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榮霞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但自由之下問題重重,閑暇教育無疑是該問題的破解之道。我從“改變休閑活動形式、營造積極娛樂氛圍”入手,全方位調動孩子的感官和情緒,讓孩子們在感受自由和快樂的同時發(fā)展興趣,健康成長。
看動畫片是孩子在閑暇時間最常見的娛樂消遣項目,也是很多家長的“眼中釘”:孩子容易沉迷動畫片無法自拔,并且某些動畫片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動畫片十分貼近孩子的天性,鮮艷的色彩、簡單易懂的情節(jié)、夸張的人物形象,都會給孩子極大的視覺沖擊力。教師如果能合理運用動畫片的優(yōu)點,就能夠以孩子喜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導他們度過有意義的閑暇時光。
在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上,我故作神秘地向孩子介紹了我的“助教”——動畫片。聽到這話,大家的反應不是興奮,而是疑惑。帥帥舉手問:“老師,在家里媽媽都不讓我看動畫片,為什么在學校里它還能成為老師呢?”我輕輕一笑,回答道:“其實大家喜歡的動畫人物身上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優(yōu)點,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
就這樣,我們班的動畫教育拉開了序幕。每周五的班會課,我都會播放半個小時左右的動畫片,當然,這些動畫片是我仔細篩選過的有教育意義的片段。一個學期,我們從《大耳朵圖圖》中懂得了友誼,從《龍貓》中收獲了溫暖和治愈,從《海底總動員》中看到了父子之情。
每次看完動畫片后,我還會邀請同學們角色扮演,重現(xiàn)動畫片中的片段。當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繹動畫片內容時,我也能清晰地知道,他們從動畫片中獲得了怎樣的價值觀,如果出現(xiàn)了錯誤,我也能及時糾正。
有一次,我們在看完《熊出沒》的片段后,一如既往地開始了班級的“演出”。我播放該片段的初衷是提高大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可是,一個孩子在扮演熊二時,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喊道:“光頭強砍伐樹木大錯特錯,我一定要和伙伴一起揍他!”我第一時間意識到,這背離了我想傳達的價值觀。于是,表演結束后,我引導全班孩子進行了一場討論,讓大家明白出手打人是不正確的行為。在這樣日復一日地熏陶下,許多孩子的行為和性格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與此同時,我嚴格規(guī)定觀看動畫片的時間,絕對不能超過半小時。漸漸地,孩子們學會了克制,建立了時間意識。一個學期下來,動畫片這位“助教”對孩子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低年級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但哪些好奇心是一時興起,哪些又值得他們持續(xù)鉆研,不僅孩子們分不清,家長也是一頭霧水。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多帶領孩子去體驗,從孩子們自然的反應中發(fā)現(xiàn)端倪。
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國慶節(jié)到來了,在放假前一天,我在班上宣布了參觀自然博物館的計劃,讓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不但不興奮,反而有些不情愿。我以為是我選取的地點不符合他們的心意,但當我偷偷找小花詢問原因時,她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老師,是不是去了博物館之后又要寫作文了?”原來如此!知道原因后,我在放學前再次走進教室宣布:“同學們,明天是一場不寫作文的游覽!”話音剛落,教室里瞬間響起了歡呼聲。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在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隨著講解員的講解,一幅遠古生態(tài)圖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慢慢展開。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平時比較調皮的軒軒格外認真,全程都緊跟講解員的步伐。平日里比較文靜的琪琪此時格外興奮,她不但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甚至還不斷提問。參觀結束后,我及時與兩名孩子的父母溝通,家長也格外驚喜,以前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方面的興趣。
參觀結束后,有些家長對我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外出參觀不正是一個寫作文的好機會嗎?”我耐心地解釋:“其實我們組織這些參觀活動的目的是從不同的場景中尋找孩子的興趣點,我想看到的是孩子們在參觀過程中最真實的反應。寫作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將這份作業(yè)強加到孩子頭上,他們就會抱著抵觸心理去參觀,就有可能錯過發(fā)現(xiàn)興趣的機會,得不償失。”
那原本是一節(jié)普通的語文誦讀課,內容是白居易的《憶江南》。課堂上,我逐字逐句地剖析詩文大意,用言語描述了一幅色彩艷麗的江南春景圖,并輔以圖片、視頻,以期加深學生對春日的認識。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我站在講臺上自信滿滿,以為這堂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在集體誦讀時,我卻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因為孩子們臉上的表情是木然的,看不出一絲對春日的向往,朗誦的聲音也是干澀的,聽不出一點春日的明媚和活潑。
于是,我開始反思:若只是為了學習知識點應付考試,這節(jié)課的目標已經(jīng)完成了,可孩子們真的從這首詩中獲得了對美的理解嗎?或許并沒有。因此,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的精神層面的教學就要在閑暇時間來補充。
蔡軍攝
恰逢清明踏春時節(jié),我聯(lián)合學生家長,帶領孩子們走入城市森林公園,讓他們全身心沐浴在春日的花香和鳥鳴之中。還沒有走進大門,幾個活潑的男生就大喊:“老師!這是丁香花的香味!”聽到這話,隊伍瞬間熱鬧起來,與教室里安靜嚴肅的氛圍截然不同。孩子們三五成群,有人沉浸花海細嗅芳香,有人隨性奔跑盡享春風,還有人觀察生長的嫩芽、搬家的螞蟻……
看著孩子們來自靈魂深處的歡笑和大喊,我深感欣慰。自然之美絕不是詩人筆下抽象的語句,它是立體的、多維的,只有讓孩子們身處其中,他們才能真正領悟何為自然,何為美。
閑暇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它是一種讓成長“慢下來”的策略和方法。它是一縷微風,為繁重的學習生活增添一絲清新;它是一縷陽光,讓熱愛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fā)芽;它是一曲笙歌,讓舒緩的音符安撫疲憊的身心……它或許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最貼近孩童的天性。
成長是一列飛馳的列車,我們應當適時減速,讓孩子欣賞沿途的風景,在耳濡目染中獲得真知,在好奇探索中發(fā)現(xiàn)快樂,在自覺領悟中實現(xiàn)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