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玉 賈子明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700)
1981年北京舉辦了首屆馬拉松賽事以來,歷經40年發(fā)展,城市馬拉松賽事在我國成為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之一。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升為國家戰(zhàn)略,馬拉松賽事在各地逐步蔓延開來。2015年中國田徑協(xié)會(后文簡稱為“中國田協(xié)”)對馬拉松賽事審批全面取消,使得中國馬拉松賽事迎來了黃金時期,進入到井噴式發(fā)展時期。據中國田協(xié)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為51場;2015年馬拉松賽事官方注冊場次增長迅猛達到134場;2016年在體育總局注冊的馬拉松賽事數量翻番達到328場;2017年全國舉行了1102場馬拉松賽;2018年舉辦數目為1581場;到2019年全國舉行1828場規(guī)模賽事(包括:800人以上的路跑,300人以上的越野及徒步賽事),其中城市馬拉松賽事719場(僅包括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qū),參與人數達712萬人次。但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中國田徑協(xié)會明文規(guī)定包括馬拉松在內的所有群眾性賽事面臨取消、延期或異地抉擇并禁止在4月30日之前舉辦各項馬拉松賽事以最大程度遏制感染風險,考慮疫情的反復性和復雜性,該年被波及無法如期舉行的各類跑步賽事預計減少200場以上,2020年僅舉辦209場馬拉松賽事。單以數據看,疫情對2020年中國馬拉松賽事影響巨大。
圖1
線上馬拉松賽是指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是指賽事當天參賽者按照賽事組委會的要求,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指定運動APP完成相應的里程數,即可獲得完賽獎牌和電子成績證書。線上馬拉松是新時代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產物,無視傳統(tǒng)線下馬拉松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中國首場線上馬拉松賽事是在2015年1月3日由廈門馬拉松組委會和悅跑圈APP推出的“線上廈門馬拉松”活動,線上線下共有4.5萬人共同參與馬拉松活動,成功地突破參賽地域和參賽名額的雙重限制,開創(chuàng)了線上馬拉松賽事的先河。隨后國內的重慶、大連、蘭州等地的馬拉松賽事都推出了線上賽事,線上馬拉松賽事逐步為廣大跑步愛好者所接受,影響力也不斷擴大。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全球,使得全球各行各業(yè)都受到嚴重沖擊,馬拉松行業(yè)也未幸免于難。2020年眾多線下馬拉松賽事紛紛取消或延期,使眾多跑步愛好者面臨無馬拉松可跑、一“馬”難求的尷尬境地。針對這一處境中國田協(xié)積極回應社會的關切,出臺了《關于開展線上馬拉松等跑步活動的指導意見》并修訂完善了《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辦賽指南》、《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參賽指南》。相關政策的及時推出、修訂與完善,為一系列線上賽事安全、有序、科學運行提供了保障,也為后疫情時期辦賽提供了相應指導。同時線上馬拉松賽迎來了春天,甚至2020年10月由中國田協(xié)承頭舉辦,推出了“跑遍中國”系列線上馬拉松賽事活動,吸引了全國跑步愛好者的熱情參與,進一步擴大了線上馬拉松賽事的影響力。
線上馬拉松賽事以其獨特的形式,突破了參賽時空和參賽名額的限制,使得廣大跑步愛好者接受并廣泛參與到其中。特別是后疫情時期,全國各地因為疫情防控,控制人口的流動和人員聚集,許多賽事紛紛停擺或是小規(guī)模舉行,這無疑是不利于賽事的推廣和宣傳,同時也影響部分跑步愛好者的參與熱情。
2020年疫情爆發(fā)讓無數中國人民感受到國家力量的同時也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人們的健康意識開始覺醒,這使得馬拉松賽在后疫情時期的發(fā)展有了堅實的群體需求基礎。而跑步這種較為簡單且經濟成本低的運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根據咕咚運動APP數據顯示:2020年咕咚運動團數量較2019年有明顯提升,其數量增加10%,加入跑團跑者數量也有巨大提高,相較2019年跑者人數增多了23%。同時相比2019年同期,咕咚線上賽事參與人數增長了47.8%。一系列的數據進一步說明疫情環(huán)境下人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有所提升,線上賽事的舉辦讓廣大跑者緩解了無比賽參加的焦慮,通過線上馬拉松獎勵機制更是極大地滿足了眾多愛好者的心理需求與參與動機。
馬拉松運動其42.195km的賽程讓眾多普通群眾望而卻步,即使國內眾多馬拉松比賽類型分為全程馬拉松組、半程馬拉松組,迷你馬拉松等不同里程數,將馬拉松運動參與門檻降低,但有限地域和賽事組織服務能力依然無法滿足眾多愛好者和普通群眾參與的熱情。線上賽事一般都會推出眾多組別,如: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10km跑、5km跑、3km跑甚至1.1km比賽里程,因其參與門檻低、規(guī)則通俗易懂等特征成了喜聞樂見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舉辦馬拉松、參與馬拉松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即便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的線下馬拉松被迫中斷,但各省市相繼展開線上馬拉松活動。以中國田協(xié)發(fā)起的“跑遍中國”系列馬拉松賽事為例(跑遍中國系列賽由中國田協(xié)組織發(fā)起,各省、市、自治區(qū)田徑項目主管單位參與推動、百余家體育賽事運營機構積極協(xié)辦,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線上+線下全民健身活動,上百場賽事貫穿全年),其參賽項目分為:全馬、半馬、健康跑10km、歡樂跑5km、迷你跑3km等,而且根據中國版圖設置不同站定,通過參賽能點亮APP上對應的站點,參與完賽就能點亮APP上的完整中國版圖。其豐富的創(chuàng)新玩法與愛國情懷相結合,極大地激發(fā)了參與者的參與熱情,并且參賽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就可參與其運動場景,帶動千萬人次參與跑步健身,無論是對馬拉松賽事的推廣還是對全民健身行動的助力都有著重大意義。
以北京馬拉松為例,北京馬拉松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馬拉松賽事,有著“國馬”之稱。讓眾多馬拉松愛好者無不向往,但北京馬拉松名額有限將無數愛好者拒之門外,2019年北京馬拉松共有165704名跑步愛好者參與預報名,但當年北京馬拉松僅3萬名額,僅有18.1%的跑者成為幸運兒。無疑更多跑者沒有拿到賽事入場券,但2019年北京馬拉松聯合KEEP應用APP推出“2019線上北京馬拉松賽”報名人數超過數十萬,普通大眾有機會參加馬拉松運動,無形中提升普通群眾參與北京馬拉松的熱情,進一步擴大了北京馬拉松的參與度和知名度,對于城市文化的宣傳及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普通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多數是為了保持健康的身體或者減肥,并沒有參與比賽的想法和競技能力。運動APP推送的一些線上賽事不僅門檻低,而且只要完賽有豐富的完賽獎勵(完賽獎牌、服飾、精美禮品等),充分刺激普通群眾參與線上運動的熱情,不僅滿足心中運動的欲望,還能得到精美的獎牌,更是對自己參與運動的褒獎。通過一系列線上馬拉松賽事反而更能促進普通人堅持運動,參與賽事活動。對于一些馬拉松愛好者而言,線上賽更加靈活,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例如,2020年南京馬拉松和成都馬拉松比賽日期同為11月29日,作者的跑友成功中簽成都馬拉松,同時報名了南京馬拉松線上賽。比賽當日,打開南京馬拉松指定運動App完成單次42.195km跑步并上傳數據,即完成了線上比賽,參加成都馬拉松同時完成南京馬拉松線上賽,得到兩份完賽獎勵,極大滿足參與運動的需求。
雖然線上賽事沒有組委會精心的賽事保障和服務,也沒有成千上萬人一起奔跑的氛圍和場面,但還是有許多人喜歡參加線上馬拉松賽。其實相比線下馬拉松賽事,線上賽事更加經濟。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通常要早早關注賽事信息,搶賽事名額,中簽后要合理規(guī)劃訓練和出行計劃,才能參加一場期待已久的馬拉松賽,此外還有馬拉松報名費,參加比賽的食宿交通費用和時間空間等方面的不便因素。而參加一場線上賽事,相比之下就簡單許多,需要考慮因素就少很多,比賽時間是否有沖突,是否有能力完成比賽和報名費,有些比賽甚至不要報名費。所以參加一場線下比賽的成本遠遠高出線上比賽的參賽成本。
國民體質問題是我國體育強國建設中需攻堅克難的重點部分,尤其近年來青少年體質的下滑、肥胖率、近視率居高不下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國家繁榮富強的重擔需要青少年的肩膀擔起,青少年體質問題亟待解決。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 辦公廳印發(fā)“雙減”政策,在“雙減”政策的強有力落實下,青少年從承重的課業(yè)負擔下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體育運動中。線上馬拉松通過舉辦線上親子馬拉松將電子屏幕前久坐的青少年兒童及家長拉起來,共同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其根據不同人群設立的賽事類型、不同活動主題制定的參賽獎勵機制,極大地激勵了青春期青少年兒童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通過親子賽事的舉辦促進了家庭體育文化的豐富及家庭成員體質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民體質的提高。
雖然現在線上比賽信息眾多,但真正的馬拉松愛好者更愿意參加熱門的城市馬拉松比賽。一方面是線上賽缺乏線下比賽的氛圍和服務;另一方面是眾多馬拉松組委會并不認可線上賽,甚至部分平臺線上馬拉松賽并沒有賽事主辦方的授權,導致一些優(yōu)秀的馬拉松跑者即使跑出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成績無法得到賽事官方或中國田協(xié)的認可。所以現在一些線上馬拉松賽被賦予各種特色IP跑或節(jié)日跑,如近兩年大熱的“七夕跑”,也正是這種特色IP吸引眾多普通群眾參加熱情,參與者其中多數不是嚴肅的跑者。
如前文所講線上馬拉松賽事往往有著豐富的完賽獎勵,因此也成為部分虛榮心爆棚而能力水平有限的跑步人群獲取“成就”之地。只要在線上賽事比賽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完成相應里程數的數據上傳相應APP就可獲得完賽獎勵。但由于賽事缺乏相應的監(jiān)管程序對成績進行審核和認證,致使部分“用心不良”的跑步人群借助其他工具完成比賽,甚至找人代跑。且線上比賽作弊手段方法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所以更加不易察覺,作弊代價更小。
線下馬拉松賽事按照中國田協(xié) 《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辦賽指南》要求需成立賽事組織委員會,對競賽組織、醫(yī)療救護、衛(wèi)生檢疫、安保交通等基本職能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和工作落實。組委會的工作內容包含綜合協(xié)調、競賽、安保、交通、醫(yī)療、宣傳、市場、志愿者等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所以線下賽事有良好的賽事服務、后勤保障以及良好的賽道體驗,而且組委會還會為參賽選手購買比賽當日的保險,完賽后,工作人員會協(xié)助參賽選手放松身體拉伸肌肉,線下馬拉松賽安全隱患低。相比之下,參加線上賽事的普通跑者一般選擇在運動場、跑步機、公園、公路兩側或者城市健身路徑完成比賽,賽前缺乏專業(yè)人士對不同里程跑步動作技術及相應呼吸節(jié)奏的指導;賽中對于里程數較大的比賽,跑者可能忽略天氣等不確定因素問題,跑者常常因缺乏隊友而孤軍奮戰(zhàn),跑者的位置缺乏相應的位置跟蹤技術支持體系,在參賽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賽后缺乏后勤服務及醫(yī)療保障服務,對于肌肉的放松及拉伸缺乏專業(yè)人員指導,大強度的運動后可能引發(fā)肌肉筋攣等情況,所以線上馬拉松賽事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風險。
線下馬拉松賽事是展現城市文化的一張名片,對城市文化的宣傳有積極的影響,如西安城墻馬拉松將比賽和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南京馬拉松與南京解放紀念活動相結合,鄭開馬拉松與鄭州和開封兩座歷史名城相結合。而且線下馬拉松賽事有規(guī)劃好的專門路線,有良好的交通管制,讓參賽選手比賽的同時去關注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這一切都是線上比賽所不具備的。線上比賽往往是一個人跑,路線單一,無法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等,完全無法比擬現場氛圍。
從當前發(fā)展趨勢來看,馬拉松賽事線上賽與線下賽共存將會長期存在,解決部分線上比賽成績不被官方認可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田協(xié)2020年5月發(fā)布《關于開展線上馬拉松等跑步活動的指導意見》僅僅提及線上馬拉松等跑步活動要科學有序組織,跑者理性參與,并沒有明確成績認證問題。隨后中國田協(xié)發(fā)起的“跑遍中國”系列賽,可以通過中國田協(xié)推出的“數字心動APP”參加線上賽,并強調參加“跑遍中國”系列賽線上賽選手的成績會獲得中國田協(xié)認證,并記錄到中國田協(xié)大數據庫中。但當前國內影響力比較大的賽事如: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武漢馬拉松等賽事并不是“跑遍中國”系列賽,而且一些馬拉松比賽的線上賽并沒有在中國田協(xié)官方注冊,致使成績得不到中國田協(xié)認證。解決部分線上賽事成績認證問題,仍需要中國田協(xié)出臺相應的指示政策,或是馬拉松賽事官方與中國田協(xié)聯合推出線上賽。
線上賽事由于其后臺反作弊系統(tǒng)漏洞問題,大大降低了線上賽完賽獎牌的含金量,雖然線上比賽一般不涉及獎金獎品的發(fā)放問題,但在某種意義上講線上賽喪失了比賽的公平性。以作者為例,2020年參加鄭開馬拉松線上半程馬拉松比賽,完賽后,成績上傳出現問題,導致成績上傳失敗,但后期卻莫名收到組委會寄來的獎牌。成績上傳失敗導致沒有成績,卻收到完賽獎牌,這體現賽事官方嚴謹性全無。體現出如何有效監(jiān)督參賽跑者的數據真實性應是線上賽最該解決的問題。
當前線上馬拉松賽基本處于報名即可參賽的情況,缺乏對報名人員的資質審核。參加線下馬拉松賽一般有著嚴格的資質審核條件:提供兩年內參賽證明;首次參賽者提供半年內體檢報告。馬拉松運動是一項高風險的體育運動,對心腦血管健康的要求極高,缺乏參賽人員健康狀況的審核就是不尊重生命。盡管部分運動APP平臺推出的線上賽有保險服務,但線上比賽有更多不確定因素需要參賽者自己面對,因此加強線上賽對參賽人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的參賽資質審差尤為重要。
以2021年周口馬拉松為例:周口馬拉松因疫情防控需要推出線上跑(備選線下)模式,設有主會場和分會場,采用異地同跑,官方為各會場推薦路線,也可自選路線。參賽選手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會場或路線,不僅避免了大量人員聚集,還能讓線上賽參賽人員感受到線下馬拉松起跑的儀式感。官方對于線上賽提供相應的的參賽建議,為參賽人員提供相應的位置跟蹤技術支持,不僅大大降低了參賽人員的潛在風險還激發(fā)了參賽者的參賽熱情。
后疫情時代,線上馬拉松賽事對大眾體育活動開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便捷的參賽方式、豐富的參賽內容和賽后獎勵機制、不受時間空間參賽的限制降低了大眾參與比賽的門檻,促進參賽隊伍的建設。但線上賽事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視,嚴格線上賽參賽人員身體健康狀況資格審核及賽事監(jiān)督,創(chuàng)新線上賽組織方式,通過互聯網科技助力全民健身行動,提升國民體質健康水平,推動體育強國建設。