的時候,就去舊貨市場逛逛,買來自行車和三輪車的零配件、鐵管子等材料,然后做平板三輪車。需要電氣焊的,就到北大街南口的通縣五金廠門市部花點錢,讓師傅們給焊好。三輪車做好以后,用處可大了,尤其是到了冬儲大白菜上市的時候,三輪車成了自己和鄰居必用的運輸工具。
從前的孩子們似乎都心靈手巧,動手能力極強,千方百計找樂子玩。誰有了新的發(fā)明,其他小伙伴知道了,看幾眼就會做了。
孩子們也喜歡到舊貨市場閑逛,買來稱心的軸承和木板等材料,回到家里做平板軸承車或立式軸承車(如現在的滑板車)玩兒。還有的買來粗鐵絲做鐵環(huán)推著玩兒,買來自行車鏈條做鏈條槍打著玩兒,買來滾珠做“漢奸”(陀螺)抽著玩兒。
結婚必備的沙發(fā)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通州人結婚有個說法,那就是要有“48條腿兒”,其中必須有的大件家具有中間帶鏡子的三開門大衣柜(或雙開門大衣柜)、酒柜(或高低柜)、包床頭的雙人床(或鐵管床)……特別是要有單人沙發(fā)一對兒。
那時,在縣城的南大街、趙登禹大街、新華大街等繁華地帶都有賣沙發(fā)的,形成了馬路沙發(fā)市場。賣沙發(fā)的人一大早就從四面八方把沙發(fā)馱來或拉來,整齊地擺放在便道上售賣。
這些沙發(fā)有椅子式沙發(fā)、全包沙發(fā),也有全包雙人沙發(fā)和沙發(fā)床。從做工上來說,有人造皮革面料的,也有化纖、滌綸、腈綸、燈芯絨、大絨等面料的。當年,人們住的房子面積不像現在這么大,買單人沙發(fā)的居多,特別是要結婚的人。單人沙發(fā)一般三四十塊錢就能買一對兒,還有比這貴點的。也有的買沙發(fā)床,放在家里不占地方,很實用。白天當沙發(fā)用,晚上打開當床使,尤其是方便了家里來親戚的人家。
后來,為了規(guī)范管理縣城的馬路沙發(fā)市場,縣里在西門的通惠河支脈東岸(如今的通惠南路與新華西街交匯處東南角)建了家具大廳,在大街上賣沙發(fā)的都挪到了那里,形成了最初的沙發(fā)市場。由于沙發(fā)物美價廉,就連京城的老百姓也來通州買沙發(fā),特別是那些結婚前忙著做準備的人。后來,通惠河蓋板建馬路以后,這個市場取消了,原址建了12層高的通州商業(yè)大廈,并于1990年9月正式營業(yè)。那些賣沙發(fā)的有的去了縣城的農貿市場,也有的去了別處,還有的進了商場。
服裝市場的變遷
過去,通州人結婚時家里必備“三轉一響”,“三轉”說的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這“老三件”;“一響”說的是電子管收音機或半導體。特別是縫紉機,大部分人都用來縫縫補補,也有的用于自己做衣裳。
老通州人都知道,那個年代有句俗話:“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量力而行?!比藗冞^日子都要精打細算,尤其是衣裳、鞋帽、被褥,能自己動手做的不去買,能翻新修改的不買新的。
縣城曾經有多家服裝制作培訓學校,有這方面喜好的就到學校學習服裝制作技術。在趙登禹大街就有一對夫妻,成立了服裝制作學校,利用寒暑假,租用通縣靳家胡同小學教室,傳授服裝制作技術。
老百姓除了自己做衣裳,在通州百貨商場、通縣人民商場、通州商業(yè)大廈、北京銀地大廈和錦華商店等都有服裝加工業(yè)務,想做服裝的人們可以在逛商場的時候,買塊布料就近做衣裳。在新華大街還有通縣服裝廠服裝加工門市部,承接各種服裝制作。這些地方的裁縫手藝都很棒,棉猴、便裝、中山裝、西服、套裝、大衣、長裙、假領子,還有那些年曾經流行的連衣裙、百褶裙、高子衫、喇叭褲、立領對襟外套等都能做。這在新華大街形成了從東到西的服裝制作市場,有效滿足了各界群眾的需求。
當年,除了流行的軍綠色軍裝外,還流行中山裝套裝,以后又有了西服套裝。面料多以純棉和混紡布料為主,到了1980年代,又有了華達呢、卡其、滌綸等布料,做的衣裳越來越時尚。
在人們的不經意間,新華大街上定做服裝的已經看不到了。結婚必備的縫紉機已經從市場和人們的家里隱退,甚至成為稀罕物。如今在農貿市場、農村集市和網店,隨時都能買到各種服裝。這些服裝由于是工業(yè)化生產的,并不適合每個人,特別是身材矮小、體型偏瘦或偏胖的這些人。不能量體裁衣的時候,只能買了服裝,再到一些農貿市場里,找扦褲邊或修改服裝的給量體修改,又費工夫又費錢,還不怎么稱心。
如今,在一些農貿市場里,增添了做衣裳的攤位或店鋪。比如成立于2010年初的北京梨園東里農貿市場,前幾年在升級改造后,增加了錦祥制衣、丹丹制衣等好幾家服裝加工門市部,不僅能修改服裝,還能帶料或不帶料加工服裝。錦祥制衣的張老板來自江蘇南通,他來北京做衣裳有二十多年了,前幾年,他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這里。不大的門市部里,一面墻掛滿了各種布料,任顧客選用。他能制作唐裝、西服、職業(yè)裝、風衣、裙子等各種服裝。初次來店里定做服裝的人,他會提醒人們,來這里定做服裝比商場買的貴。而前來定做服裝的人并不在乎這些,圖的就是量體裁衣,穿上舒坦,稱心如意。
市場里的特色美食
通州曾經流傳著一首歌謠:“高高山上一棵蒿,什么人打水什么人澆,澆來澆去成棵樹,樹根底下搭鹽橋,鹽橋底下一溜溝,曲里拐彎兒到通州,通州的買賣真不錯,燒餅、果子、豆汁兒粥?!边@足以說明小吃在通州有多么興隆。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明初的三次大移民,加上漢、回、蒙、滿各族風味小吃,南北各地的小吃和通州小吃的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了通州的小吃市場。據記載,新中國建立初期,通州的各種小吃有100多種。
20世紀90年代初的那幾年,通縣縣委、縣政府按照“廣交朋友、增進友誼、加強合作、發(fā)展經濟、弘揚飲食文化、豐富人民生活”的指導思想,在縣城的新華大街多次舉辦通州美食小吃一條街臨時市場,各處廠家店鋪攜帶設備和食材來縣城聚會,八方名點薈萃古城,千種美食喜迎各界群眾。這些小吃有小樓的燒鲇魚、京津路餐廳的貼餑餑熬小魚、馬駒橋供銷社的玉米餅子燉小魚、大順齋糕點廠的糖火燒、清真惠園春飯館的炸肉火燒、洪興餐廳的褡褳火燒、通縣旅店餐廳的京東肉餅、東頤飯店的一品燒餅、清真向陽小吃店的炸油鬼、小樓飯館的山藥卷、張家灣供銷社回民飯店的糖卷果、大杜社供銷社餐廳的驢打滾、北京橡膠十廠的螺螄轉、爆肚山的爆肚、王子貴燒餅鋪的吊爐燒餅……各種小吃近1300種,從東關到西門,滿大街香味撲鼻,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現如今,在諸多農貿市場里,不僅有通州特色的美食小吃,外省市的不少特色美食小吃也落戶通州很久。永順炸雞、李姥姥饹馇盒、年糕坨、切糕、油炒面、毛雞蛋、牛街的熟食、山東的大煎餅、邯鄲羊湯、河南燴面和雞蛋灌餅、新疆的馕、山東高樁嗆面饅頭、四川的酸辣粉……吸引著八方食客的到來。
在玉橋中路鐵路橋北側路東有個通園農貿市場,建于1999年,那里油餅、油條、炸糕、煎餅、油炸蔥花餅、絲糕、東北筋餅、豆腐腦、豆?jié){、紫米粥、麻辣粉、肉絲面等美食應有盡有。既有早點,也有主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里曾經有一對東北來的年輕夫妻,專賣黃橙橙的東北大楂子粥、菜團子和貼餅子,從早到晚沒閑工夫。他們攤位的十幾個桌子旁總是滿滿的人。這里還有賣油炸蔥油餅的,這種餅做好以后切開用秤約著賣,您要吃的話,再來一碗西安乾縣的豆腐腦,灑上辣椒油,您就吃吧,那叫一個過癮,吃了還想吃。這種豆腐腦放在一個不大不小的缸里,缸的外邊用薄棉被裹著保溫,上邊用小白被蓋著,攤主在賣的時候,用銅制淺勺從缸里輕輕舀到碗中一片,反復操作,層層疊放。然后澆上醬油、蒜汁、油潑辣子等作料,紅白相間,味濃辣香,嫩滑順口,看著就饞人。
后來,通園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建了大廳,名字也改成運河通源市場。這里在大廳北側有一排平房賣美食,有通州的永順炸雞、牛街的熟食、武漢的久久鴨、南京的鹽水鴨等美味兒。在大廳里還有陜西的涼皮和涼面等特色食品。
通州濱河中路與運河西大街交匯處西南角有個運河源花鳥市場,地處北運河西岸,后來升級改造后更名為大運河市場。這里除了花鳥,賣什么的都有。更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內有個東關劉記鹵煮火燒攤位,每天早上和上午,好吃這口兒的人,來了一波又一波。還有從京城慕名而來的。東關劉記鹵煮攤位攤主劉鳳旺做鹵煮已有30多年。他做的鹵煮口感好,大腸兒軟爛,小腸兒肉香味濃,給的量大,湯隨便喝。多年前,東關劉記鹵煮已經不在這里了,另一家閆記鹵煮已經在市場的平房餐廳落戶,這家鹵煮已經經營十多年了,原先在梨園地區(qū),后來來到了這里。據店主說,這里的營業(yè)面積大,又是居民稠密區(qū),生意十分紅火。他們的炸辣椒別有一番風味,您去了嘗一嘗就知道了。
順便再說說,往常大街面上修鞋的、修拉鎖的、配鑰匙的,這些和老百姓生活密切聯系的行當,這些年在街面上已經看不到了,有的已經在農貿市場落戶,有了這些行當,您的鞋、拉鎖和鑰匙壞了,還用著急嗎?誰要做個被窩被褥和蕎麥皮枕頭,也不用滿世界找了,農貿市場里就有,現場做很快就能拿走。您要是定做窗簾,人家還能到您家里安裝。在梨園東里農貿市場還有兩家理發(fā)店,其中有一個店名叫“百姓理發(fā)”,顧名思義,這個名字起得好,親切。您到市場購物的時候順便理理發(fā),還能焗染燙,理發(fā)師傅的手藝和您所花的銀子肯定能讓您滿意。這些行當,別看不起眼,可誰也離不開。
正所謂市井百態(tài)尋常生活,在通州這片土地上,市場越辦越好,商品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讓老百姓稱心如意。對中老年人來說,有空不去逛逛市場,買點什么,心里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喜歡逛市場,買東西的人究竟圖的是什么?那還用說,圖的不就是那股子熱熱鬧鬧、挨挨擠擠,生之樂趣,最撫凡人心的人間煙火味兒嗎,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